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朋友提意見的口才藝術(shù)
導(dǎo)語:向?qū)Ψ教嵋庖?,?yīng)該更多地考慮對方的實際情況,考慮對方的感受。這樣你的意見才能更容易被接受。
陳明仁將軍率軍駐守在云南,蔣介石和一些外國人要到昆明去,會路過他的駐地。蔣介石的先遣人員是陳明仁的好友,他對陳明仁說:“委員長是愛面子的人,你的士兵穿得破破爛爛的,這給那些外國人看見了,委員長肯定不高興。給他們換身新軍裝吧,軍容整齊,委員長才高興。”誰料陳明仁說:“你天天在重慶呆著,哪知道下面的苦。部隊的衣服兩年才發(fā)一次,我們天天行軍打仗,一個月就穿破了。哪有新衣服穿?委員長不問還罷,他要問,我還想跟他要衣服呢。”
那位朋友的建議也是為了陳明仁好,可他是站在重慶衣食無憂的“飽漢子”的角度,想要討好蔣介石。而陳明仁這個“餓漢子”卻更想得到物資,更在意士兵的保暖。你提意見是為了別人好,可也要讓對方也感覺到好,符合他的需求,他才會接受。因此,提意見時應(yīng)該考慮對方的立場和所處的環(huán)境,學(xué)會換位思考。
如果那位朋友能說:“我也到過一些部隊,知道現(xiàn)在物資緊張。你這里肯定也是缺吃少穿的。你是愛兵的人,有新衣服,絕不會給士兵穿舊的。不過委員長過境,畢竟還有外國人隨行,事關(guān)國家的形象,我們還是應(yīng)該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將衣服相對好一些的士兵放在他們能看見的地方。這不僅是為了你著想,更是不能讓外國人看扁了咱們。”同樣的建議,換一種更加適合軍人身份的方式,效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李長山想在老家的縣城買房,朋友張坤知道了,說道:“你將來打算在省城發(fā)展,老家的房子沒人住,又沒啥升值空間,買它干嗎?你看我,當(dāng)初就是讓父母贊助了點,在省城買的,現(xiàn)在連父母也接了過來,多好!你也該這樣,管父母要點,管親戚借點,首付不就解決了嗎?”李長山笑著說:“我先在家買吧,以后的事以后再說。”事后,李長山跟別的朋友說:“他父母做生意,家境殷實。我呢?來自貧困山區(qū),父母親戚都沒錢,跟誰借?丈母娘又放話,不管在哪兒買,反正得先買房才準(zhǔn)結(jié)婚,就這么點錢,我不在縣城買在哪兒買?”
張坤的意見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他硬是拿著自己的經(jīng)驗往李長山身上套,而完全不顧及李長山的實際情況,李長山怎么能聽得進去?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毛病,給別人提意見,卻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而完全沒有去了解對方的情況,為對方考慮。這樣的意見怎么能對癥下藥呢?
如果張坤能多了解一下情況,說:“你的難處我了解,家里親戚幫不上忙,資金緊張,未來岳母又催著買房,確實為難。不過還是應(yīng)該做長遠的打算,與其在縣城買房,不如誠懇地跟岳母談一談,讓她再給你一些時間。畢竟你把錢都花在縣城的房子上,根據(jù)政策,五年內(nèi)賣的話又得多交稅,將來在省城買房就更難了!”這樣的話,是從李長山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更容易被他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