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月餅的由來_月餅到底是怎么來的
中秋節(jié)的月餅的由來_月餅到底是怎么來的
中秋節(jié)已歷時數(shù)千載。可在中國古籍中卻無月餅產(chǎn)于何朝何代之記載,更不知誰為始作俑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月餅由來的相關信息,歡迎大家閱讀。
中秋節(jié)的月餅的由來
有一則歷史故事,可見月餅來源之早。
初唐時,北方突厥人多次犯境,雖派兵遣將征討,然多無功而返。李世民為帝,對此甚怒,又遣大將李靖討伐。李靖久經(jīng)沙場,勇謀兼?zhèn)洹L搶嵅⑴e,屢戰(zhàn)屢捷。突厥人敗逃,未逃者皆為朝廷順民。一時邊守安定,天下康寧,四海安樂,八方升平,一派安寧繁榮景象。
李靖擊漬厥凱旋而歸,至長安時,恰值中秋。中秋之夜,長安城內(nèi)張燈結(jié)彩,人流如潮嘩聲喧沸,鑼鼓震天,通宵達旦而不息。
此宵,有一位吐蕃商客,向皇上獻大圓餅祝捷。李世民大悅,令士兵將裝飾華美之餅盒打開,見圓餅見面,雕飾精美,似為鬼斧神工,餅味甘馨令人垂延。此時唐太宗指大餅呼日:“應將胡餅邀贍蜍。"唐太宗所言之“胡餅”,乃指邊民所獻之餅。所謂“蟾蜍”,乃指月亮,可見唐時已用圓餅祭月。大餅祭月后,皇上賜賞群臣,分而食之。群臣歡呼雀躍,望月而食。此后,以大圓餅祭月更為興盛。唐初吐蕃已曉中秋節(jié)獻“圓餅”,李世民又脫口而呼“邀蟾蜍”,可見中秋以月餅祭月更早于唐。
宋時,中秋節(jié)食月餅甚為盛行。蘇東坡曾有詩句日:“小餅如嚼月,中有穌與飴”??芍螘r月餅式樣如月,制作原料亦考究,其形美味佳當是妙不可言。
“月餅”一語,至南宋時才在文中有載。南宋文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有“伸秋食月餅”之語。此為古籍中最早出現(xiàn)之“月餅”。
明朝,大文人田汝成在《西湖覽游志》中寫道:“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遣,取團圓之義也。“可知明朝之前,食月餅之風與今同。
清代,月餅制作發(fā)展甚速,其原料,其式樣,其風味,其色澤。已漸繁多。《燕京歲時記》載: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類,有作祭品者,亦有食者,謂之“團圓餅”。
近代,月餅制作因產(chǎn)地不同而各有異。如蘇式月餅,廣式月餅,京式月餅,寧式月餅,滇式月餅等等。它們有松脆穌軟咸甜適口者;有形雅色艷皮薄印花者;有軟硬兼?zhèn)錆櫾锛娴谜?有選料獵奇滋味怪異者,此諸多月餅,為節(jié)日饋贈之品,在中秋節(jié)前頗為搶手。
月餅,作為節(jié)日食品,在中華食品文化上,確是值得著筆之美食。
月餅到底是怎么來的
月餅之源頭何在
牛郎是東南有九星,名日:“靈星”,又名“天田星”。據(jù)《星經(jīng)》載,此星專管田禾的豐歉與年成的好歹。周時及其之前,秋禾豐收,“民以菽谷祭靈星”,其祭品常用“餅漿”。而祭天田星的時間為中秋,故至今仍有稱中秋節(jié)為豐收節(jié)者。后因祭8祭天田之浴漸淡,而祭月之俗盛行不衰,原祭天田的“大圓餅”與“小餅”,后漸衍為祭月之月餅,此乃“月餅”之源。
又:古時,民有中秋吃“團圓”之習俗。何謂“團圓”?團圓即是烙制的圓餅,餅內(nèi)有餡,其餡或飴糖或芝麻,或桂圓或果蔬。餅上壓有桂樹玉蟾巧云花卉等圖案,中秋之夕用以祭月。祭月后,按家中人數(shù)切開,一人一塊,各人持餅拼在一-起而復為圓形,名日:“團圓”,“團圓”或是月餅的前身。此俗一些地方猶存?,F(xiàn)在中秋節(jié)仍是,人們普遍歡度的重大節(jié)日,又是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中秋節(jié)介紹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節(jié)日傳說
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時期幾乎與春節(jié)同樣重要。中秋節(jié)有很多傳說,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挠袔讉€故事。
一是嫦娥奔月故事。傳說在遠古時代,天上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烤得人間民不聊生。這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年輕人出現(xiàn)了,他登上昆侖山的頂峰,張弓搭箭,嗖嗖嗖射落了九個太陽,大地于是變得涼爽,草木開始生長,牲畜也開始繁衍,百姓們不再飽受炎熱之苦。后羿為百姓立了大功勞,很多有志向的年輕人都慕名前來投師學藝,有一個名叫蓬蒙的心術(shù)不正的人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遇見了西天的王母娘娘,王母為感激后羿為百姓作出的貢獻,賜給后羿兩顆藥丸,并告訴他服用以后可以得道成仙。后羿不愿獨自成仙,便將王母所賜仙藥交由美貌的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將藥放進了百寶箱,豈料這件事被蓬蒙知道了,就乘后羿率眾打獵時,稱病在家,持劍闖入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誓死不給,危急之下拿出仙藥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后,身體變得極其輕盈,慢慢地飄向了天空。后羿預感到嫦娥有危險,于是在打獵途中匆匆趕回家。趕到的時候,嫦娥已經(jīng)飄出了窗口,后羿只來得及扯下了嫦娥的一段衣袖,眼睜睜地看著嫦娥飛向空中,飛離了他和故土,飛到了月亮之上。嫦娥奔月那天剛好是農(nóng)歷的八月十五,從此,每年的這一天,后羿都遙遙望著月亮,回憶與嫦娥生活的點點滴滴。百姓們?yōu)殒隙鸨Wo仙藥以及后羿的深情所感,每年的八月十五也都在家中擺上瓜果遙拜嫦娥,漸漸形成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嫦娥奔月故事的另一版本是,后羿造福百姓,被擁立為王。當上了王的后羿開始花天酒地,任意殺戮,不顧人民死活,還偷取了王母娘娘的不死仙藥,想長生不老。嫦娥怕后羿長生以后百姓受苦,就偷吃仙藥,飛上了月宮。人們感念嫦娥之恩,就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天設香案祭拜。
嫦娥奔月故事的第三個版本,是說后羿射下九個太陽成為英雄之后,依然過著平凡的日子,也不吃王母娘娘所賜的要成為長生不老仙人的仙藥。嫦娥不甘于這樣的生活,就趁后羿出門打獵的時候,偷偷吃了丈夫交由她保管的仙藥,飛到了天上,變成一只癩蛤蟆,終日在月宮搗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