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語文閱讀試題訓練
全國高考語文卷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聚焦學科素養(yǎng),貼近考生生活實際,具有開放性與探究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7高考語文閱讀試題訓練,僅供大家參考!
2017高考語文閱讀試題訓練一
中國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為一種自然物,本來不具有“文化”的涵義。但是,桃花以它俏麗的色彩、繽紛的落英觸動了中國人的某種情緒和情感,被滲透,融匯了審美主體的心理因素,并且作為人們共同認可的一種信息載體,世世代代承襲相傳,于是,如同中國的“梅文化”、“ 菊文化”一樣,“桃花”也成為我們民族集體記憶和心理深層的積淀物,形成了中國的“ 桃花文化”。
中國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緣。早在先秦的《詩經(jīng)·周南》中,就有一首關(guān)于桃花的詩。“桃之夭夭”,描寫茂盛、火紅的桃花,并用桃花來比喻年輕美貌的女子。春秋時代,息國的國君夫人息媯?cè)菝裁利?,被人稱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護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訪,人去桃花在,崔護感傷不已,題詩慨嘆,“人面桃花相映紅”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詩。還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劇《桃花扇》,曹雪芹在《紅樓夢》里為有黛玉葬花寫的《葬花辭》和《桃花行》。源遠流長的桃花文化,從古代《詩經(jīng)》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開的大江南北。
在中國,“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在民間吉祥喜慶活動,特別是戀愛、婚姻這類人生喜慶之事里,桃花是“尚紅”禮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塢、桃花酒、桃花運,包含“桃花”一詞的人名地名更是不勝枚舉。我國由歷史沿襲形成眾多的桃花觀賞景點,早春二月,人們踏青采擷歸來,多是幾枝早開的桃花。至于與桃樹桃花桃實相關(guān)的文化現(xiàn)象,幾乎無處不在:傳說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樹叫“桃都”,上有天雞,天雞一叫,天下的雄雞也跟著叫。在中國神話中,仙桃又是長壽的象征,神話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樹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們又用“桃李滿天下”比喻老師的學生之多……
那么,中國桃花文化為何如此獨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國文人的自然觀。大自然最美的季節(jié)是萬物復生、欣欣向榮的春天,中國文人對春天傾注了十分熾熱的情感,“詠春”的詩文特別發(fā)達。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于是,自我們所能見到的《詩經(jīng)》始,鋪陳春景,不能不寫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極富生命力的桃花,激發(fā)了中國文人的藝術(shù)想象力和熱愛生活的心愿。中國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識的對應物加以抒寫。他們借桃花歌頌自然美、勞動美、創(chuàng)造美,表達對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還滲透著“儒與莊禪互補”的文化精神。“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是中國文人兩種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們要身體力行,去實現(xiàn)儒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jīng)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現(xiàn)實不斷擊碎他們的理想之夢,于是造成了他們的失落心理,他們只好“窮則獨善其身”,寄情山水,回歸田園,在莊禪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脫。于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他自己,也為與他一樣的失意文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為中國文人的精神棲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著文人學士,形成了他們的“桃花源情結(jié)”。他們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尋,他們尋找桃花源,幾乎與屈原的《天問》一樣,上升為一種探索宇宙、社會和人生哲學的思維模式。
1.根據(jù)文意,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 ( ) ( )
A.“桃花文化”貫穿了中國文學藝術(shù)發(fā)展的全過程,尤其在表現(xiàn)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遠流長,代代沿襲,從先秦到今天,以至將來綿綿不絕。
C.中國文人雖有“經(jīng)世治國”的人生理想,但是現(xiàn)實往往擊碎他們的理想之夢,所以他們對桃花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情結(jié)。
D.獨特的中國“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國文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思考和認識。
E.“桃都”、“蟠桃宴”、“桃李滿天下”等美好傳說都與民間“尚紅”的禮俗有關(guān)。
F.“儒與莊禪互補”的文化精神體現(xiàn)了中國文人“入世”追求和自我解脫的矛盾統(tǒng)一。
2.根據(jù)文意,不符合中國“桃花文化”形成條件的一項是(3分) ( )
A.桃花具有一種自然物的觀賞價值。
B.桃花俏麗的色彩和繽紛的落英會使人觸景生情,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
C.人們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審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為一種共同認可的移情物。
D.在具備了以上條件之后,中國的“桃花文化”才有可能逐漸形成。
3.第三段寫桃花文化在民間有哪些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中國人怎樣一種愿望?(4分)
4.中國的一些文人,“他們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尋,他們尋找桃花源,幾乎與屈原的《天問》一樣,上升為一種探索宇宙、社會和人生哲學的思維模式。”作者把文人學士尋找桃花源“上升為一種探索宇宙、社會和人生哲學的思維模式”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參考答案】
1.C E 特殊情結(jié)是指“桃花源”情結(jié);三個不都是傳說,且不與“尚紅”有關(guān)
2.D 除以上條件外,還要有世代沿襲相傳的民族積淀
3.出于”尚紅”禮俗,桃花被人們當作吉祥喜慶活動的主角;用桃花命名的人名地名不勝枚舉;有關(guān)桃樹桃花桃實的美好象征無處不在。體現(xiàn)了中國人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生活)的美好愿望。)
4.原因:第一,“桃花源”是一種理想社會的象征,探尋桃花源就是對理想社會的探尋和追求;第二,探尋桃花源,體現(xiàn)了儒家與莊禪思想互補的人生哲學。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F(xiàn)實得意,就身體力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探尋桃花源就體現(xiàn)了對人生積極入世的追求;現(xiàn)實失意,寄情山水,“桃花源”又是精神棲息之所,探尋人生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脫,成為人生的歸宿;第三,探尋桃花源,還是人的自然觀的反映。尋找桃花,把桃花作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識的對應物,尊重自然,崇尚自然,體現(xiàn)了探尋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哲思。
2017高考語文閱讀試題訓練二
?、俚矊ξ幕蛡髅饺β杂嘘P(guān)注的人,都感覺得到,時下正當“講史熱”和“寫史熱”如火如荼之際。論社會影響,雄踞電視這一大眾傳媒制高點之上的“講史熱”的“熱”度,顯然遠勝過局限在文學圈特別是散文圈內(nèi)的“寫史熱”。但若論起最早發(fā)“熱”的時間,至少可以把根兒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余秋雨“苦旅”散文那里的所謂“歷史文化散文”,這得算是電視上“講史熱”的啟蒙導師或開路先鋒。
?、诓贿^話雖如此,以一個熟讀和追蹤過秋雨散文及秋雨后的一路散文創(chuàng)作的普通讀者旁觀所得的感受而言,同樣是圍著歷史“熱”,在電視“講史熱”尚未出現(xiàn)的時候就漸呈模式化和潮流化的那種初始面目的散文版“講史熱”,跟如今有多媒體烘托和多方位包裝可恃的電視版“講史熱”相比,在內(nèi)容和風味上本來都有相當明顯的區(qū)別。只是到了最近這一兩年,也就是電視上的“講史熱”在傳媒空間里躍升為壓倒多數(shù)的輿論聚焦熱點之后,散文版的“講史熱”才開始積極轉(zhuǎn)型,使勁往電視版“講史熱”的路數(shù)上靠。發(fā)展到現(xiàn)在,終于已成合流之勢:隨便翻開一種文學期刊,都不難看見著意追隨和延伸電視“講史熱”中某位當紅主講人的話語和思維特色的散文篇章。
?、劢?jīng)營筆墨文思的書面文學創(chuàng)作者,去電視節(jié)目里尋求一些學習或借鑒的資源,這本身并沒什么不好。但是在當前隨著電視“講史熱”而翻卷出來的許多專以“述史”和“論史”為務的散文作品中,這樣的學習、借鑒,其實只是一種在文學和非文學的價值上都缺乏創(chuàng)意的形式模仿和思維抄襲。而就在這種模仿和抄襲中,在不斷的爭議和持續(xù)的關(guān)切下綿延、累積了十幾年之久的散文寫作領(lǐng)域原有的那種立足現(xiàn)實而面向歷史的文化憂患意識和反思意識,卻遭到了徹底的切斷和遺棄。
?、芑仡櫰饋恚鴰缀螘r,文學評論圈里環(huán)繞余式文化散文,還一度“酷”評迭起,聲浪滔滔,響徹南北,連篇累牘,多年不絕。與聞經(jīng)見者,至今都還猶在耳畔。真不知道,當年為發(fā)現(xiàn)余式散文中筆鋒最終只敢避實就虛、朝無人無事的文化蒼茫中瞄準的模式而慷慨陳詞、痛下針砭的那眾多雄辯正義之士,面對今天散文界連余式憂患和余式反思都快要不能容留的新時尚,他們是否還能犀利如故地置辭批評?
?、菘梢姡L氣發(fā)生改變之處絕不僅是創(chuàng)作界,今天的評論界刀槍所向,也早已不是為在道理上較真,而是為在輿論場里造勢。比如,為了從理論上給當前的“講史熱”張目撐腰,不少論者已經(jīng)成功地歪曲利用了胡適和克羅齊——這兩位因故世實在太久而早已沒法給自己做主的中外名人,一個被硬按著說出“歷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樣的混話,一個被強扭著自打嘴巴、全盤否定自己的本意:“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于是,傾力面向所謂具備初中文化程度的大眾趣味之所好,完全由著初中文化程度所允許的思想興致和認識極限,來打扮和簡化歷史,好像就都成了跟中外前賢的圣明主張不謀而合的正當之舉,再容不得任何人來批評,誰愣要批評就是誰活該在犯低級、庸俗的紅眼病。
?、薏恍胚@個邪的人,當然還要批評。不過,批評并非是為了和誰對著干,也不是因為針對“講史”和“寫史”的具體某人某文產(chǎn)生了非說不可的惡感,更沒妄想要把誰給當草拔掉,只是為了理清事實和道理,讓不愿意跟風跑的作者、讀者和觀眾,也能有一份從思想認識上安頓住自己的充足理由。眼下這陣“講史熱”和“寫史熱”,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既是一場社會性的“熱”,我們多數(shù)人都為它們的形成和擴展,盡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瀾之力,在這過程中,又有些什么因素在吸引著我們并引發(fā)了我們對它們的認同?
?、邔σ陨纤鶈?,概其要害,答案可歸結(jié)于一點,就是一“講”一“寫”之間,“歷史”里泛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而且是較之我們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實際生活感觸,又往現(xiàn)實人心深處的幽暗里狠扎了一層的那種表里俱現(xiàn)的生活狀態(tài)。甭管是歷史上的哪個片斷、哪個人物或哪個事件,之所以一經(jīng)“講史”轉(zhuǎn)述、渲染,或“寫史”者的鋪排闡發(fā),就可以讓我們了無障礙地心領(lǐng)神會,不必費絲毫心力,不需仰助旁的任何專門知識,就可以輕易地想見其狀貌而把握其靈魂。 “講”史者和“寫”史者都是三下五除二,熟練而刻意地把歷史捏巴成了一團可與我們當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狀況和色調(diào)一一對應的彩泥。如此擺布和利用“歷史”,固然熱鬧非凡,但由此映襯出的,既不是所謂撥云見日方能得見的歷史真相,也不是當今的社會和人性慎終追遠、激濁揚清的向上提升態(tài)勢,相反,倒是我們的世道和人心在大張旗鼓中自甘委頓乃至向下沉淪的一派精神荒寒。
(選自2007年4月19日《文藝報》,有刪節(jié))
1.下列表現(xiàn)不屬于第⑥自然段中畫線句子中“盡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瀾之力”的是(3分)( )
A.普通受眾對能了無障礙地心領(lǐng)神會歷史,輕易地想見歷史狀貌而把握歷史靈魂的歡迎與自慰。
B.誰愣要批評就是誰活該在犯低級、庸俗的紅眼病。
C.各級各類媒體全方位烘托和多方位包裝
D.一些“寫史”者與之合流,一些論者為之張目。
2.依據(jù)文意,下面說法能夠作為散文“寫史熱”與電視“講史熱”已成“合流之勢”證據(jù)的兩項是(6分)( )( )
A.許多文學期刊中的文章著意追隨和延伸電視“講史熱”中某位當紅主講人的話語和思維特色。
B.電視“講史熱”為迎合大眾的趣味,隨意打扮和簡化歷史。
C.散文“寫史熱”在電視“講史熱”尚未出現(xiàn)的時候就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模式化和潮流化趨勢。
D.散文版的“講史熱”在傳媒空間里躍升為壓倒多數(shù)的輿論聚焦熱點之后積極轉(zhuǎn)型。
E.隨著電視“講史熱”而翻卷出許多專以“述史”和“論史”為務的散文作品。
3.結(jié)合原文內(nèi)容,分析“‘熱’了歷史 ‘冷’了現(xiàn)實”的弊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原文內(nèi)容來看,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3分。提示:B說的是評論界,不是“我們多數(shù)人”。)
2.A E(6分,一個選項占3分。)
3.媚俗,傾力地打扮和簡化歷史,以滿足具備初中文化程度的大眾趣味之所好;隨意擺布和利用“歷史”,對歷史不去廓清真相,對現(xiàn)實不去警醒人慎終追遠、激濁揚清;容不得批評,切斷和遺棄了優(yōu)良的學術(shù)傳統(tǒng)。(4分,每一點1分,語句通順1分。)
4.對歷史要注重反思(1分),對現(xiàn)實要強調(diào)憂患意識(堅持立足現(xiàn)實而面向歷史的文化憂患意識和反思意識)(1分);允許批評,包容異見,講史和寫史要棄虛就實,有的放矢(2分)。(在答對前面的要點的基礎上,語句通順得1分。)
2017高考語文閱讀試題訓練
上一篇:2017高考語文閱讀試題匯總
下一篇:2017高考語文閱讀試題專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