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吃粽子節(jié)日知識大全
中國民間過端午節(jié)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其中就有吃粽子的習俗,那端午節(jié)吃粽子習俗的由來是什么?有何寓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吃粽子習俗的相關節(jié)日知識,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jié)吃粽子習俗的由來
吃粽子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粽子花樣品種也多種多樣。從粽子的制作與食用看,粽子是我國南方民族的傳統(tǒng)食品,也是南方傳統(tǒng)的祭品,以“集”祭神的習俗,在杯南稻作區(qū)源遠流長,粽即集類食品。荊楚地區(qū)很早就有了裹飯祭水神的風習,據(jù)南北朝的《拾遺記》記載,周昭王溺死于漢水后,人們在水邊立祠祭祀,暮春上祀之日,“楔集祠間,或以時鮮甘味,采蘭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結(jié)五色紗囊盛食”。
東漢末年,人們就已經(jīng)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為水中含有堿的成分,用煎葉黍米包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I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唉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xiàn)了雜粽,就是人們在包粽子的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多種輔料,品種增加了很多。當時,粽子還被人們用作交往的禮品互相贈送。
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代時,粽子品種豐富,《歲時雜記》說,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筒粽、丸子粽等,還有“蜜餞粽”,即把果品加進粽子里。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改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粽子不僅自吃,還要貝曾送給親戚朋友。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泡糯米、浸粽葉、包粽子。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以北京棗粽為代表;南方則有豆沙、火腿、鮮肉、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九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梁實秋先生曾經(jīng)這樣描寫過吃粽子的節(jié)俗:
據(jù)說粽子本來是為屈原先生吃的。皆因這位三間大夫當初在楚國做官,頗想做一些真正福國利民的事業(yè),竟因不善投機,得罪了人,不能得志,急得形容枯搞,又黑又瘦。有一天到江邊散步,一時想不開,抱起一塊大石頭來就跳下水了。如其只有屈原先生才配吃棕子,恐怕這些年來粽子的銷路不會甚暢罷。今天雖然是粽子節(jié),但是我們也不能厚著臉吃兩個粽子就算完事?!剁娯缸焦韴D》還是不妨懸掛懸掛,尤其是在上海這個多鬼的地方。我們自已沒有實力驅(qū)鬼,把一紙圖畫高高懸起,雖然鬼卒未必因此引退,我們總算盡了心,慰情聊勝于無了。
端午節(jié)吃粽子習俗的寓意
1、驅(qū)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fā)展為我國端午節(jié)食品。
2、紀念屈原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屈原是戰(zhàn)國時楚人,當他看到國家將亡時,于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劃著船去打撈他的尸體,并將米飯撒到江中,防止魚蝦侵害到屈原。于是有了端午節(jié),有了龍舟競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版本,是說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敵在江中追趕他的小船,將他殺害后,裝在麻袋中深入江底。為了掩飾罪行,偽作了“懷沙”一篇遺文,傳言屈原是自殺。但老百姓心中有數(shù),于是也有了端午節(jié),劃船是暗示小人們追殺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將屈原捆綁并投入水中。
3、求子
端午節(jié)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并且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棒兆印笔恰氨娮印钡闹C音,寓意人丁興旺。
4、功名得中
因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jié)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5、光宗耀祖
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jié)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習俗的原因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jié)俗的“寒食節(jié)”(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jié)吃粽子節(jié)日知識大全
上一篇:端午節(jié)的四大起源傳說
下一篇:端午節(jié)的其他叫法和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