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百家姓董姓
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百家講壇百家姓董姓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講壇百家姓董姓
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董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傳黃帝的己姓子孫中有個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縣),稱為飂叔安。飂叔安的兒子董父,為帝舜馴養(yǎng)龍,被舜賜姓為董,任為豢龍氏,封之于鬷川(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qū)),他的后代便以董為姓。主要以第一種為主。歷史名人:董仲舒、董必武、董存瑞等。
百家姓董姓起源
董(Dǒ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董姓,出自帝舜賜予顓頊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屬于帝王賜姓為氏。相傳,顓頊的己姓后裔中有個人叫飂叔安,史書上亦稱廖叔安。飂叔安有個兒子叫董父,他對龍(馬)的習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專門養(yǎng)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yǎng)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就封董父為鬷川侯(今山東定陶),還賜他以董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周王朝有個大夫叫辛有,辛有的兩個兒子都在晉國任太史,負責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以官名稱為董督。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五年》中記載:“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晉為大史,籍黡與之共董督晉典,因為董氏。”
這兩個董督的后代世襲晉國史官,一直擔當晉國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孫遂以先祖的官稱為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其中一個叫董狐的,時為晉侯史官,其后代則世代為侯氏。
源流三
源于己姓,出自顓頊帝之孫子吳回的后裔,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傳說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領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顓頊任命其為火正,專門管理火。顓頊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俊),帝嚳任命重黎為“祝融”之官稱。后來共工氏作亂,帝嚳派遣重黎前去鎮(zhèn)壓,重黎多次鎮(zhèn)壓而不成功,帝嚳大怒,將重黎召回論罪處斬,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吳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繼續(xù)為祝融之官。
吳回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xiāng)(今山東平原),所以叫陸終。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今山東濮城),其后裔子孫就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漢朝時期董澤,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董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湖泊的名稱。在史籍《后漢書·郡國志》中記載:“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澤。”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就是漢朝時期的“河東聞喜”,即今山西省運城地區(qū),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關羽的家鄉(xiāng),其時有一巨大的濕地地貌,因水中盛產“董蕖”因而稱“董澤”。“董蕖”,就是古人對蓮藕的一種稱謂,在今天山西、陜西地區(qū),菜市場上仍有稱蓮藕為“董菜”者。傳說,董澤曾“浩淼數百里”,后被人類破壞,逐漸成為鹽湖,最后干涸,消失得無影無蹤,今只留得一個“運城市鹽湖區(qū)”的行政名稱。
在董澤周圍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為姓氏者,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奧矣·毛都氏部落,屬于文化上漢化改漢字姓為氏。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漢朝時期南匈奴屠各部奧矣·毛都氏部落,其實是古肅慎民族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時期曾一度改漢姓為胡氏。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奧矣·毛都氏部落的一個分支,逐漸北遷居于大青山一帶原始林區(qū)(今蒙古肯特山區(qū)),因此被稱為“林中之民”,遼國的契丹族人和后來西夏國的黨項族人則稱其為“蒂奇斯族”,金國時期的女真族人稱其為“呼勒都古德”。與古突厥語“奧矣·毛都”的意思一樣,古女真語“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獵人”之義,后因以為部落名稱和姓氏。在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的歷史過程中,奧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為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屬諸部,逐漸成為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漢姓為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葉以后,大多數族人冠漢姓為董氏,少部分人稱胡氏,世代相傳至今。
加入董姓群體中的北方外族、西南、南方和主要出現的事件有:西漢初期的匈奴族、三國時吳國的山越族、晉朝時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時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后梁時羌人、宋朝時的高句麗人等均有董姓人融入漢人之中,清朝時滿洲八旗姓董鄂氏、棟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體族人的改漢字姓董。致使北方地區(qū)多董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文化上同化而成為當地的董姓漢族。自漢至唐,云貴地區(qū)的董姓已成為大姓,云貴地區(qū)的土著董姓后來逐漸同化為西南地區(qū)的漢族。
源流六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董鄂氏,亦稱棟鄂氏,滿語為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是滿族著姓之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董氏、棟氏等。
?、?滿族棟佳氏,亦稱董家氏、董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董氏、鄧氏、陳氏等。
?、?滿族珠格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術虎部,以部為氏,滿語為Juge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內布列亞河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董氏。
⑷.滿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術虎部,滿語為Juhere Hala,漢義“冰凍”,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董氏、術氏等。
?、?滿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滿語為Juhu Hala,在明朝時期的漢姓即為董氏。
董氏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時出現的,據西漢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春秋時,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到晉國,與籍氏一起主管晉之典籍,因其職責是“董督晉史”,所以也稱為董氏。這一時期晉國的都城在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公元前585年,晉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將晉國都城自今翼城縣境遷至新田(今侯馬市區(qū))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侯馬。
辛有的后裔,世襲晉國太史之職,至春秋時,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權貴,秉筆直書,被譽為“良史”。董狐的裔孫董翳,秦末被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在今陜西延安延河東岸),子孫遂居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西漢時的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自廣川徙隴西,裔孫徙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此外,董姓在漢代還分布于今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貴州黃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h、信陽、靈寶等地。至隋唐時期,除上述地區(qū)外,今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記載董氏有四個郡望:即隴西、弘農(今陜西華陰)、河東、范陽(今河北涿州)。此外還有濟陰(今山東曹縣)。唐末,固始(今屬河南)的董氏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董氏有族人陸續(xù)移居臺灣,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
百家姓董姓分布
董氏是一個典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九位,屬于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二十六萬一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45%左右。
董氏主源出自高陽氏顓頊帝之后裔。據史料所載,董氏的發(fā)源地在山東定陶北部、山西運城、山東平原縣三個地方。
今日董氏以河北、山東、山西、云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冀、豫、晉這三省就占董氏總人口的31%,滇、魯、遼、浙、川、鄂這六省又占38%,而冀州地區(qū)居住了董氏總人口的10%,為董氏第一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