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案例分析
我國期貨市場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辦以來,經歷了不平常的發(fā)展道路,發(fā)生了多起違規(guī)事件,使人們對期貨市場產生了偏見,對期貨市場的功能和作用產生了懷疑和動搖,這嚴重制約了我國期貨市場的發(fā)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關于期貨案例分析的內容,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獲!
期貨案例分析
1993年德國金屬公司石油期貨交易巨額虧損
案例綜述
德國金屬公司是一家已有113年歷史的老牌工業(yè)集團,經營范圍包括金屬冶煉、礦山開采、機械制造、工程設計及承包等,在德國工業(yè)集團中排位約在第十三、四名,公司以經營穩(wěn)健著稱。“德國金屬”為交易合約制定了一套套期保值的策略,試圖將油品價格變動風險轉移到市場上去。一系列技術性的因素卻造成了套期保值失敗,使“德國金屬”非但沒有達到回避或降低風險的目的,反而招致了災難性的后果。
案例風險識別分析
1、行情誤判風險
德國石油期貨公司的虧損的直接原因在于,公司管理層對期貨市場行情判斷失誤,認為石油期貨市場在長時間內都是反向市場,做出了相反的決策,具體而言,公司沒有預料到93年底的石油價格會不升反降,市場方向發(fā)生反轉,有反向市場變?yōu)檎蚴袌觥?/p>
2、基差風險
石油價格下跌,這些頭寸所帶進來的新的風險——基差風險(basis risk),即不同期限的期貨或遠期價格之間關系變化的非線性風險,比單純的價格風險更難以預測,“德國金屬”根本無法控制。
3、保證金不足風險
在1993年底世界能源市場低迷、石油產品價格猛烈下跌時,“德國金屬”在商品交易所和店頭市場交易的用以套期保值的多頭短期油品期貨合同及互換協議形成了巨額的浮動虧損,按期貨交易逐日盯市的結算規(guī)則,“德國金屬”必須追加交納足量的保證金;對其更為不利的是,能源市場一反往?,F貨升水的情
況而變成現貨貼水,石油產品的現貨價格低于期貨價格,當“德國金屬”的多頭合約展期時,非但賺不到基差,還要在支付平倉虧損外,貼進現金彌補從現貨升水到現貨貼水的基差變化。為了降低出現信用危機的風險,紐約商業(yè)交易所提出了把石油產品期貨合約初始保證金加倍的要求,使“德國金屬”驟然面臨巨大的壓力。也正是因為保證金制度,才加劇了公司財務負擔。從事后分析,1993年底世界石油價格正處于谷底,通過做空頭對沖原來套期保值的多頭期貨合約所形成的虧損額最高,1993年12月,原油價格從每桶低于13美元的價位底開始緩緩回升,至1993年夏天,價格升到每桶19美元還多,高過原來多頭建倉的每桶18美元的價位,也就是說,如果不忙著全部斬倉,而是給予資金支持,那么到1993年夏天就扭虧為盈了。保證金制度下,由于德國石油期貨公司在當時情況下沒有充足的資金做保障,只能在市場反彈之前就被強行平倉,從而失去了轉虧為盈的機會。
4、投機風險
從德國金屬公司簽訂的這份協議來看,出于其對自身在全球商品市場交易的豐富經驗及在金融衍生交易方面的技術能力的充分自信,投機的因素已經超過了套期保值的初衷。
“德國金屬”在商品交易所和店頭市場通過石油標準期貨合約和互換協議建立起來的多頭頭寸不是套期保值,而是冒險,是一種一廂情愿地把全部賭注壓在世界油品交易市場會長期呈現現貨升水這樣的假設上的投機。但事實并非如此,德國石油公司的行情誤判,市場反轉,向不利方向發(fā)展,造成公司在能源期貨市場上虧損13億美元。
案例風險管理啟示
行情誤判風險管理 對于行情判斷,是進行投資決策的成敗關鍵。市場投資者,不可能完全正確預測市場變化,對市場行情進行十分準確的把握。德國石油期貨公司的高管們沒有準確預測行情,歷史上名聲顯赫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也是由于市場反轉,
行情誤判,最終也面臨破產。隨著金融市場的發(fā)展,對于市場行情的判斷,越來越數字化,理論化。公司投資決策層可以使用各種技術指標,在一定誤差范圍內,預測市場方向,把握市場風險。高級管理層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yè)知識或能依靠具有專業(yè)水準的技術人員,就任何對本企業(yè)整體風險輪廓可能會有實質性影響的衍生交易的性質作出獨立的判斷。
基差風險管理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往往涉及非常復雜的數學模型,內中最重要的是要精確地測定實物價格與所選擇的衍生合約價格與之間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如果把握不準確,套期保值失敗的技術風險是相當大的。進行基差風險管理的關鍵在于公司進行準確的套期保值比率。套期保值比率是指為規(guī)避現貨市場價格風險,根據所持有的現貨頭寸確定的股指期貨合約的數量,成功的套期保值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恰當的保值比率的確定。而且,套期保值的設計必須經過以統計數據加預測分析推導而出的所謂最惡劣情況下的強化測試后才可用于實際。德國公司投資管理決策層將其所設計的套期保值方案進行嚴格的測試,其方案在在期限匹配、保值比率等關鍵技術參數上都存在缺陷,在市場沒有按照公司預期的情況下,風險嚴重暴露,出現風險缺口,導致最后巨額虧損。該風險的把握對公司決策層的要求較高,需要有高技術專業(yè)人才進行測算把握。
企業(yè)內部風險控制管理
企業(yè)高級管理層要讓投資者及債權人理解企業(yè)采用的套期保值策略,就處理相應而來的融資和盈虧等問題達成共識。若管理者或投資人或債權人光看見虧損的一面,就可能發(fā)生誤導。特別由于傳統的財務會計報表目前尚不能清晰完整地反映衍生交易真實的盈虧和風險。
“德國金屬”案例就正好提示了公司管理層和股東及銀行就長期供油合約的套期保值問題事先缺乏必要的溝通,最終在管理上發(fā)生沖突,釀成了災難性的后果。
期貨案例相關文章:
3.期貨套期保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