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姓的來源介紹
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三位,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施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施姓簡介
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七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五十八萬四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16%左右。施氏族人發(fā)祥于周王朝時期的魯國,即今山東西南部一帶。先秦時期,施姓開始活動在山東、安徽一帶,當代施姓主要集中于江蘇、福建、浙江三省,占施姓總?cè)丝诘?1%。關(guān)于施姓的起源有源于姬姓、源于媯姓、源于子姓、源于方姓等說法,而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為得姓始祖。
施姓源出
源流一
源于姬姓,為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魯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個姬尾生,字施父,史稱施父尾。在魯桓公姬軌(姬允)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為魯國的大夫。據(jù)說,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tài)之變化,斷言其父曹伯將不久于人世,后來果然應(yīng)驗。魯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為春秋名臣。后傳到其五世孫姬孝叔之時,干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少施氏、亦稱施父氏,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施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施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諸侯國施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王朝時期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國,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縣一帶。
商湯滅夏桀之后,施氏國亦隨之滅亡,其后,施氏國的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施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時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左傳》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fā)之弟姬康叔受封為衛(wèi)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锜氏、饑氏、樊氏和終葵氏等。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時期為專職制旌旗的工匠,古稱“旌、旗、幟”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職業(yè)為氏族稱謂,世代稱施氏至今。
源流四
源于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據(jù)史籍《姓氏詞典》記載:方氏系為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后,其同姓族人紛紛外逃,以避株連,因而有改稱施氏者。“施”字,拆開為“方人也”,因而也有為方氏者。
源流五
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為圖騰的氏族,漢姓為施;明、清時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陽之滿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納西、僳僳等族有此姓。
源流六
源于赫哲族,出自明、清時期赫哲族富勒哈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赫哲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赫哲語為“布施”之義,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Fulha Hala,漢義“楊樹”。赫哲族、滿族富勒哈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漢姓為施氏、楊氏、付氏、傅氏、富氏等。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蒙古族艾耀施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艾耀施氏,世居科爾沁(今吉林松源)。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iyos Hala。蒙古族、滿族艾耀施氏,在清末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為施氏、艾氏、石氏者。
源流八
源于白族,出自明朝時期白族施氏族,屬于以圖騰信仰漢化為氏。云南省大理地區(qū)的白族中,有世代以海螺為氏族圖騰的部落,元朝中期即以海螺圖形取近似的漢字“施”為姓氏,稱施氏。到明、清兩朝時期,云南土司即為該氏族。
源流九
出自其他各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京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怒族、納西族、僳僳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施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施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施父。春秋時魯國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稱施父尾。其在魯桓公時任大夫之職,據(jù)說他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tài)之變化,斷言曹伯(曹國國君)將不久于人世,果驗?;腹罹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為春秋名臣。傳到施公之重孫孝叔時,以祖名為姓,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為施姓。他們尊施父為施姓的得姓始祖。
施姓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施姓開始活動在山東、安徽一帶,隨后被迫西遷河南北部,接著南下湖北施恩地區(qū),又向南進入湖南、貴州,其中一支西遷四川瀘州地區(qū)和云南洱源地區(qū),形成了西南施姓主要生息地。由安徽古施國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重要的,唐朝時在浙江湖州吳興郡已經(jīng)形成了施姓望族。到唐、宋時期,施姓已經(jīng)散播到江南各地。宋朝時期,施姓大約近1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浙江和四川為施姓大省,分別約占全國施姓總?cè)丝诘?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江蘇、安徽、湖北,這五省約占施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山東、福建、河北三省。當時施姓分布形成了以西部川鄂、東方浙蘇皖為中心的兩大聚集區(qū)。明朝時期,施姓大約近2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6%,排在第八十一位。浙江為施姓第一大省,約占總施姓人口的41%。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蘇,這四省大約占施姓總?cè)丝诘?l%。宋、元、明600余年間,施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qū)遷移,蘇、浙、贛、閩為當時的施姓聚集中一心。
當代施姓的人口已達210多萬,為全國第九十七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態(tài)勢。目前施姓主要集中于江蘇、福建、浙江三省,大約占施姓總?cè)丝诘?1%。其次分布于上海、湖北、安徽、臺灣、云南、廣西,這六省區(qū)市又集中了28%。全國仍以蘇、浙、閩為施姓聚集中心施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浙滬臺、江蘇大部、安徽東南、江西東施部、福建大部、云南、四川南部、貴州西南、廣西西端和南部、內(nèi)蒙古東北、黑龍江西北,施姓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3%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到1%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的國土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3%,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55%的施姓人群。在江蘇北段、安徽西南、贛鄂大部、湖南北部、川黔大部、重慶南部、粵桂大部、海南、青海東部、甘肅中部、寧夏西北、山東東部、黑吉遼、內(nèi)蒙古東部,施姓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1%一0.3%之間,以上地區(qū)覆蓋的國土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9.8%,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35%的施姓人群。
施姓姓氏文化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
堂號
吳興堂:以望立堂。
施姓家族名人
西施:春秋越國美女。生卒年不詳。越國苧蘿(今浙江諸暨縣南)人。本為浣紗女,適越王句踐為吳所敗,欲獻美女以亂其政,乃令范蠡獻西施,吳王大悅,果迷惑忘政,后為越所滅。見《漢˙趙曄˙吳越春秋˙卷九˙句踐陰謀外傳》。亦稱為西子、先施。
施耐庵:(1296~1371)名 子安(一說名耳),又名 肇瑞,字 彥端,號 耐庵。籍貫:江蘇興化人。祖籍泰州海陵縣,住蘇州閶門外施家巷,后遷居當時興化縣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zhèn))。身份: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
施瑯:字尊侯,號琢公,清晉江人,生卒年不詳。初為明代鄭芝龍部將,降清后,平臺灣,滅鄭氏,封靖海侯,卒謚襄壯。
施國祁:清代學(xué)者,工詩文,善填詞,歷時二十多年研究《金史》 ,詳加考證,著《金史詳?!?、 《金源札記》等書。
施則敬:(1855-1924)中國紅十字會創(chuàng)始人。
施世倫:施瑯之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年僅廿六歲出任江蘇泰州知州。
施肩吾:睦州分水人(今浙江桐廬西北),唐朝元和十五年進士,并由皇帝欽點為狀元。由于無法忍受當時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數(shù)月后辭官歸隱,后率族人遷居澎湖。
施肇基:(1877-1958)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的外交家。
施北衡:1893年出生,浙江縉云人。國民黨陸軍。
施姓的來源介紹相關(guān)文章:
1.有施氏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