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無用的“解釋”
在日常交流中,很多人面對對方理解的偏差常常立刻作解釋,而對方又不怎么聽解釋,這就使解釋得無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guān)于如何避免無用的“解釋”,歡迎借鑒參考。
溝通是兩個人的事,傾聽時常比解釋更有效。
傾聽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當我們深陷“非解釋清楚不可”的心態(tài)時,往往會覺得是自己的言語表達不夠清楚,不夠能言善道,從而使得對方?jīng)]有辦法理解自己的真實意思。
其實不然,真正有效的溝通不僅包含了表達,也包含傾聽。每個人都是傳遞者和接受者。真正良好的溝通并不是我們“對”別人做了什么,而是我們“跟”別人做了什么。
所以,當下一次深陷“非解釋不可”的沖動時,不妨試一試轉(zhuǎn)換思路,花費更多的精力來聽聽別人怎么說。也許問題就緩和了。
面對別人的攻擊,除了解釋你還可以做這些。
當我們遭別人的批評,遇到別人的攻擊時,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來進行溝通:
首先,我們可以去詢問事情的詳情。當對方說“你真的太摳門了”,先忍住想解釋的沖動,耐心的問一下“我的哪個做法讓你感覺到摳門了?”
如果對方不說,也可以嘗試猜測。這樣,至少可以逐步聚焦在真正的問題上進行溝通。
其次,我們可以去同意批評者的一些看法。很多人會拼命解釋自己,是因為不知道怎么面對對方的怒火,而此時同意可能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你可以選擇同意他提到的事實,也可以去認可對方真實的感覺,這會讓你們兩個人更少的進入到防備的狀態(tài)中。
分享自己的感受,可能會讓雙方的溝通更加深入。
當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我們怎么去解釋都于事無補時,去分享自己真實的感受,也許有助于讓溝通進入一個更深刻的階段。
不過,我們時常會混淆“表達感受”和“進行解釋”這兩種行為,例如“我覺得你是錯的”這依然是一種解釋,而不是客觀的陳述自己的感覺。
正確的公式,是“描述客觀的行為 + 做出自己的解釋 + 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
“當你嘲笑我時,我想你發(fā)現(xiàn)了我的說法很愚蠢,我感到很尷尬。”
最后,還有一點希望大家明白:很多時候,不管我們怎么解釋,對方都不可能完全懂得。
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存在著一種”透明度錯局”。一個“聽節(jié)奏、猜歌名”的實驗中,打節(jié)拍的人覺得自己的節(jié)奏打的特別清楚,隨便誰都能猜出來歌名,但實驗的結(jié)果偏偏打了臉:真正猜對歌名的人數(shù)極低。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非解釋清楚不可”,還有一個原因就在于:太多人都相信“只要自己解釋的夠清楚,對方就一定可以理解自己”。但事實真的不是這樣的。
每個人的喜好、價值觀都處在不斷變化,當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存在差異,那么不同人對一件事物的理解,必定有所差別。而兩個人真正互相理解,又需要很多時間,所以,請給彼此更多的耐心吧。
相關(guān)文章:
4.用預防造句
5.骨折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