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姓的來源介紹
周厲王子友所封。周宣王弟鄭桓公邑。從邑奠聲。宗周之滅,鄭徙潧洧之上,今新鄭是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鄭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鄭姓簡介
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姜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得姓始祖,鄭國被韓國滅亡后,國人改姓為鄭。鄭姓主要分布在滎陽郡、洛陽、水北岸、高密郡、雍州、隴西郡和南陽郡。2006年研究表明,鄭姓為中國大陸第二十一大姓(在臺灣地區(qū)是第十二大姓),大陸鄭姓人口約936萬,約占大陸總人口的0.78%。
鄭姓源出
1、源于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遠祖為鄭桓公。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游,約在今陜西寶雞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滅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鄭,以統(tǒng)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陜西鳳翔縣。周穆王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滅亡。國人姓奠井氏,或為鄭井氏,亦即鄭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稱為氏。出自古褒國附庸之邑南鄭。韓哀侯滅了鄭國后,鄭國王族、國民逃遷至陜西漢中地區(qū),以故國之名再建了一個小方國,史稱南鄭,并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鄭氏。
5、源于改姓而來:
?、俪r族改鄭姓: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樸儒理執(zhí)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诿晒抛甯泥嵭眨簩儆谝缘弁踬n姓為氏。蒙古族寶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墼9套甯男锗嵭眨涸9套逶鏊苟魇?,原稱增斯恩氏、贈坷斯氏,因姓氏過于繁復,后多簡化成漢姓為鄭氏。
④哈尼族改姓鄭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八個姓氏分別讓當?shù)氐耐了臼褂?,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氏。后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受漢文化的影響,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氏的新成員。
?、轁M族改姓鄭姓:滿族濟禮氏,亦稱紀里氏,世居駑宜(今俄羅斯薩哈林島)、長白山區(qū)、占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鄭氏;鄭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逐漸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沈陽,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鄭氏;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黑龍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鄭氏。
鄭姓遷徙分布
先秦時,立姓于陜西、河南的鄭姓一直活動于中原地區(qū),戰(zhàn)國時開始進入四川、山西、山東、河北等地。兩漢時期鄭姓由山東進入江浙,兩晉之際和唐初唐末的三次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鄭姓先民定居于閩東和閩南,鄭姓的中心開始在東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進入了臺灣。宋朝時期,鄭姓大約有7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為鄭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鄭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這三省鄭姓占鄭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蘇、廣東、江西、湖北等。全國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豫鄂兩塊鄭姓聚集區(qū)。明朝時期,鄭姓大約有1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21%,為明朝第十五位姓氏。浙江為鄭姓第一大省,約占鄭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這三省鄭姓大約占鄭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廣東、廣西、江蘇、安徽等。宋元明期間,鄭姓的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浙江為中心的鄭姓聚集區(qū)開始形成。
當代鄭姓的人口已達1100多萬,排在第二十一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浙江、福建三省,大約占鄭姓總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四川、山東、河北、安徽、江西、臺灣,這八省又集中了40%的鄭姓人口。廣東居住了鄭姓總人口的12%,為鄭姓第一大省。浙閩地區(qū)是鄭姓人口的聚集中心。鄭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鄭姓在東南沿海地區(qū)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滬浙閩臺、廣東東部、海南、皖贛大部、江蘇南部、湖北東部、河南東南、吉林大部、遼寧北部,鄭姓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以上,而在中心地區(qū)此比例可高達3%,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0.8%,居住了大約47%的鄭姓人群。在廣東西部、廣西東南、江西西端、湖南、貴州北部、四川大部、重慶、湖北西部、魯豫大部、皖蘇北部、河北東北端、遼寧南部、內蒙古東部、黑吉連接地區(qū)、新疆西北,鄭姓在當?shù)厝巳褐械姆植急壤?.75%一1%,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0.8%,居住了大約35%的鄭姓人群。
鄭姓姓氏文化
郡望
洛陽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因在洛水之陽而名,屬于三川郡。
高密郡: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一帶。
雍州郡:東漢時期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關中、隴西地區(qū),包括陜西省西安市、咸陽市西北部一帶地區(qū)。
隴西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
南陽郡: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
滎陽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將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設置滎陽郡,轄地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滎陽縣至朱仙鎮(zhèn)一帶,即鄭地區(qū)。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稱北海相孔融敬重鄭玄,在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xiāng)”,稱之為“通德門”,因以為堂。
博經堂:西漢朝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某一經,鄭玄卻力主博通諸經,因以為堂。
安遠堂:漢宣帝執(zhí)政時期,鄭吉為侍郎,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后封為安遠侯,派他衛(wèi)戍西邊國境,是為西域都護使。
鄭姓家族名人
鄭莊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莊公繼位后,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戰(zhàn)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
鄭和:明航海家,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jiān)。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jiān)。
鄭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為明末南安人。父平國公鄭芝龍降清,成功遁入海島與父絕。桂王封之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命率師攻閩浙,又大舉下江南各地,圍南京,祭孝陵,后兵失利,退取臺灣作為根據(jù)地,仍奉明年號,未幾而卒。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清江蘇興化人。少穎悟,讀書富于別解,落拓不羈,有狂士之名。乾隆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循吏之稱。晚年躬耕自食,以詩酒自娛,詩、書、畫俱佳,著有板橋全集。
鄭姓的來源介紹相關文章:
5.鄭姓男孩名字大全
鄭姓的來源介紹
上一篇:吳姓的來源介紹_吳姓是怎么來的
下一篇:王姓的來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