立春節(jié)氣的特點和風俗
在自然界,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立春標志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立春節(jié)氣的特點和風俗介紹,歡迎閱讀!
立春節(jié)氣的特點和風俗
立春時節(jié),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立春,在自然界,最顯著的特點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從立春節(jié)氣起,時序就進入春季了,在自然界以及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意味著萬物復蘇。
時至立春,在我國,北回歸線及其以南一帶,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可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撲面而來。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區(qū),只能是說進入春天的前奏,還處于萬物閉藏的的冬天,一些地方仍在下雪。對于北回歸線(黃赤交角)以北地區(qū)來說,距黃赤交角越遠,進入春天越遲。
我國地域廣闊,主要位于低、中緯度上。低緯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范圍,即30°N至30°S以內地區(qū),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我國低緯地區(qū)(南方地區(qū)),降水豐沛、光照充足、濕潤、冬夏溫差較小,季節(jié)轉換時日照、降水等氣候要素變化明顯。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迭,氣旋活動頻繁。中緯地區(qū)(北方地區(qū))降水少、干燥、冬夏溫差懸殊,季節(jié)轉換時氣候要素變化明顯的是氣溫。不同的緯度,其氣候有很大差異。
立春的節(jié)日風俗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tǒng)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涂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谷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咬春
立春日時令飲食是作春餅、贈春盤、食春菜等飲食之俗,以迎春、慶春。春餅是立春日典型的時令食品,從魏晉南朝時代起,人們迎春食春餅?!肚G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親朋會宴,啗秦餅、生菜,帖‘宜春’二字?!贝猴炇且环N薄面餅,取生菜、果品、餅、糖等置于盤中,取迎新之意,時稱“春盤”,也可贈送親友品嘗。
立春祭
在主要的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拜神祭祖慶典是做節(jié)的一大主題,任何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均具有濃厚的節(jié)日祭祀的色彩,并具有一套或簡單、或繁復的祭祀禮儀。立春祭是一項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浙江地區(qū)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
立春節(jié)氣的由來
立春節(jié)氣歷史悠久,由來比較久遠,其實這個節(jié)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在農耕社會中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秦漢以前,南北各地風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歷元月朔日,而是干支歷廿四節(jié)氣的立春。立春歲首對于傳統(tǒng)農耕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重大的拜神祭祖、祈歲納福、驅邪禳災、除舊布新、迎新春等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時段舉行,這一系列的節(jié)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后世歲首節(jié)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從古至今,立春節(jié)氣的風俗變化很多,但是大家并不會忘記它們的由來,也不會忘記立春節(jié)氣的每一個意義。
立春是古人的春節(jié)
立春其實是古人的春節(jié)。立春又名立春節(jié)、正月節(jié)、歲節(jié)、歲旦等。秦漢以前,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的開啟。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為一“歲”,從農歷一月一日到下一個農歷一月一日為一“年”。古時“歲”和“年”是有嚴格區(qū)別的。
秦漢以前,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除舊布新等活動都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幾天舉行的。但當時各地歷法、歲首日期不同,風俗習慣、歲首節(jié)慶的民俗也不同。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進行歷法改革,規(guī)定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又稱“年節(jié)”、“元旦”。至此以后,之前立春時的諸多習俗逐漸出現在農歷正月初一,文獻上也開始有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绷⒋撼闪藛渭兊墓?jié)氣。
辛亥革命后,我國開始采用公歷紀年法,規(guī)定從1914年起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各地風俗習慣互相融合,我們今天主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在漢代時已經普及。
節(jié)日起源、發(fā)展和普及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由遠古時期發(fā)展而來,內容博大精深,涵蓋了原始信仰、宗教祭祀、天文歷法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立春習俗
“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因此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的節(jié)日,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那么立春之日古人有哪些習俗呢?
1、迎春
立春之日迎春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禮祀·月令》中記載,立春時周天子親率諸侯、卿大夫等去東郊迎春、祭祀,祈求風調雨順農業(yè)豐收。漢代仍承此俗并延續(xù)至后世。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動。
迎春于立春前一日進行。迎春就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等迎接回來,以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句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農業(yè)生產、草木和各種生命生長之神。迎春之前必須進行事前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時設春官兩名,春官頂冠飾帶如同公雞,走在迎春隊伍前面沿街高喊:“春來了”,“春來了”,俗稱“報春”。這天無論士、農、工、商,見到春官都要作揖禮謁。接著是鼓樂儀仗隊伍,官員們身穿朝服緊隨其后,最后是農民隊伍,人人手執(zhí)農具。迎春隊伍一路鑼鼓喧天、浩浩蕩蕩來到東郊事前制作好的泥塑“芒神”和“春?!鼻?,行禮、作揖、祭拜,儀式隆重而莊嚴。禮畢,將二者接回城中。
2、打春
打春又叫“鞭春?!薄ⅰ氨尥僚!保褪前蚜⒋呵耙惶鞆某菛|郊接回來的“春?!庇诹⒋寒斕煊貌时蕹榇?,意為鞭策老牛下地耕田之意。立春時分,官員三次鞭打“春?!焙笥赊r民將之打碎,這樣春牛在制作時塞滿肚子的五谷就灑落在地,人們爭相哄搶,把撿到的谷粒放進自家糧倉,寓意倉滿糧足。清人《燕京歲時記》:“……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因此立春又叫“打春”。宋·晁沖之《立春》詩:“自慚白發(fā)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
一個“打”字,透著歡快和喜慶,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牛是主要的耕作工具,農事其實就是牛事。沒有牛的耕作,哪來的五谷豐登?整個冬天,牛都臥在家中,吃得膘肥體壯,身子骨也懶了。春天到了,是需要敲打一下,給它提個醒:伙計,是下田耕作的時候了。至此,春天的繁忙拉開帷幕。
3、游春(游行、探春)
游春是一項流行于民間的祭祀游行活動。游春隊伍首先到達事前選定好的春場(場地),繞場兩圈,然后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場地設有報春臺,打扮成公雞模樣的報春官手執(zhí)彩旗,一報——“風調雨順”,二報——“五谷豐登”,三報——“國泰民安”。每報一聲,隊伍同聲呼應一聲,報者均有賞。
儀式結束,游春活動開始。鑼鼓隊走在前面,中間是由四人或八人抬著的巨大“春牛”,之后的人們裝扮成不同的代表春天形象的模樣,如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等。隊伍在周圍村莊、大街小巷穿行,邊走邊舞,熱鬧非凡。這次游春是開始踏青的信號,直至端午節(jié)期間都是游春的好時機(立春當日游春叫探春)。
4、咬春
立春當日,吃春盤、春餅、春卷和生菜等謂之“咬春”。
春盤就是把生菜、瓜果、餅糖放在盤子中(或拼成盤)用來自食或饋送親友,取迎春之意。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笔成艘鉃橛隆?/p>
春卷也叫春蠶?!稓q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p>
另外也有吃蘿卜的。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立春蘿卜又稱“子孫蘿卜”。立春吃蘿卜可能是因為價格低廉,窮富都吃得起的緣故;或者是蘿卜具有通氣、解春困等功效。
5、“送春”
立春這天,民間藝人會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各戶,謂之“送春”
6、朝賀
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中記載:立春之日,文武百官要入朝覲見天子,齊呼萬歲。
四、春季養(yǎng)生
立春后氣溫開始回升,但天氣仍以大風降溫為主。春季最大的天氣特點是乍暖還寒,冷暖交替:一是晝夜溫差較大,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暖風熏得游人醉”,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二是冷空氣活動頻繁,春季常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明顯降低。
立春節(jié)氣的特點
1、節(jié)氣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來確定,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總是出現在公歷每年的2月3日、4日或5日。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又名正月節(jié)、歲節(jié)、歲旦等,都和新年初始相關。
2、一般來說,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農歷初一)就是春節(jié)。立,是“開始”的意思,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的開啟。在傳統(tǒng)觀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義。我國習慣上把立春作為春季開始的節(jié)氣,這樣立春也就成為了新的一年中第一個節(jié)氣。
3、在我國古代,立春曾被稱為春節(jié),而正月初一叫做元旦。立春和正月初一元旦在民國以前都是重大的節(jié)日。“歲”和“年”在今天的意思差不多,而在我國古代卻有著嚴格的區(qū)別。古人把立春作為“歲始”,過“歲節(jié)”,往往比過“年節(jié)”的聲勢還大。從周代到清朝末年,都以立春為一歲的大典,民間有“立春大過年”的說法。立春這天,天子舉行隆重儀式,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這種活動影響到民間百姓,后來成為全民迎春活動,在民間習俗中有迎春、咬春、打春等活動,以祈求豐收。1912年,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建立,民國采用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年,把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的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jié)。
4、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四立”之一,標志著冬春季節(jié)的更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立春代表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將要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我國古代,以“四立”分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夏作為夏季的開始,立秋、立冬作為秋季、冬季的開始。
5、由于春節(jié)總是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游動,一般和立春前后差不出半個月。春節(jié)一到,新的一年開始了,春天也就到了,故此把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合乎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習慣。但是仔細想想,似乎也不完全對,因為立春時,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qū)氣候仍然十分寒冷,這些地方的人們遠遠沒有感受到春天的溫暖。
6、以“四立”來劃分四季,主要依據的是歷法,反映的只是古代中原一帶的氣候情況。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以“立春”標志著進入春天并不適用于全國各地,對于很多地區(qū)來說只具有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