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及答案
七年級的歷史是起到一個打基礎的階段,平時要多做歷史練習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及答案,僅供參考。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
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所列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將正確答案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在下面表格中。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人類是
A北京人 B元謀人 C山頂洞人 D藍田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
A會不會使用火 B 會不會直立行走
C會不會煮熟食物 D會不會制造工具
3.已經(jīng)會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種的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
4.我國世界上最早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是
A水稻、小麥 B 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
5.華夏族形成的基礎是
A堯的部落聯(lián)盟 B 禹的部落聯(lián)盟
C蚩尤的.部落聯(lián)盟 D黃帝、炎帝的部落聯(lián)盟
6,我國原始居民中,出現(xiàn)了私有財產(chǎn)和貧富分化的是
A山頂洞人 B河姆渡人 C大汶口人 D半坡人
7.考古學家對古人類的研究途徑不包括
A遺址 B遺跡 C古人類化石 D記載
8.被稱為人文初祖的是
A黃帝 B炎帝 C蚩尤 D嫘祖
9.“禪讓制”反映的選舉制度中,參加推選的人是
A氏族公社全體成員 B部落全體成員
C 部落連聯(lián)盟全體成員 D部落首領
10.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11.西周的眾多諸侯是通過什么產(chǎn)生的
A奴隸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禪讓制
12.國人暴動是發(fā)生時期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厲王 D 周幽王
13.我國青銅文化燦爛的時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14.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是
A青銅人頭像 B司母戊鼎 C青銅酒具 D四養(yǎng)方尊
15.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
A晉文公 B 齊桓公 C楚莊王 D越王勾踐
16.春秋時期最主要的特點
A周王室的衰微 B諸侯爭霸
C 奴隸制的確立 D封建制的形成
17.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決定性戰(zhàn)役是
A城濮之戰(zhàn) B桂陵之戰(zhàn) C馬陵之戰(zhàn) D長平之戰(zhàn)
18.戰(zhàn)國七雄中位于最南面的是
A齊國 B楚國 C秦國 D燕國
19.我國出現(xiàn)鐵農具開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戰(zhàn)國 D秦國
20.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中影響最大的
A李悝變法 B吳起變法 C鄒忌變法 D商鞅變法
21.戰(zhàn)國時期引起社會變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A各國之間頻繁戰(zhàn)爭 B鐵器農具的廣泛使用
C各國的社會變革 D社會生產(chǎn)力的迅速提高
2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何時開始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3.發(fā)明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法的是
A華佗 B扁鵲 C 張仲景 D 黃帝
24.下列作品中屈原創(chuàng)作的是
A《詩經(jīng)》 B《示兒》 C《離騷》 D《論語》
25.都江堰位于今天的
A四川省 B云南省 C湖南省 D江西省
26.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并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7.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
A夏朝 B商朝 C 西周 D秦朝
28.秦統(tǒng)一文字,作為標準字體的是
A隸書 B草書 C小篆 D楷書
29.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嚴酷的刑法 B驕傲自大 C賦稅徭役沉重 D失去民心
30.秦朝修筑萬里長城的目的是
A抵御匈奴的進擾
B防止秦朝人民發(fā)動起義攻下都城
C防止北方冷空氣的南下侵襲都城
D阻撓南北人民共同進行反秦斗爭
非選擇題部分
31、(10分)閱讀材料:
材料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材料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材料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回答:(1)以上三段材料是我國古代什么時期哪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說的?他的言論,被他的弟子編入哪部書中?(3分)
(2)根據(jù)上述三段材料,分別說明他對學生是怎樣要求和教育的?(6分)
(3)他是我國古代哪一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2分)
32.對秦始皇的評價,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暴君。你的評價如何?(友情提醒:從功過兩方面回答。)(10分)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答案
選擇題: 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所列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將正確答案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在下面表格中。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C B C C D A D A C C B B B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B B D D B B C A B D C D A
非選擇題部分
31、(1)春秋晚期(1分) 孔子 (1分) 《論語》(1分)
(2)A、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2分)
B、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2分)
C、他教育學生要謙虛好學。(2分)
(3)儒家學派。(1分)
32.秦始皇是個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又是一個暴君,功大于過。(4分)
功:(1)完成國家的統(tǒng)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1分)
(2)創(chuàng)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1分)
(3)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輛形制。(1分)
過:(1)焚書坑儒,摧殘了中國古代文化(1分)
(2)徭役繁重,賦稅沉重。(1分)
(3)刑法嚴酷,生活腐化。(1分)
七年級上冊歷史重要知識點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是會不會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
第三課 華夏之祖
一、華夏之祖——黃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黃帝(原因:四發(fā)明)
二、堯舜禹的“禪讓”
三、1.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建立。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后,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zhàn)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zhàn)。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tǒng)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yōu)橹T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zhèn)守疆土,戰(zhàn)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zhàn)。
3.作用: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加強了統(tǒng)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第六課 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fā)展生產(chǎn);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士兵,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zhàn)后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zhàn)國七雄
1.戰(zhàn)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2.發(fā)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zhàn)役是長平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瓦解時期,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
2.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zhàn)國推廣。鐵農具:春秋出現(xiàn),戰(zhàn)國推廣。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戰(zhàn)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筑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三、商鞅變法
1.時間、地點:公元前356年,秦國。
2.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zhàn),生產(chǎn)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jù)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士兵戰(zhàn)斗力不斷增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論記錄在《論語》中,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墩撜Z》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學說記錄在《道德經(jīng)》中,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道德經(jīng)》由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戰(zhàn)國時期人,主張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zhàn)爭。
4.孟子是戰(zhàn)國人,認為“春秋無義戰(zhàn)”,反對一切戰(zhàn)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強調保護環(huán)境。 5.韓非是戰(zhàn)國末期人,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
6.孫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其軍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p>
第十課 “秦王掃六合”
一、秦統(tǒng)一六國和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建立
1.滅六國時間: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xù)滅掉六國。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3.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建立
(1)目的:為了加強統(tǒng)治創(chuàng)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最高統(tǒng)治者是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
(3)地方推行郡縣制度。(縣制起源于商鞅變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經(jīng)濟上: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使用圓開方孔銅錢)、度量衡。
3.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guī)范文字)
4.思想上:焚書坑儒。
5.軍事上:反擊匈奴,北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南鑿靈渠,開發(fā)南疆。
6.秦統(tǒng)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第十二課 大一統(tǒng)的漢朝
1.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具體措施:
(1)政治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統(tǒng)治地位由此確立。
(3)軍事上:對匈奴展開多次大規(guī)模的反擊戰(zhàn),基本解除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4)經(jīng)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jīng)營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
第十五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兩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聯(lián)絡大月氏人夾擊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qū)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絲綢之路: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qū),往西亞,再往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作用: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的促進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對促進漢朝的興盛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第十六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xiàn)在西漢早期。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fā)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3.東漢時期的張衡制造的地動儀。作用:測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4.東漢華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醫(yī)學史上的創(chuàng)舉。主要著作《五禽戲》。
5.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闡述中醫(y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yī)德高尚,醫(yī)術高明,后世尊稱他為“醫(yī)圣”。
第十七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1世紀末)傳入我國中原地區(qū)(張騫通西域后, 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步傳到中國)。東漢時期在我國得到廣泛傳播。
2.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
3.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代。著有《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4.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轟動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第十八課 三國鼎立
1.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2.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后定都建業(yè)。
3.三國經(jīng)濟:魏重視修建水利工程,農業(yè)發(fā)達,蜀國絲織業(yè)興旺,吳國造船業(yè)發(fā)達,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wèi)溫等,率軍萬余人,橫渡臺灣海峽,到達夷洲(即臺灣)。
第十九課 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
1.西晉建立: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得皇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
2.“五胡”內遷:從東漢末年以后,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陸續(xù)內遷。
3.西晉滅亡: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西晉。
4.東晉建立:西晉滅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都城在建康。
5.4世紀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統(tǒng)一黃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此后,南方經(jīng)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7.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
(1)開發(fā)時間:從東漢末年開始
(2)開發(fā)原因:
①江南地區(qū)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fā)展農業(yè)的優(yōu)越條件。(自然條件)
②江南地區(qū)戰(zhàn)亂較少,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的戰(zhàn)亂,逃往江南地區(qū)。(社會原因)
③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qū)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根本原因)
(3)表現(xiàn):修建許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開墾為良田;稻田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4)意義:為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二十課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qū)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tǒng)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chǎn)、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jīng)成為趨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遷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氣候干旱,糧食供應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也不利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lián)姻;⑤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yǎng)老的風氣等。
3.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第二十一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shù)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并發(fā)展前人創(chuàng)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shù)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所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yè)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洱R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yè)的生產(chǎn)技術和方法。
第二十二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1.書法藝術:
(1)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的時間:東漢末年。
(2)演變: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
(3)書圣: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
二、繪畫:魏晉南北朝時繪畫藝術有較大發(fā)展,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三、石窟藝術: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tǒng)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七年級歷史復習計劃
一、復習目標
1、掌握并熟記歷史基礎知識,準確再認和再現(xiàn)重要歷史事實。
2、通過歷史現(xiàn)象初步理解一些歷史基本概念和觀點。
3、初步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分析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二、學情分析
雙基情況: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參差不齊,學有困難的學生依然很多。學生掌握知識的手段比較單一,缺少靈活有效的'學習方式。收集、整理、分析、處理資料的能力有待提高,實踐操作中的動手能力不強。
學習情感: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比較多,對自己的要求不夠嚴格,自控能力差,學習態(tài)度較差,學習目標不明,有混日子思想。課堂學習氣氛相對比較活躍。
三、復習措施
教師認真鉆研教材與大綱,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仔細分析學生學情,研究學科特點,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復習效率;科學嚴格地對學生進行復習方法指導,科學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考試方法指導,使之靈活準確地使用好教材和各種資料;復習力求精要,減少繁重知識,降低能力要求,不過于挖深拓寬,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影響其它學科的正常開展,努力做到短時間、高效率。
1、認真鉆研教材與大綱,積極搞好集體備課,充分利用腦力資源共享;
2、仔細分析學生學情,研究學科特點,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復習效率;
3、加強思想教育,端正學習態(tài)度;通過談話、鼓勵等讓他們重拾學習的信心。
4、建立復習互助小組,讓優(yōu)秀生對學有困難學生進行指導幫助,通過互助,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信心,提高成績。
5、在課堂復習時,注意力和重心向學困生傾斜,讓他們有更多的發(fā)言表現(xiàn)機會。
6、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糾正不良思想傾向和行為傾;課后強化輔導。
7、復習力求精要,減少繁重知識,降低能力要求,不過于挖深拓寬,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影響其它學科的正常開展,努力做到短時間、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