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針對性地“類比推理”進行辯駁
如何有針對性地“類比推理”進行辯駁
論辯中,有人總愛使用類比推理說事,有時倒也形象生動,不易反駁。在論辯中,當我們遇到對方運用類比推理發(fā)動攻勢時,一定要沉著冷靜地對此作出判斷,抓住其破綻所在,有針對性地進行辯駁,往往可以取得論辯的勝利。以下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如何有針對性地“類比推理”進行辯駁,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能夠有所收獲!
巧用“反類比”,辯駁效果佳
1、否定對方類比的“相似性”
類比推理中兩類事物的“相似性”越大,所推出結(jié)論的可信度就越高。反駁對方的類比推理,可以從這一點入手,把對方用來類比的兩類事物的“相似性”否定掉,這樣對方的論據(jù)就難以成立了。
例如,某大學張、李二位同學就“學知識是否應(yīng)該要求立竿見影”的問題,進行了一場論辯,其中有這樣一段:
張:學知識不應(yīng)該要求立竿見影,知識被大腦接收后,還有一個分辨、整理、消化的過程,你不可能馬上學會。就好比,今天我們吃下一塊牛肉,沒有必要要求明天一定在身上長出一塊相應(yīng)的肉來。
李:食物是有形的,知識是無形的。你吃進食物當然不可能立竿見影,也萬萬不能立竿見影,我們一生不知要吃多少肉,如果吃一塊就長一塊,后果不堪設(shè)想。但學知識卻不同,人們把進修學習、繼續(xù)教育叫“充電”,我們的大腦好比電燈,知識好比電源,電源對電燈的充電功能,肯定是立竿見影的!
張:這……
在這里,張同學以“吃牛肉”來類比“學知識”,二者之間缺乏“相似性”,違背了類比推理的基本要求,得出的結(jié)論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李同學一眼識破了對方的破綻,予以駁斥,推翻了對方的類比推理,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新的合理的類比推理,先破后立,思路明晰,辯駁十分有力。
2、駁斥對方類比的“機械性”
人們在運用類比推理時,容易犯“機械性”的錯誤,也就是用作推論的兩種事物之間缺乏有機的、必然的聯(lián)系,而只是表面的、偶然的聯(lián)系。此時,論辯者抓住對方類比推理的“機械性”予以駁斥,就可以使對方的類比推理站不住腳。
例如,某單位職工老魯脾氣有點暴躁,經(jīng)常與別的職工發(fā)生沖突,主管領(lǐng)導王主任批評他后,他不服氣,雙方展開一場辯論,其中有這樣一段:
魯:發(fā)怒是人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如同水庫蓄水過量,就得泄洪,否則一旦造成決堤,就會危害四方;人的憤怒情緒過分壓抑,也會造成情感“決堤”,危害自身和別人。
王:老魯,你的這個推論可不太恰當。水庫蓄水,是它的基本功能,可人生的意義卻不是“積怒”呀!而且泄洪是排泄水庫過量積水的必然渠道,人的郁悶情緒卻不是一定要通過發(fā)怒的方式來排遣,譬如,可以通過自我心理調(diào)適,或者轉(zhuǎn)移注意力等方式來化解嘛!
魯:……主任,其實我也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我這人自制力太差,以后我會多注意。
上例中,老魯用“水庫蓄水”和“人發(fā)怒”做類比,來證明自己脾氣暴躁的“合理性”,卻不知道自己的類比充滿“機械性”,王主任抓住這點予以駁斥,指出“水庫蓄水”與“人發(fā)怒”之間缺乏有機的、必然的聯(lián)系,類比不倫不類,終于駁倒了對方的觀點。
3、揭示對方類比的“或然性”
在某種情況下,類比推理只能作猜測性推論,所推出的結(jié)論具有“或然性”——既有可能是這樣,也有可能不是這樣。在論辯中,某些人在運用類比推理時,愛把結(jié)論絕對化,這就留下了破綻。這時,論辯者就可以從揭示對方類比推理的“或然性”入手進行反駁。
例如,某單位小石、小沈二人就“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發(fā)揮作用”的問題,進行了一場辯論,其中有這樣一段:
石:一個人投入到陌生的工作環(huán)境中,不可能全面發(fā)揮自身作用。正如淮南的柑橘移植到淮北以后,結(jié)的果實又小又苦,顯而易見,水土不服嘛!跳槽與此同理。
沈:我看未必,就算淮南的柑橘移植到淮北以后,因為水土不服,結(jié)出的果子又小又苦,那么,移植到其他環(huán)境,比如與淮南類似或者更好的地方呢?結(jié)出的果子就不會又大又甜嗎?植物挪到適合它生長的地方才會長得更好,人才也是如此。我們單位的小張?zhí)圻M了報社當新聞記者,不也干得有聲有色嗎?
石:……
《晏子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小石借用了這個經(jīng)典類比,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小沈敏銳地抓住了對方這個類比推理的破綻,即結(jié)論的“或然性”——淮南的柑橘移植到淮北不行,并不意味著移植到其他地方也不行,人才的跳槽與此同理,從而駁倒了對方的推論。
4、辨析對方類比的“可比性”
在論辯中,有時對方所作的類比推理從表面上看似乎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卻又經(jīng)不起認真推敲。這時,論辯者就可以據(jù)此駁斥,揭示出二者之間的所謂“可比性”,不足以證明對方的觀點,使對方的類比推理難以自圓其說。
例如,某大學韓、周二位青年教師就“大學生經(jīng)商的利弊”問題,進行了一場辯論,其中有這么一段:
韓:一只剛出生的小母雞,它不會企圖給人下蛋,因為它還無蛋可下,它目前的責任是進食,等它長大以后,自然能下蛋。在校的大學生,絕不應(yīng)該經(jīng)商賺錢來減輕家庭負擔,他目前的任務(wù)是學習。等學成后參加工作,自然能夠承擔起家庭責任了。
周:也許,大學生經(jīng)商和剛孵出來的小母雞下蛋,是存在一定的“可比性”,但大學生畢竟不同于小母雞。小母雞下蛋是它力所不及的事情,是客觀條件決定的,而大學生在搞好學習的前提下,利用空余時間經(jīng)商,一可減輕家庭負擔,二可鍛煉自己,何樂而不為呢?大學生經(jīng)商應(yīng)該比小母雞下蛋容易得多吧?
韓:……你說得有道理。
在這里,韓老師的類比顯然有些牽強附會,大學生經(jīng)商與小母雞下蛋的“可比性”顯然不大。周老師抓住這一破綻,辨析二者之間本質(zhì)上的差異,駁倒了對方的觀點。
總之,在論辯中,當我們遇到對方運用類比推理發(fā)動攻勢時,一定要沉著冷靜地對此作出判斷,抓住其破綻所在,運用以上技巧,有針對性地進行辯駁,往往可以取得論辯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