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霍姓
霍姓,出自西周王族支系,是霍國君室后裔,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霍姓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之霍姓
霍姓,出自西周王族支系,是霍國君室后裔,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粜盏钠鹪从诨魢?,得姓始祖為霍叔處,霍姓名人有霍去病、霍光、霍元甲、霍英東、霍建華、霍思燕、霍迎等。
霍姓姓氏源流
源于姬姓
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個兒子霍叔處,屬于以國名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姬處,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到周成王時,管叔、蔡叔勾結(jié)紂王之子武庚叛亂,也就是歷史上的“管蔡之亂”,失敗后霍叔受到牽連,被廢為庶民,但霍國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繼任國君。直到春秋時期的周惠王姬閬十六年(晉獻公姬佹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國傳至姬求為霍伯,姬求認為從前周成王對其祖先霍叔處安置不當,遂自稱霍公,史稱“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為公爵。此后,姬求的后人指國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國之姓霍者皆為霍叔處之后裔子孫。霍國之地在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為霍州,是霍氏的發(fā)源地,古霍國遺址今白龍鎮(zhèn)陳村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已為定論。
霍州是霍氏族人最初的發(fā)源地,也是霍氏開宗立姓、繁衍、槽遷的地方,史稱姬姓霍氏或霍氏正宗。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霍陽山,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絷柹?,是春秋時期非子后裔的嬴姓封國梁國的一個地方。梁國與秦國源出一祖,故址位于今陜西省韓原市附近,霍陽山周圍地區(qū)在當時皆稱“霍”,即今峴山地區(qū),俗稱鐵頂山。在史籍《左傳·哀公四年》中記載:“襲梁及霍。梁南有霍陽山,蠻子之邑也。”在史籍《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記載“會于霍。”當初在晉獻公姬詭諸執(zhí)政時期,公子夷吾曾逃到了梁國,得到梁國的保護,梁侯還把女兒嫁給了公子夷吾,生下了姬圉,就是后來的晉懷公。春秋時期的周襄王姬鄭十一年(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嬴任好出兵襲擊霍陽山,吞滅了梁國,把勢力擴張到了黃河岸邊,因此,秦國吞滅梁國,自然引起晉惠公的不滿,引發(fā)了晉惠公姬夷吾與秦國的反目。于是,秦穆公防患于未然,不愿意樹立晉國這樣一個大敵,便扶持與秦國友好的公子重耳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
梁國被滅后,其國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霍陽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霍氏。
源于官位
出自春秋時期霍山令,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羯搅睿褪谴呵锬酥翝h朝時期管理霍山的令尹,是個古老而傳襲很久的官職?;羯?,就是南岳衡山,亦即古稱的天柱山。史書記載:“衡之與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漢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為霍,故漢已來衡霍別矣。”南岳衡山至所以稱作“霍山”,是因為古代以南方為“霍”。在典籍《白虎通》中注釋:“霍之為言護也。言太陽用事,護養(yǎng)萬物也。”在史籍《風俗通義》中也解釋:“衡山,一名霍山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霍山令,就是五岳之一的南岳令,古代在五岳之上皆設有令尹,以敬畏神靈,維護帝勢,皆由中央王朝政府派遣。
在霍山令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位姓氏者,即稱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改姓
五代時期驍將霍彥威,屬于冒姓為氏。彥威,是五代后梁時期的一名孤兒,被后梁將領霍存收養(yǎng),因此稱霍彥威。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5年),霍彥威病逝,當時正在青州打獵的后唐明宗聞訊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舉衷一月之久。贈彥威為太師,官至極品,謚曰“忠武”。在霍彥威的后裔子孫中,皆稱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據(jù)史籍《太平寰宇記》記載,唐朝貞觀時期,武都郡蠻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改漢姓為霍氏。另外在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賜歸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齊漢姓名為霍邱。他們的后裔子孫,皆以帝王賜姓為姓氏,世代稱霍氏至今。
源于蒙古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霍岳羅氏,亦稱和岳啰氏、瑚岳羅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qū))、扎魯特(今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yolo Hala。
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霍羅氏皆冠漢姓為霍氏。
源于滿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志》記載:
?、?滿族噶爾噶斯氏,滿語為Gargas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沈陽),所冠漢姓即為霍氏。
⑵.滿族霍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洪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霍氏、何氏、石氏等。
?、?霍托羅氏,亦稱輝圖氏,滿語為Huotolo Hala,后多冠漢姓為霍氏、包氏等。
另外,滿族同胞稱女婿為“Huohehui”,漢字即“霍和輝”,因此有入贅姑爺干脆就稱霍和輝氏,滿語為Huohehui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其后裔有改漢姓為霍氏者。
其他少數(shù)民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壯族、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霍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霍姓得姓始祖
姬處,霍叔,世稱霍叔處,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發(fā)同母弟,周初三監(jiān)之一,周朝諸侯國霍國(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
周武王滅商建周后,將霍叔處封于霍地,建立霍國,與管叔鮮、蔡叔度協(xié)助、監(jiān)督商紂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遺民,史稱“三監(jiān)”。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繼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處四兄周公旦攝政?;羰逄幣c管叔鮮、蔡叔度因不滿周公旦攝政,于是挾持武庚發(fā)動叛亂,史稱三監(jiān)之亂。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亂,誅殺管叔鮮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將霍叔處廢為庶民,三年不得錄用。
霍國滅亡后,霍叔處的后代子孫以國為姓,稱霍氏。
霍姓遷徙分布
霍氏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位門閥,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位,人口約九十九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62%左右。
上下幾千年,霍州的一切無不打上霍字的烙印,霍山(霍岳、霍泰山、霍太山、霍太)、霍王、霍叔、霍國、霍邑、霍氏、霍君、霍公故居、霍伯、霍汾、霍山王、霍山公、霍泉、霍水、霍州署、霍陶、霍瓷、霍窯、霍州、霍縣、霍汾縣,直至現(xiàn)代的霍電、霍礦、霍煤、霍中,等等,無不與霍字有緣。一個“霍”字、萬中情懷,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不到霍州來,不知始祖情?;羰先耸嫌善浒l(fā)源地山西向外遷徙的歷史始于秦漢之際,他們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就有霍氏人氏遷徙到廣東、海南、江蘇和福建等地。
晉太公滅霍后,晉國的政治和社會陷入混亂之中,漢獻帝時,天下大亂,軍閥混亂,外來入侵,世事艱難,災禍綿綿,王朝更迭,不絕于史書的天災人禍。據(jù)有關資料表明,霍氏人氏由其發(fā)源地向外遷移的歷史,始于秦漢之際,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
到宋朝時期,便開始向廣東、海南、江蘇、福建等地遷移,廣東佛山市石灣區(qū)瀾石鎮(zhèn)石頭村,就建有明清時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廣東、福建沿海一帶霍氏族人,經(jīng)彭湖列島,開始向臺灣遷移,形成了臺灣今天的霍氏族氏?;羰先耸舷蛲膺w徙不是孤立的,與中原的移民有著同樣的社會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從明洪武三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370~1416年),明王朝先后進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孫部分遷往異地他鄉(xiāng),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肅或廣東,逐居外地。據(jù)霍興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臨汾霍裔向下為官,讓其子弟某隨肅王朱瑛到甘肅、蘭州練兵,官至參將或副將,其子孫散居于靖遠、會寧、海源一帶。
霍氏族人是在明末清初從福建遷到臺灣的。
時至今日,霍氏后代播遷于全國,描遷于海外,乃至全球。霍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氏,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種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