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的由來
古代七夕菜七夕又叫“乞巧節(jié)”,那么你知道七夕為什么又叫乞巧節(jié)嗎?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由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由來
七夕節(jié)的由來,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尤其是鵲橋相會的傳說密切相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千古流傳,是我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小說之一,故事有不同的版本,流傳最廣的版本如下:
牛郎是一個命運凄苦的放牛娃,因爹娘早逝而隨兄嫂生活。心狠的哥嫂不但對其百般虐待,最后還為了獨霸家產把他趕出家門,只分給他一頭老牛。然而,哥嫂沒有想到的是,這頭老牛竟然是被貶下凡間的灰牛大仙,它不僅能說人話,還知道天上仙女下凡沐浴的時間和地點。在老牛的幫助下,牛郎趁仙女沐浴時抱走了一位仙女的衣裳——這位仙女乃是天上專司織錦的織女。失去衣裳的織女無法按時回到天庭,又被牛郎的真情打動,于是留在凡間,與忠厚老實的牛郎結為佳偶?;楹螅椗虝肃l(xiāng)親們養(yǎng)蠶抽絲織綢緞,還為牛郎育下了一兒一女,小日子過得很幸福。那頭老牛在死前,叮囑牛郎剝下它的牛皮,悉心保存,以備日后之用。
織女私自下凡與牛郎結合一事,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派遣天兵天將下凡,將織女強行帶走。情急之中,牛郎記起老牛臨終的囑咐,急忙披上牛皮,挑上一對兒女乘風追隨。牛皮發(fā)揮著神力,眼見就要追上織女一行,王母娘娘卻拔下了頭上的玉簪當空一劃,頃刻之間,在牛郎的眼前就出現(xiàn)了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銀河,將他和織女分開。但癡情的牛郎不忍離去,他帶著兒女苦苦守候在河邊,而隔河相望的織女也終日哭泣,再也織不出美麗的云錦。
時間長了,王母娘娘也被織女和牛郎的真情所動,許可他們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會。每到這天晚上,人間的喜鵲都會飛往天上,在銀河之上架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就靠這座鵲橋共赴佳期。相傳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在人間是看不到一只喜鵲的。而在黎明之前,喜鵲們必須飛走,牛郎織女也得趕在鵲橋消失之前匆匆話別,回到銀河的兩邊。
古代七夕節(jié)過法
乞巧節(jié)
縱觀七夕民俗活動,多與七夕民俗的兩大主題:“乞巧”、“婚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從這兩大主題發(fā)展出的習俗。同時又因為這兩大主題與女人關系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紀念活動的主體是年輕的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稱作“女兒節(jié)”,或稱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婦女節(jié)。清代《月曼清游圖》冊描繪的是大家閨秀一年12個月的貴族生活。其中一幅名為《桐蔭乞巧》的,正是對京中“七夕”風俗的描繪。全畫細致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于庭院,然后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這就是清代七夕節(jié)盛行的“投針乞巧”,也叫“丟巧針”。與針線有關的“乞巧”活動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蛛絲乞巧”、“穿針乞巧”、“投針乞巧”、“蘭夜斗巧”等。
蜘蛛乞巧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毕沧蛹粗敢环N小蜘蛛。唐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倍鸥υ凇稜颗?椗吩娭幸矊戇^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tài),曲綴瓜果中?!彼未稏|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p>
古代七夕美食
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古代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后,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驅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的由來相關文章:
★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是怎么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