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答案
天空吸引你展翅飛翔,海洋召喚你揚帆啟航,高山激勵你奮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馬由韁……出發(fā)吧,愿你前程無量!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僅供大家參考!
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閱讀必考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
第一大題為論述類文章閱讀,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選自金開誠《詩經(jīng)》一書(中華書局“知識叢書”),為命題需要,原文略有刪節(jié)改動。選文以大家熟悉的《詩經(jīng)》來組織材料,既有一定知識性,又有較強的可讀性,且文字平易,行文暢達,內(nèi)容相對完整,適合高中畢業(yè)水平的考生閱讀和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詩經(jīng)》原來是詩,不是“經(jīng)”,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明確的。但在封建社會里,詩三百篇卻被尊為“經(jīng)”,統(tǒng)治階級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詩三百篇是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這些樂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jié)目。另一方面則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例如周代有一種“獻詩陳志”的做法,當一些人看到國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壞事,就做一首詩獻給他們,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還有人由于個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過詩來發(fā)泄和申訴。應該說明,“獻詩陳志”是要通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總和“瞽獻曲”或“瞍賦”、“矇誦”并提。
在人民群眾的生活里,詩歌也常用于表情達意,例如《詩經(jīng)·邶風·新臺》和《詩經(jīng)·秦風·黃鳥》等,都是針對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而發(fā)的。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nèi)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將軍華元被鄭國人捉了去,后來逃回來,人民譏笑這位敗軍之將,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這樣的歌,從性質(zhì)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么分別。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給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tǒng)治階級的耳中。
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愿望和態(tài)度。“賦詩”時點出現(xiàn)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這就叫“賦詩言志”。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nèi)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愿望寄托在詩中某幾句之上,來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蹲髠?middot;襄公二十六年》記晉侯為了衛(wèi)國一個叛臣的緣故,把衛(wèi)侯羈押起來,齊侯和鄭伯到晉國去說情,鄭國的子展就賦《詩經(jīng)·鄭風·將仲子》一詩。《將仲子》本來是一首愛情詩,這當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話,是說女的愛著男的,又怕旁人說閑話;子展卻借用來說,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
詩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時代,由于新聲代替古樂,造成了詩與樂的分家,詩也就由樂歌逐漸變?yōu)榧兇獾恼Z言藝術了,“賦詩”、“獻曲”也不大見到了。詩三百篇在社會上的實際用途縮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漸把詩的意義和封建教化的原則聯(lián)系起來。比如公孫丑問,《伐檀》詩中,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國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榮;子弟信從他,就學會孝悌忠信。君子不勞而食,還有誰比他功勞更大呢?”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就是這樣“以意逆志”,最后把詩尊為“經(jīng)”。直到五四運動以后,這部偉大的詩集才沖開了各種烏煙瘴氣,在思想和藝術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摘編自中華書局“知識叢書”金開誠《詩經(jīng)》)
1.下列關于原文第一、二兩段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經(jīng)》中的作品原來是普通的詩歌,并沒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卻把它尊為經(jīng)典,用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葉以前,詩三百篇曾經(jīng)作為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成為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儀式或娛樂賓主的節(jié)目。
C.所謂“獻詩陳志”,一種情況是指卿士通過貢獻詩歌,向國君或同僚陳述自己的心意,以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
D.在古籍記載中,卿士“獻詩”經(jīng)常和“瞽獻曲”、“矇誦”等一起出現(xiàn),是因為卿士做詩以后,總是通過樂工的演唱來呈獻。
【參考答案】 A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分析】本題要求選出表述不正確的一項,答案應該是A。關于A項,原文一開始說“《詩經(jīng)》原來是詩,不是‘經(jīng)’……”,作者的意思是說,《詩經(jīng)》所收錄的詩在當初本來是很普通的,并不是什么經(jīng)典文獻,尤其是其中“國風”一類更是一般的民歌,完全談不上經(jīng)典,《詩經(jīng)》成為經(jīng)典,那是后來封建統(tǒng)治者所做的事。但是作者在這里并沒有說,這些詩不是經(jīng)典就沒有深刻的含意,實際上大家熟悉的《詩經(jīng)·邶風·凱風》歌頌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詩經(jīng)·魏風·伐檀》諷刺統(tǒng)治者不勞而獲,《詩經(jīng)·小雅·采薇》控訴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如此等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含意。當然這里所說的深刻含意,并不是后來《詩經(jīng)》被尊為經(jīng)典以后封建統(tǒng)治者所附會曲解的意義,這種詩意當然是原詩所沒有的;也不是說,《詩經(jīng)》中所有的詩都有深刻的含意;但是不管怎樣,用一個全稱判斷來說《詩經(jīng)》中的作品都沒有深刻的含意,顯然是不符合原文的,也是不正確的。由此可見A項應該是選項。關于B項,雖然題面說“在春秋中葉以前,詩三百篇曾經(jīng)作為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似乎在時間上與原文“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不完全相符,但是“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這一時段包含在“春秋中葉以前”這個時段中,再加上“曾經(jīng)”一詞的詞義──在某個時段中“有過”某事──的限制,所以B項與原文意思仍是符合的,因而不是選項。關于C項,原文指出“獻詩陳志”有兩種情況,選項列出其中一種,應該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不是選項。關于D項,原文第二段說:“‘獻詩陳志’是要通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總和‘瞽獻曲’或‘瞍賦’、‘矇誦’并提。”這里“并提”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獻詩陳志的當時這幾個動作行為一起提出,一是在古籍記載中這幾個現(xiàn)象一起出現(xiàn)。這兩種理解都能成立,D項取后一種理解,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不是選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宋國人民譏笑敗軍之將華元的詩歌,也是用來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所以從性質(zhì)上說,跟卿士的“獻詩陳志”沒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賦詩言志”時所言的志,往往不為原詩所具有,而是賦詩者采用斷章取義的辦法,寄托在詩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詩經(jīng)·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話,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詞令人擔心,請晉侯不要聽信。
D.到孔子時代,新音樂逐漸興起,古樂逐漸失傳,由此造成詩與樂分家,《詩經(jīng)》也就變成純粹的語言文學作品,而與音樂無關了。
【參考答案】 C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分析】本題要求考生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答案應該是C。先看A項,題面說:“……也是用來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所以從性質(zhì)上說,……”顯然,題面所說的“性質(zhì)”就是指“表情達意的工具”。那么原文第三段開頭提出“在人民群眾的生活里,詩歌也常用于表情達意”這一論點,下面舉了《詩經(jīng)》兩個例子來證明,后面又舉了《左傳》華元一例,然后說:“這樣的歌,從性質(zhì)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么分別。”這里所謂的“性質(zhì)”當然也是指“表情達意”,因此A項跟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不是選項。再看B項,原文第四段說:“這就叫‘賦詩言志’。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nèi)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愿望寄托在詩中某幾句之上,……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也就是說,“賦”的是現(xiàn)成的“詩”,“言”的卻是自己的“志”,而這個“志”又必須通過“詩”中的句子表現(xiàn)出來。不難看出,B項的意思跟原文是相符的,所以不是選項。再說D項,原文第五段說:“由于新聲代替古樂,造成了詩與樂的分家,詩也就由樂歌逐漸變?yōu)榧兇獾恼Z言藝術了。”當時新的音樂成為時髦,人們競相追逐效仿,古樂被冷落遺棄而逐漸失傳,于是人們再也不知道曾經(jīng)作為樂歌的《詩經(jīng)》如何演唱,《詩經(jīng)》也就與音樂徹底分離,變成一種只是采用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的作品了。這里“語言藝術”一語的意思應該是“語言文字的藝術”,那么配得上它的就非語言文學作品莫屬了。這樣看來,D項也符合原文意思,不應該是選項?;仡^來看C項,原文說:子產(chǎn)認為“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這里子產(chǎn)的意思是,在旁人看來,晉侯為了衛(wèi)國區(qū)區(qū)一個叛臣,竟然把衛(wèi)國國君給拘押起來,這就不免有小題大做、以大欺小之嫌,甚至可能是包藏禍心、另有企圖;“人言可畏”,晉侯為此應該盡量避免旁人的非議。由此可見,C項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應該是選項。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會生活中,《詩經(jīng)》被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語言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B.上古時候,人民群眾的作品如果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進入詩三百篇中,不然則仍然是沒有曲調(diào)的“徒歌”。
C.古人在“賦詩言志”時采用的都是現(xiàn)成的詩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夠通過詩歌的來回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
D.孟子解釋《伐檀》說,君子使國君得到安富尊榮,使子弟學會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勞而食。這就曲解了《詩經(jīng)》的原意。
【參考答案】 B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分析】本題要求選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應該選B。先看A項,原文第二段說:《詩經(jīng)》用于政治、外交和其他社會生活時,“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既然是“更加曲折動人”,那么其效果當然要比“平常的語言”更好一些,可見A項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確的,不應該是選項。再看C項,原文第四段說:古人在“賦詩言志”時,“點出現(xiàn)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既然是現(xiàn)成的詩篇,其含意當然彼此清楚,這樣也才可以通過互相點唱詩歌,以便互相問答,互相了解。所以C項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確的,不應該是選項。再看D項,原文最后一段說:“詩三百篇在社會上的實際用途縮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漸把詩的意義和封建教化的原則聯(lián)系起來。”又說:“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就是這樣‘以意逆志’,最后把詩尊為‘經(jīng)’。”這些話都包含著封建統(tǒng)治者“曲解《詩經(jīng)》的原意”的意思。而大家非常熟悉的《詩經(jīng)·魏風·伐檀》一詩的主旨就是控訴封建統(tǒng)治者不勞而獲,孟子對此詩的解釋顯然是一種曲解,所以D項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確的,不是選項。最后來看B項,關于B項的前半部分,原文第三段說:“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tǒng)治階級的耳中。”“配上樂曲,達到統(tǒng)治階級的耳中”,寓意進入了《詩經(jīng)》,可見B項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那么B項的后半部分如何呢?原文第三段說:“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nèi)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可見上古時候確實也有一些民歌未被收入《詩經(jīng)》,比如《左傳·宣公二年》諷刺華元的這個民歌,這些詩歌被稱為“徒歌”;但是既然是“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就說明即使是“徒歌”也是要唱的,也是有曲調(diào)的?!对娊?jīng)》是樂歌,是配上樂器伴奏的,徒歌是不配樂器的,但不等于沒有曲調(diào)。由此可見,B項后半部分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確的,所以應該是選項。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文言文閱讀包括4道小題。關于何灌的這段文字選自《宋史·何灌傳》,原文約有1200余字,通過節(jié)選,閱讀材料篇幅不足600字。從整體上看,這段傳記材料屬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故事性強,文字較為淺易,適合高中畢業(yè)生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為河東從事。經(jīng)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他日當據(jù)吾坐。”為府州、火山軍巡檢。遼人常越境而汲,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fā)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后三十年,契丹蕭太師與灌會,道曩事,數(shù)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蕭矍然起拜。為河東將,與夏人遇,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羌懼而引卻。張康國薦于徽宗,召對,問西北邊事,以笏畫御榻,指坐衣花紋為形勢。帝曰:“敵在吾目中矣。”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障功,轉(zhuǎn)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奏上,報可。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閑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從之。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驮唬?ldquo;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遷步軍都虞候。金師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風迎潰。黃河南岸無一人御敵,金師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戰(zhàn)凡三日,被創(chuàng),沒于陣,年六十二。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遼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發(fā)輒中 迎:面對。
C.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 斂:躲藏。
D.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 徹:穿透。
【參考答案】C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分析】 C項中的“斂”字通??梢员硎?ldquo;聚集”、“約束”、“收租”等意義,還可以用作“殮”的通假字,表示“入殮”的意思。文中的“斂”實際表示動詞用法的“收縮”。試卷中用“躲藏”來進行干擾,不符合原文文意。其余三項中,A項“汲”的解釋為“取水”,是它的常用義。B項的“迎”解釋為“面對”,是它的基本詞義“對著”、“沖著”這一常用義的引申義。D項的“徹”解釋為“穿透”,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可以用為語素,“穿透”義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常用義。A、B、D三項的解釋都是正確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確選項當為C項。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組是(3分)
?、俟嘤H申畫界堠,遏其來 ②或著崖石皆沒鏃
③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 ④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
?、莸蒙铺锒f六千頃 ⑥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參考答案】D
【命題立意】 本題重點考查考生對文中信息的篩選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試卷分析】這道信息篩選題采用了傳統(tǒng)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每組三個句子,要求選出全部說明某一特定內(nèi)容的一組。本題要求說明的是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組。第①句“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是說何灌在遼人越境取水時,畫定界限,修筑土堡,遏制遼人入境,從后文“忿而舉兵犯我”可看出這應該屬于“行事有成”。第②句“或著崖石皆沒鏃”,是說何灌在射箭未中的情況下,由于力量太大而使箭頭沒入崖石中,這顯然與“行事有成”無關。第③句“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既說明了他的射技高超,不但射穿第一個敵人,而且射穿了緊貼此人后面的敵人。這當然屬于“行事有成”。第④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這句是何灌的建議,希望加價購糧,完成運粟任務。這句話與“行事有成”無關。第⑤句“得善田二萬六千頃”,這是說何灌在招募射士時,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應募,并且取得了成功,顯然也是“行事有成”。第⑥句“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說明何灌在陪遼使射箭時,一次射出,即中靶心,也應屬于“行事有成”。根據(jù)以上解說,①③⑤⑥四句均滿足了題干的要求,答案D項選擇了③⑤⑥,因而D項為正確選項。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何灌有軍事才能,射技震驚契丹。經(jīng)略使韓縝極為賞識他,認為終將取代自己;在守邊時,何灌大顯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師都驚恐起拜。
B.何灌深諳西北邊事,受到徽宗贊許。他任河東將時奮勇?lián)敉送鈹?,?jīng)舉薦得到徽宗召問,他用笏板指畫以助講解,形象生動,徽宗很快明白了邊戰(zhàn)形勢。
C.何灌善于治理政務,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運糧任務,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募射士時,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應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敵,不幸陣亡。金兵南下,梁方平棄城逃遁,何灌阻止?jié)⑼宋闯?金兵長驅(qū)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領命背城抗敵三日,受傷戰(zhàn)死。
【參考答案】D
【命題立意】本題是對閱讀材料相關文意的綜合考查,著重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概括分析。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分析】本題的擬制首先將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分為若干方面,然后選擇較為主要的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作為切入點,以四個選項來對文意進行概括分析。A項是說何灌有軍事才能和精妙射技,并在守邊時大顯神威,以致多年后契丹太師都感到驚恐。B項是說何灌受到徽宗贊許,徽宗召問他時,他用笏板指畫以助講解,形象生動。C項是說何灌的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運糧任務,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募射士時,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應募。這三項均符合原文意思,沒有概括和分析失當之處。至于D項,說到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敵,不幸陣亡,金兵南下,梁方平棄城逃遁,這一部分的概括分析是正確的;但下面又說到何灌阻止?jié)⑼宋闯桑@卻不符合事實,與原文意思不符。D項所述不正確,應是正確選項。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
(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
【參考答案】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
(2)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譯的基礎,而對文意的理解又取決于對文中實詞與虛詞的理解。評分參考對譯出全句大意與譯出關鍵詞語分別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賦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對實詞與虛詞,特別是對虛詞理解的要求;“關鍵詞語”則側(cè)重在對實詞的理解上。第(1)小題的關鍵詞語有“誦嘆”、“勞”兩處,這兩處關鍵詞語是從翻譯文句自身內(nèi)容中挑選的,難度并不高。“誦嘆”指“贊嘆”,是常用義,古代漢語頻繁使用。“勞”指“犒勞”,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經(jīng)常使用此義。第(2)小題中的關鍵詞語有“乞”、“控守”、“隅”三處,難度也不大。“乞”當“請求”講,古今漢語是相近的,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乞求”的用法;“控守”中的“控”當“控制”講,“控守”就是控制把守;“隅”即“角落”、“邊角”,不少中學課本中極為常見,如《陌上?!分械?ldquo;日出東南隅”,考生也是應該能夠掌握的。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shù)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M紆:旋繞曲折。
8.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9.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6分)
【參考答案】
8.表現(xiàn)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觸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寫哀景抒哀情。
【命題立意】這兩道題都是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級。
【試題分析】試題選用唐周樸七律《春日秦國懷古》為鑒賞材料。周樸(?-878),字太樸,一作見素;吳興(今屬浙江)人,一說桐廬(今屬浙江)人。避地福州,寄食于烏石山僧寺,遠塵俗。唐宣宗大中末年,福建觀察使愛其才而延攬之,他固辭不就。《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下》記載:“(黃)巢入閩,┄┄求處士周樸,得之,謂曰:‘能從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從賊?’巢怒斬樸。”
秦,西周時封國,范圍相當今甘肅省渭河上游地區(qū),后地域逐漸擴大,范圍包括今陜西省秦嶺以北的關中盆地;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秦國強盛至極。北至陰山、遼東,東至會稽,南至象郡,西至隴西、昆明,都在秦國的版圖之內(nèi),其都城咸陽就位于涇水、渭水交匯處,可以想見,古秦國時涇渭一帶肯定是十分繁華。周樸生活在晚唐,為人高傲、縱逸。春日的一天,他站在古秦國的遺址,放眼望去:涇水蜿蜒曲折,但水濱不見春草,田間只存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從中來,觸發(fā)了某種感情,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作者寫眼前的荒涼是為了要襯托過去之昌盛,往日不可一世的秦國,而今安在?只剩下一片荒郊,真令人不堪回首!我們認為,作者在這里感慨的不僅僅是秦國,應該還有唐王朝。周樸雖沒生活在盛唐,但相信他對貞觀、開元、天寶的盛世景象一定會有所耳聞,然而眼前的唐王朝卻已是國勢日衰,戰(zhàn)煙四起,民不聊生!《新唐書•本紀第九》中說:“唐自穆宗以來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則唐之衰亡,豈止方鎮(zhèn)之患?……懿、僖當唐政之始衰,而以昏庸相繼;乾符之際,歲大旱蝗,民愁盜起,其亂遂不可復支。”這怎不讓周樸感到哀愁?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首詩懷古之情容易發(fā)現(xiàn),但傷今之情卻不易看出。其實,中學生在歷史課中已不止一次的學到,唐朝是618-907,安史之亂發(fā)生在755年,現(xiàn)我們在注中標明周樸的卒年為878,顯然他生活的年代已是晚唐了。周樸雖未能親歷貞觀盛世,也未能見到開元、天寶的繁華,但相信他一定會有所耳聞,尤其是對長安一帶的繁榮景象,然而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眼前的卻是如此的衰敗,這怎不令他傷今呢?
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一文中說:“文學中有二原則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寫自然及人生之事實為主,后者則吾人對此種事實之精神的態(tài)度也。”本詩作者因看到了眼前古秦國遺址之荒涼,觸景生情,就寫下了所見的自然事實,又抒發(fā)了自己的傷感之情。王夫之曾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古人絕唱句多景語……而情寓其中矣。”作者在這里就是寓情于景,他在詩中寫的“春草盡”、“古碑存”、“蒼山晚”、“殘陽”、“樹昏”、“黃沙行客路”等,其實都寄托著作者“不堪回首”之情,寄托著他對唐王朝國勢日衰的傷感之情。作者描寫的是荒涼之景,抒發(fā)的是哀傷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三人行, 。擇其善者而從之, 。”
(《論語·述而》)
(2)西當太白有鳥道, 。地崩山摧壯士死, 。
(李白《蜀道難》)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晦明變化者, 。
(歐陽修《醉翁亭記》)
【參考答案】
(1)必有我?guī)熝?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可以橫絕峨眉巔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3)云歸而巖穴暝 山間之朝暮也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默寫古代詩文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層級為A級。
【試題分析】本題分別出自《論語·述而》、李白《蜀道難》和歐陽修《醉翁亭記》。其中李白《蜀道難》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建議的誦讀篇目;《論語·述而》和歐陽修《醉翁亭記》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背誦篇目。
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閱讀選考題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文學類文本閱讀重點考查學生文學作品的分析綜合、鑒賞評價和探究的能力。今年的閱讀文本,選用了已故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一篇短篇小說《血的故事》。林海音是中學生較為熟悉和喜愛的一位臺灣女作家,她的小說《城南舊事》被選進初中語文教材,根據(jù)這篇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被選入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影視劇名作欣賞》。《血的故事》發(fā)表于1957年,小說通過彭先生的愛情悲喜劇,折射了外省人與臺灣人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問題,是那一時期臺灣人生活現(xiàn)狀的真實反映,表達了中華民族血濃于水,應該“一家親”的創(chuàng)作主題。這篇小說秉承林海音一貫的寫作風格,清新婉約,微言大義,字里行間洋溢著作家對于民族的深厚情感。為符合文本閱讀的字數(shù)要求以及命題需要,小說進行了適當?shù)膭h改。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調(diào)的夏夜乘涼會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還沒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張醫(yī)師的朋友。張醫(yī)師最近常鼓勵大家去驗血型。大家都沒有動過大手術,對于血的一切不夠親切。
今晚又談到了血型。這位彭先生說,作為現(xiàn)代的國民,血型不可不驗,而且它或許還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這時,錢太太開腔了:“干脆說罷,我就怕驗出是AB型的!”
錢太太所以這么說,實在也怪張醫(yī)師,他曾說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這時,彭先生忽然冒出來這么一句話。錢太太“咯”地笑了:“還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張醫(yī)師緊接著說:“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們別笑,這里還有段戀愛悲喜劇呢!倒是可以請彭先生講給你們聽。”
“談起來,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著頭,噴著煙,微笑著,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憶呢!“那時秀鸞在秘書室做打字員,天天從我辦公桌的窗前經(jīng)過。”
“你就拿眼盯著看!”有人插嘴。
“不錯,我盯著她那會說話的眼睛,淘氣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兒……”
“結(jié)果認識了沒有?”
“我們當然有機會認識啦!日子一久,我們就墜入情網(wǎng)了,互訂終身。熱帶的小姐,實在另有她們可愛之處。”
“臺灣小姐?”到這時大家才知道是位臺灣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鸞是臺灣小姐。”彭先生接著說。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問題。”有人說。
彭先生悠然地吸著煙,搖搖頭:“是我那位老丈人的問題!”
“我那老丈人真是鐵打的心腸,任憑秀鸞怎么哀求,就是不許她嫁給我。”
“他認準了‘外省郎’沒好的。秀鸞跟她爸說,如果不答應,她寧可去死。老頭子也說,你要嫁給那小子,我只當你死了。結(jié)果,秀鸞還是投進了我的懷抱。”
“但是關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這時錢太太又想起了這件事。
大家笑起來了,彭先生接著講:
“我是很樂觀的,我總以為我們結(jié)婚以后,一定會把我們翁婿之間的關系慢慢調(diào)整過來??墒且荒晗聛恚业脑竿冀K就沒實現(xiàn),有時看著秀鸞挺著大肚子進去,就讓我風里雨里站在門口,我真想沖進去??墒俏倚奶坌沱[,到底還是忍住了。”
“真慘!”林太太不勝唏噓。
“倒是我那丈母娘會偷偷出來塞給我點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獨個兒上了老丈人家的門兒嘍!”
“好大膽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為我上門找打架哪,我是報告秀鸞入院待產(chǎn)的消息去了。大胖兒子生下了,算是又見了一代,可是我們的情形并未見好轉(zhuǎn),老丈人在他女兒面前連半個字都沒問過我。”
“迭格[注]老泰山兇得來!”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這段回憶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語先笑了,“秀鸞匆匆忙忙回來了,慌慌張張地說:‘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腸子!腸子要剪斷!快走。’唉!我那鐵石心腸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腸寸斷了!”
大家聽到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說:“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雖然這么說,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輕松。“秀鸞說爸爸需要輸血,但秀鸞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們都不能給病人輸血,買血要五百塊錢100毫升,共需300毫升一千五,秀鸞母女在著急。我對秀鸞說:‘這樣說來,爸爸是O血型的嘍?’秀鸞點點頭。我說:‘你何必著急呢!現(xiàn)成的大血人在這兒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話,還是罵人的話?”
“‘你金家伙’,臺灣話‘你真正好’也!我們爺兒倆的手緊緊地握著,兩股熱流交會,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實給溶化了!”彭先生說到這里,向張醫(yī)師擠了一下眼,微笑著,“所以,我要奉勸諸位,血型不可不驗,它實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講完了,大家覺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說:“血型不可不驗,明天就去驗。張醫(yī)師,先給我掛個號。”
“對!對!血型不可不驗。”大家同聲地說。
[注]迭格:吳方言,意為“這個”。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5分)
A.張醫(yī)師緊接過彭先生的話,讓彭先生講述自己的戀愛悲喜劇,因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愛情故事很是生動曲折。
B.臺灣姑娘秀鸞與彭先生相愛,卻遭到了她父親的反對。為了捍衛(wèi)愛情,她不惜犧牲親情,以至于以死抗爭。
C.“鐵石心腸”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腸寸斷”,這是他改變對女婿態(tài)度的起因,而這一情節(jié)設計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這篇小說借助人物之間的對話,講述了一個與血型有些關系的婚戀故事,巧妙地傳達了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
E.這篇小說的內(nèi)容是關于南腔北調(diào)的外省人在臺灣的愛情故事。小說帶有濃郁的臺灣風情,文筆詼諧而又細膩。
【參考答案】答C給3分,答D給2分,答B(yǎng)給1分;答A、E不給分。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文學作品的分析、概括與綜合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分析】本題為多項選擇題。今年仍然沿襲2009年以來多項選擇題分層級給分的做法,即根據(jù)各個選項的難易度賦分,而不只是簡單地區(qū)分正確或錯誤。本題考查的層級差異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得3分,比較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得2分,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很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得1分。其余兩項為錯誤項。本題A、B、C三個選項是對小說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D、E兩個選項是對小說的整體分析和鑒賞。A項是考察學生對故事內(nèi)容的理解層次。張醫(yī)師在小說中其實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作為醫(yī)生,他為了勸說大家到診所去驗血型,特意請彭先生講故事以達到目的。如果說小說剛開始的時候他的這個意圖表現(xiàn)得不明顯,那么彭先生在講完故事后,“向張醫(yī)師擠了一下眼”,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因此,A項認為張醫(yī)師“緊接過”彭先生的話,讓他講講戀愛悲喜劇的目的,是因為他事先知道這個故事很是生動曲折這一表述顯然是錯誤的,所以該項是不得分。B項認為秀鸞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不惜犧牲親情,甚至以死抗爭。這個表述只說出了小說前一部分的情形,后一部分寫了她和彭先生終成眷屬,并最終與反對他們的父親和好。所以這一項得1分。C項最符合原文意思,得3分。老丈人一直對外省人抱有偏見,不同意把女兒嫁給彭先生。但在老丈人患病需要輸血之際,彭先生不計前嫌,慷慨獻血,徹底改變老丈人對外省人的看法,說彭先生“真正好”。而從作者的寫作思路上看,實際上也是作者通過這一情節(jié)試圖解決外省人與臺灣人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問題的匠心所在。D項比較符合原文意思,得2分。這篇小說的主要藝術特色就是通過對話來推動情節(jié),表達主題思想。而所有的對話得展開,都與血型有重要關系,而本選項說“講述了一個與血型有些關系的婚戀故事”,這種表述的程度不是很到位,所以得2分。E項是個錯誤項,小說沒有講述“南腔北調(diào)”的外省人的愛情故事,只講了彭先生一個人的愛情故事。小說的風格是詼諧生動,但并不細膩,所以該項不得分。
(2)小說一開始就寫乘涼會上“南腔北調(diào)”,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①表明乘涼會上的人們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說主題的解讀路徑;③照應下文出現(xiàn)的各種方言。
【命題立意】本題重點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試題分析】小說在一開始這樣寫道:“南腔北調(diào)的夏夜乘涼會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還沒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作家林海音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本敘述者,為了能在這短短的篇幅里更有效地傳達一個重要的寫作主題,一開始,寥寥數(shù)筆,除了迅速交代清楚故事的人物及其生活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在此有意埋下伏筆,含蓄地指出故事中的人物身份的與臺灣本土居民不同,是來自大陸的外省人,這就為后面彭先生作為外省人與臺灣姑娘秀鸞婚戀故事的波折性提供了可能。而作者之所以要這樣寫,當然是為了服務于小說表現(xiàn)外省人與臺灣人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問題的主題,考生通過對“南腔北調(diào)”一詞的關注,就能很快找到解讀小說主題的有效路徑。最后,“南腔北調(diào)”還是有落腳之處的,因為在小說中人物之間的對話,使用各地的方言,是實實在在的南腔北調(diào)。這樣一來,關于“南腔北調(diào)”說法,前后就有了充分的呼應。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①有擔當,明大義:在老丈人危難時,以親情、和睦為重,不計前嫌,施以援手,最終贏得信任;②執(zhí)著隱忍:面對老丈人的排斥,不輕言放棄,不莽撞行事,捍衛(wèi)了自己的愛情;③幽默樂觀:說話風趣,與人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態(tài)。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試題分析】外省郎彭先生是小說主人公。他的形象生動,性格鮮明,很顯然,作者主要通過這個人物的塑造,成功實現(xiàn)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忌艽鸪鲞@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就說明能領會作家的創(chuàng)作主旨。首先,彭先生作為一個外省郎,他主動追求臺灣姑娘秀鸞,表明他愿意融入臺灣本土生活,而他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面對老丈人的偏見和排斥,不輕易放棄,也不莽撞行事,甚至忍氣吞聲,充分體現(xiàn)其執(zhí)著隱忍的性格特點。其次,彭先生盡管不受老丈人待見,但是他明大義,不計較,并一直在尋找化解雙方矛盾沖突的機會。后來機會終于來了。老丈人住院動手術急需輸血,彭先生是萬能血型,他主動提出獻血,救了老丈人一命,由此換來了老丈人的感激和信任,而外省郎與老丈人關系的和睦,即象征著中華民族的“一家親”。最后,彭先生在給大家講述自己的戀愛悲喜劇時,所表現(xiàn)出的幽默智慧,樂觀向善,也使得這一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生動。
(4)小說的題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內(nèi)容是圍繞血型而展開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為題,你認為是否合適?請談談你的觀點和具體理由。(8分)
【參考答案】觀點一:以“血型的故事”為題不合適。①“血”這個詞可讓人聯(lián)想到“血脈”、“血緣”、“血性”等多種含義,如果以“血型的故事”為題,題意就顯得單一了;②外省人和臺灣人血脈同源,這是“血般的事實”;③彭先生的戀愛故事,實質(zhì)上折射了外省人與臺灣人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問題,小說表達了中華民族血濃于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
觀點二: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合適。①“血”有類型之別,而語言有“南腔北調(diào)”之分,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彰顯作者的巧思;②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是圍繞血型而展開,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與內(nèi)容更吻合;③可顯示“驗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與中華民族血濃于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不相沖突。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種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jù)觀點是否明確、論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給分。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文學作品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層級為F級。
【試題分析】高考試卷中設置探究題,是新課程語文高考最大的亮點之一,體現(xiàn)了高中新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本理念。語文學科的探究題,針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開設的實際,只在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中設置探究題,體現(xiàn)了教與考的統(tǒng)一。經(jīng)過四年的高考命題實踐,探究題仍在不斷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今年這道探究題出得比較活,問的是如果將小說原來的題目“血的故事”換成“血型的故事”是否合適,表面上似乎是要學生思考一個寫作上的問題,但經(jīng)過仔細推敲,就能意識到這道題是要求圍繞著小說的題目,來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及其在題目上的體現(xiàn)。所以這道探究題實際上要求考生對寫作藝術和主題思想兩方面都有思考。無論回答將小說題目換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適或合適,都要求能結(jié)合這兩個方面來結(jié)合。
從參考答案的第一個觀點看,如果認為將小說原有的題目“血的故事”換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適,說明考生更理解和認同作家本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及表現(xiàn)方式。參考答案提供了三點來支撐這一觀點。這三點答案,分別是從詞義理解、創(chuàng)作意圖、主題表達三方面展開??忌裟艽鸪鰪?ldquo;血”這個詞語上可以聯(lián)想到“血脈”、“血緣”、“血性”等多種含義,認為用“血型”代替“血”會使題意單一這一層意思,說明考生已領會了作家的獨特用心;能答出外省人和臺灣人血脈同源,這是“血般的事實”這一層意思,說明考生準確領會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能答出彭先生的戀愛悲喜劇實質(zhì)上折射了外省人與臺灣人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問題,小說表達了中華民族血濃于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這一層意思,說明考生全面而深刻地領會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旨。
從參考答案的第二個觀點看,如果認為將小說原有的題目“血的故事”換成“血型的故事”合適,說明考生更傾向于尊重文本敘述本身的狀態(tài),也有其合理之處。參考答案也提供了三點來支撐這一觀點。三點答案分別從血型與方言、故事內(nèi)容理解、故事與主題關系等三方面展開??忌裟艽鸪?ldquo;血”有類型之別,而語言有“南腔北調(diào)”之分,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彰顯作者的巧思這一意思,說明考生閱讀文本較為細致,善于揣度作者的寫作用心。能答出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是圍繞血型而展開,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與內(nèi)容更吻合這一層意思,說明考生對文本的故事內(nèi)容印象深刻,抓住了故事的主干情節(jié)。能答出可顯示“驗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與中華民族血濃于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不相沖突這一層意思,說明考生對小說的主干情節(jié)把握到位,同時也領會作家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本題仍然沿襲了2007年以來的評分參考規(guī)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種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jù)觀點是否明確、論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給分。”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作答。給分的依據(jù)仍然要求觀點是否明確、論述是否合理、論述是否充分,力圖體現(xiàn)探究題的性質(zhì)和特點。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材料選自吳晶《畫之大者——黃賓虹傳》(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化名人傳記傳叢書”)。黃賓虹(1865~1955)是我國著名畫家,名質(zhì),字樸存,中年更號賓虹,后以號行,祖籍安徽歙縣,生于浙江金華。曾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術院校任教,后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華東分會副主席。其山水畫受李流芳、程邃等影響,兼法宋、元,屢經(jīng)變革,自成一格。中年畫風蒼渾清潤,晚年尤精墨法,創(chuàng)“五筆七墨”之說,以“明一而現(xiàn)千萬”的表現(xiàn)手法,寫出渾厚華滋的山川神貌。精金石、書法、篆刻之學,對畫論畫史尤有研究,識見精辟。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中國畫學史大綱》、《賓虹草堂藏印》、《黃賓虹畫語錄》等。根據(jù)測試的需要,此段材料選擇了原書中的畫風之變、書畫同源思想以及黃、張比較等片段,并對相關內(nèi)容作了整合與修改。黃賓虹與張大千不同畫風的比較,原文尊黃抑張傾向較為明顯,如說張是“作假高手”、“揮金如土”等,命題時都根據(jù)實際做了修改。
下筆不覺師造化
黃賓虹一生繪畫藝術的大進展,多發(fā)生在他隱居的時期。這并不是純粹的巧合,無需應酬雜務的寧靜生活可以讓他深思內(nèi)省,促使畫作和自然風景、隱居生活進一步契合。池陽湖畫風之變是一次突變,源自他對江湖水光天色的寫生,也來自他蓄積已久的思考,還來自苦澀現(xiàn)實對他心靈的影響。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還難忘他老師的教誨:“讀書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則心靜,靜則心清,清則心明,明則明白一切事理。作畫,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畫便猛進。”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南北國畫家都參加。此時在上海美專任教的黃賓虹參加了展出工作,并發(fā)表了評介文章《美展國畫談》。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畫格,以為不必求悅于人,人不知而不慍,才是真畫者;還以為當時滬上流行的一種是細謹、工于涂澤的媚人習氣,另一種是自矜才氣、淪于放誕的欺人畫風,以浮滑為瀟灑、以輕軟為秀潤,真畫者反不合時宜。他希望畫者能堅持避俗趨雅的操守,力求華滋渾厚的畫風,不要因一時俗世棄取而改變。
黃賓虹一向以為書畫同源,所以稱作畫為“寫畫”。他以為上古時代書畫不分,如伏羲畫八卦,倉頡造字的一種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國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橫線、縱線、弧線等線條形式;漢以后雖分書畫,但仍是道歸于一,三代以上筆法可從甲骨、古玉、銅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編輯的《濱虹草堂古印譜》里曾談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點畫的肥瘦方圓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繪畫筆法;而結(jié)構的疏密、參差離合、抑揚頓挫、回環(huán)往復,更可見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畫時要置備金石拓本在案頭。他由古璽印這種上古金石實物、臨近原始的藝術形式中悟出筆法要旨,認識到書法、文字、金石、繪畫都是同一來源,即來源于自然山水,從而找到回歸造化之路。
黃賓虹常提到古代書法家從觀察自然中有所領悟,如在雨后看車行泥沼,車輪在泥中轉(zhuǎn)動猶如筆被紙墨所滯卻仍圓轉(zhuǎn),不疾不徐、不粘不脫,由此筆法大進。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來詮釋自己的筆法,如“平”就是如風吹水動、一波三折;“圓”如行云流水、宛轉(zhuǎn)自如,而石有棱角、樹有椏杈,則是圓中有方;“變”則如石有陰陽向背、樹有交互參差,山有起伏顯晦、水有緩急動靜。1922年他在給友人陳柱尊的信里說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來作畫??梢姡褜⑸剿匀恢?、《說文》六書之法、書法、畫法相互打通。
現(xiàn)代畫家以畫為道抑或以畫為藝,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上的對比,在黃賓虹和張大千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張大千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黃賓虹一生平靜淡泊。張大千1925年在上海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26歲就揚名南北,后又去北平辦畫展,被稱為“南張北溥”,可謂名滿天下;而黃賓虹雖較早就有“南黃北齊”之稱,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這時他已經(jīng)80歲了。黃賓虹自來滬上就以鑒賞、鑒別真?zhèn)沃Q;而張大千仿作的石濤畫,甚至瞞過了當時的大行家羅振玉、黃賓虹及其老師曾髯,可謂出神入化。還有對畫與錢的關系,黃賓虹一生力避賣畫,多以畫贈友人知己,雖有潤筆,與他的名氣相比也很低,他一直嚴守傳統(tǒng)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過著清寂的學人生活;而張大千卻有著對金錢的開通看法和瀟灑追求,有過極高的潤格,也賣商品畫,出手闊綽。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最終體現(xiàn)在他們的畫中,黃賓虹的畫是典型的恪守傳統(tǒng)的雅正的士夫畫,張大千的畫則有趨向民間、時尚的意趣。兩人都是一代宗師,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認可的領域不同而已。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5分)
A.針對當時滬上流行的細謹、涂澤的媚人習氣和自矜才氣、淪于放誕的欺人畫風,黃賓虹推崇細膩、輕軟的逸品畫格,倡導做“真畫者”。
B.由于我國書法、文字、金石、繪畫同源異流,道歸于一,要研究中國書法、繪畫的筆法意蘊,就只能從上古時期的甲骨、古玉、銅器入手。
C.書畫家常能從觀察自然中領悟到藝術的真諦,如由雨后看車行泥沼悟得筆法的疾徐粘脫,由石的陰陽向背、樹的交互參差悟出筆法的變化。
D.張大千有著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模仿的水平也極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濤畫,甚至瞞過了當時的書畫大行家羅振玉等人。
E.本文通過記述黃賓虹博采眾長、學習繪畫的艱苦歷程,描寫了他在中國繪畫藝術上的理論創(chuàng)見與突出成就,為我們展示了一位藝術家的感人形象。
【參考答案】C、D。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篩選文中相關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分析】本題為多項選擇題。從2009年開始,多項選擇題采用分層級給分的方法,即根據(jù)各個選項的難易度賦分,而不是只簡單地區(qū)分正誤。其中A、B、C、D四個選項是對傳記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E項是對全文內(nèi)容的概括。C項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確選項,給3分;D項也符合原文實際,但難度有所降低,所以給2分;B項“我國書法、文字、金石、繪畫同源異流,道歸于一”雖然符合原文意思,但并不能據(jù)此推出“要研究中國書法、繪畫的筆法意蘊,就只能從上古時期的甲骨、古玉、銅器入手”的結(jié)論,原文中只有“三代以上筆法可從甲骨、古玉、銅器中求之”,所以只給1分;A項中“黃賓虹推崇細膩、輕軟的逸品畫格”,原文有“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畫格”,但“細膩、輕軟”卻不是黃賓虹所推崇的;E項“本文通過記述黃賓虹博采眾長、學習繪畫的艱苦歷程”,原文中并沒有反映其“學習繪畫的艱苦歷程”,A、E兩項不符合原文意思,為錯誤選項,所以均不給分。
(2)黃賓虹一生繪畫藝術的大進展,多發(fā)生在他的隱居時期。這是什么原因?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①減少應酬雜務,生活清靜,便于深思內(nèi)省和作畫;②對江湖水光天色的寫生使他的畫風發(fā)生了突變;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夠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畫藝猛進。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分析】本題要求考生分析“黃賓虹一生繪畫藝術的大進展,多發(fā)生在他的隱居時期”的原因,有助于考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和傳主的藝術成就。“減少應酬雜務,生活清靜,便于深思內(nèi)省和作畫”“對江湖水光天色的寫生使他的畫風發(fā)生了突變”“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夠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畫藝猛進”是對原文第一段中內(nèi)容的分析概括,相關信息均分散隱含在原文中??忌灰J真閱讀原文,并對相關信息加以準確提煉、概括,是不難找到答案的。需要說明的是,此題允許有不同的答案,在“評分參考”還特別提示“意思答對即可”,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精神。
(3)黃賓虹作畫時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擺在案頭?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①從金石文字的點畫結(jié)構中,他受到繪畫筆法與章法布置方面的啟發(fā);②從金石拓本認識到書畫同源,悟出畫藝回歸造化的路徑。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和歸納整理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分析】黃賓虹作畫時要把金石拓本擺在案頭,既是傳主的一種工作習慣,也是文本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體現(xiàn)了黃賓虹“書畫同源”的思想。此題要求分析其具體原因,就需要考生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歸納整理,才能進行正確分析。文中有黃賓虹在《濱虹草堂古印譜》里談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的“點畫”和“結(jié)構”使他受到“繪畫筆法”和“章法布置”上的啟發(fā),也有“古璽印這種上古金石實物”給他帶來的啟示。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關內(nèi)容準確找出,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歸納概括即可。
(4)盡管黃賓虹和張大千都是一代宗師,但二人的人生態(tài)度、對金錢的看法以及藝道旨趣卻大相徑庭。這給你什么樣的啟示?請結(jié)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參考答案】觀點一:恪守傳統(tǒng),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尋藝術真諦。①于平靜淡泊中求真務實的人生態(tài)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傳統(tǒng)學人本色;③避俗趨雅,不為流俗所動,尋求華滋渾厚的畫風。
觀點二:創(chuàng)新與模仿并重,理想與時尚兼顧。①創(chuàng)造與仿作兼顧;②對金錢的開通看法和瀟灑態(tài)度;③注重民間時尚意趣。
觀點三:既恪守傳統(tǒng),又勇于創(chuàng)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過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繼承與創(chuàng)新兼顧;②懷抱藝術理想,追求名山事業(yè);③腳踏實地,享受人生。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層級為F級。
【試題分析】高考試卷中設置探究題,是新課程語文高考的亮點之一,體現(xiàn)了高中新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本理念。針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開設的實際,全國卷在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中設置探究題,體現(xiàn)了教與考的統(tǒng)一。在近幾年的命題實踐中,探究題的命制也在不斷探索之中。題干中“盡管黃賓虹和張大千都是一代宗師,但二人的人生態(tài)度、對金錢的看法以及藝道旨趣卻大相徑庭”是對原文最后一段內(nèi)容的概括。二人的差異給每個考生帶來的啟示可能是多樣的,無所謂是非對錯,適合進行探究。“參考答案”提供了三種觀點,“觀點一”基本上是對黃賓虹的概括,“觀點二”基本上是對張大千的概括,“觀點三”則是對 “觀點一”和“觀點二”的綜合概括。三種觀點實際上是三個不同的答題方向,為考生提供了較大的發(fā)揮余地,考生只要緊扣閱讀材料,進行分析論述即可,“評分參考”中規(guī)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種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jù)觀點是否明確、論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給分。”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個觀點任選一個作答,也可以在三個觀點之外作答。給分的依據(jù)是看觀點是否明確、論述是否合理、論證是否充分。
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答案
上一篇: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3
下一篇: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