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模擬試卷2
模擬卷的作用個就是最大程度上模仿高考真題,讓學生提前適應高考真題題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2017高考歷史模擬試卷2,僅供參考!
2017高考歷史模擬試卷2試題
第 I 卷(選擇題 共 48 分)
注意事項:
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 2B 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
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2.本卷共 12 題,每題 4 分,共 48 分。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
符合題意。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某一學派關心兩大實際問題:為君主提供富強的物質手段;以兵力確保君
主廣泛的霸權。該學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漢朝規(guī)定,凡產鐵的郡縣設置鐵官,即便不產鐵的郡也要在縣一級設置小鐵官。鐵的冶
煉和鐵器制作與銷售一律由鐵官負責。這反映出漢朝(
)
A.限制富商大賈
C.禁止民營商業(yè)
B.鐵官代行地方政務
D.限制官員與民爭利
3.宋朝時,某學派倡導:不讀書,專做打坐功夫。假托圣人之言,遷就解釋文意。該學派
代表人物是(
)
A.朱熹
B.陸九淵
C.王陽明
D.李贄
4.下表為清朝軍機處一天辦事程序。據(jù)此不能得出(
A.軍機大臣奉旨筆錄與傳達
C.軍機大臣負責日常政務
B.辦事程序較為嚴密
D.皇帝決策具有獨斷性
5.1840 年,澳門的葡萄牙人、美國領事等告訴林則徐,英國即將對廣東發(fā)動戰(zhàn)爭;林則徐
認為這是“謠言”、“虛張”。上述史實反映了(
)
A.英國國力不及中國而采取的恫嚇策略
B.葡萄牙排斥英國而力圖壟斷東方貿易
C.美國為取得在華優(yōu)勢地位而抵制英國
D.林則徐以天朝上國觀念判斷中英關系
6.1882—1894 年,上海 12 家絲廠工人 9600 人中女工占 90%以上。一些開辦的輕工企業(yè)也
相繼雇用女工。據(jù) 1893 年《北華捷報》估計:有一萬五千或兩萬婦女被雇用,從事清理禽
毛以便載運出口,清揀棉花與絲,制造火柴與卷煙。這說明上海地區(qū)(
)
?、俳?jīng)濟得到發(fā)展
?、勖襟w關注女性就業(yè)
?、谂こ^男工人數(shù)
?、芘越?jīng)濟地位獨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1916 年考入成都師范學校的張秀熟回憶:他所在班的同學因為要做《新潮流之捍御策》
的作文,一些平時埋頭故紙堆的同學,也不得不購買幾本新刊物,一探究竟,但一接觸就為
真理所征服。這最能說明當時四川(
A.受到民主思想宣傳的影響
C.形成學習民主思想的風尚
)
B.學校教育關注馬克思主義
D.民眾受新思潮的影響最深
8.1969 年 7 月,美國取消其公民前往中國旅游的限制。隨后,尼克松總統(tǒng)通過羅馬尼亞總
統(tǒng)向中國領導人傳話,稱將從臺灣海峽撤出兩艘驅逐艦。這表明美國(
)
A.放棄了孤立中國的政策
C.公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
B.打破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平衡
D.釋放出改善中美關系的信號
9.右圖是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成都晚報》上刊
登的一則廣告。這則廣告可以研究企業(yè)(
?、僮⒅禺a品質量和擴大市場
②實現(xiàn)所有權與經(jīng)營權分離
?、鄹镄庐a品的產銷經(jīng)營方式
?、苡幸欢ǖ纳a經(jīng)營自主權
)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10.1347 年羅馬爆發(fā)起義,建立共和國,彼特拉克聞訊欣喜若狂,拍手稱快,衷心祝愿新
興的共和國永世長存。但不久羅馬又陷于黑暗的封建統(tǒng)治之中,他痛惜萬分。這最能反映彼
特拉克(
)
A.強調建立近代民主制度
C.關注人性追求現(xiàn)實幸福
B.推崇古羅馬共和國傳統(tǒng)
D.痛恨暴力導致社會動蕩
11.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是中外科技、藝術領域的一些重要現(xiàn)象,其中
推論符合史實的是(
12.1962 年 10 月,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發(fā)表電視講話:“美國和世界共同體都不能容忍蓄意的
欺騙行徑和對任何國家的攻擊性威脅,不管這種威脅是大還是小……使用它們(核武器)可
能性的任何實質增加或在他們安置地點上的任何突然改變,都被視為對和平的明確威脅。”
下列對講話猜測不合理的是(
)
A.這次講話是針對蘇聯(lián)的威脅
C.美國不能容忍蘇聯(lián)的核威脅
B.此事件誘因是古巴導彈危機
D.美國意在與蘇聯(lián)消除核武器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 52 分)
注意事項:
1.用 0.5 毫米黑色簽字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2.本卷共 2 個小題,共 52 分。
13.(32 分)中外民生政策留給我們許多反思。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社會救助與社會治亂有莫大的關系,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良吏痛擊時政
所言: 茍百姓之不存,則社稷不得固其重……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唐朝政府利用
賑谷、賑銀、賑工等賑濟方式救濟災民,對瀕臨生命危機的災民進行緊急救助,遣返安置流
離失所的災民,減免賦稅,免除差役,以休養(yǎng)生息。扶助撫恤鰥寡孤獨廢疾人員,州縣關顧鰥
寡人員的婚姻。尊崇優(yōu)待高齡老人,賞賜八十歲以上老人財物。對收成不好的貧民“或貸種
子,則至秋而償”,還規(guī)定:“流民還者,給復二年,田園盡,則授以逃田”。 據(jù)胡柏翠《唐朝的
社會救助制度及其啟示》)
(1)據(jù)材料一歸納唐朝救濟制度的特點。(6 分)
材料二
1601 年《濟貧法》規(guī)定,用生活必須品等救濟貧困工人,救濟一般跛足、無
能者、盲人以及其他不能工作的人。1834 年英國通過了《濟貧法(修正案)》,規(guī)定受救濟
者必須勞動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養(yǎng)受救濟者的勞動習慣,使他們走出濟貧院后
能勞動謀生。(據(jù)李世安《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歷史考察》)
材料三
英國部分法律:
(2)材料二中 1834 年《濟貧法》有何新規(guī)定?(2 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6
分)依據(jù)材料三指出 19 世紀晚期 20 世紀初期英國“救濟”制度的新變化。(6 分)
材料四
20 世紀 30 年代以來美國的農業(yè)立法進程
(據(jù)黃季焜《美國農業(yè)補貼政策的演變》)
(3)結合所學知識,從政府與市場關系角度解釋材料四。(12 分)(要求:提取信息充
分;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
14.(20 分)重視國家主權是政府的主要責任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民國政府外交中的重要事件:
(1)依據(jù)材料一概括說明民國政府維護國家主權行動的進程。(12 分)
材料二
明治維新法制改革“完全就在于期待著通過健全法典來改正 1854 年以來由于
江戶幕府外交擔當者在外交上的無知而締結的不平等條約,以此廢除領事裁判權,提高日本
的國際地位,對外獲得平等的地位。”(據(jù)星野通《明治民法編纂史研究》)
“化我國為歐洲帝國,化我人為歐洲國民,只有如此,我帝國方能與泰西各國齊躋于同
等地位。”(日本外相井上馨)
(2)依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策略。(8 分)
2017高考歷史模擬試卷2試題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共 12 題,每題 4 分,共 48 分。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
符合題意。)
1.D
7.A
2.A
8.D
3.B
9.C
4.C
10.C
5.B
11.B
6.B
12.D
二、非選擇題
13.(1)特點:形成救濟多種弱勢群體的制度,對象廣泛;采取賑濟、緊急救助、
安置災民、減免賦稅、借貸等多種救濟形式;注重救濟與生產相結合,維護社會
穩(wěn)定。(6 分)
(2)規(guī)定:強制勞動。(2 分)原因:工業(yè)革命需要大量自由勞動力;避免
單一救濟,增強受救濟者的再就業(yè)能力;受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強調市場競爭;
人們缺乏制度導致貧困弊病的認識(尚未產生揭示社會弊病的科學社會主義思
想)。(6 分,任答三點即可。)新變化:完善社會福利政策的法律保障;擴大社
會福利政策的保障范圍;加強政府的社會福利保障職能。(6 分)
(3)示例:
材料表明,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因濟危機而政府直接購買保護性農產品
干預農業(yè),此時期不斷全面干預經(jīng)濟,保障了農民利益,推動了農業(yè)發(fā)展,但也
束縛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不利于經(jīng)濟正常發(fā)展。(4 分)1948—1984 年,推行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府采取了補貼和援助方式干預農業(yè),并重視環(huán)境保護;(2
分)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后,受貨幣學派、供給學派思想影響,政府繼續(xù)擴大
市場對農民、農業(yè)的影響,此時期美國政府加大了市場的作用,推動了農業(yè)經(jīng)濟
持續(xù)發(fā)展。(4 分)
以上內容表明,因時需要,政府從保障民生與促進生產發(fā)展的角度,不斷調
整與市場的關系。(2 分)
14.(1)說明:由向英美等國提出收回主權到列強逐步廢除在華特權,維護了國
家利益和主權完整;由與西方國家處于不平等地位到逐漸與西方大國平等對話,
中國國際地位提高;民國政府借助有利的國際形勢逐步收回國家主權,反映了民
國政府積極維護國家主權;但基于當時國家綜合國力較弱和國際形式,部分主權
并未收回。(12 分,任答三點即可。)
(2)策略:進行法制改革,健全法典,適應近代外交;脫亞入歐,發(fā)展資本
主義經(jīng)濟,提升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8 分)
2017高考歷史模擬試卷2
上一篇:2017高考歷史模擬試卷1
下一篇:2017高考歷史模擬試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