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高姓的歷史發(fā)展
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源流眾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下面學(xué)習(xí)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高相關(guān)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高姓歷史發(fā)展
起源始祖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因炎帝神農(nóng)氏生于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于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4] 。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な亍8吆榈囊恢Ш笠岣唠[、高瞻叔侄創(chuàng)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創(chuàng)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創(chuàng)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彌(姜渠彌)、高克為得姓始祖者。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wèi)姬所生的兒子,當(dāng)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為姓,為山東高氏[5] 。
源于鮮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實(shí)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jié)復(fù)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后融合于漢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6]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城西有單高樓村和雙高樓村,猜測為鮮卑族樓氏一脈,并在單高樓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quán)末期,鮮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zhàn)有功,被東魏大丞相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xiāng)男,在其子高洋于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廢黜東魏孝靜帝,建立北齊政權(quán)后,于同年即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賜他貴族姓氏為高氏。另外,鮮卑族人元文遙在北齊時期也先后得到國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國王高湛繼位有功,北齊天統(tǒng)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后代就以高為姓氏,亦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國時,后燕國王鮮卑族人慕容云改稱為高陽氏后裔,遂改姓高,稱高云,其后裔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多有改復(fù)姓慕容氏為單姓高氏者,后文化上漢化,是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后裔有改復(fù)姓為單姓,稱高氏。 南北朝時,先后有鮮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dāng)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改漢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7] 。當(dāng)高氏建立北齊政權(quán)后,其姓氏就貴為北齊政權(quán)的國姓,于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氏以示恩寵之舉,徐子遠(yuǎn)從此改姓為高氏,其后代后來在今河南杞縣一帶發(fā)展起來,成為當(dāng)?shù)氐耐?,是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本姓馮,后被高延福收養(yǎng),所以改高氏。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復(fù)姓,后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當(dāng)高氏建立北齊政權(quán)后,高姓就貴為北齊的國姓,于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姓以示恩寵之舉。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xiàn)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滿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漢族,漢族被虜為包衣或自愿為奴入旗后,被賜予滿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來的姓氏后面添加一個佳字。)
滿族多啰氏,亦稱刁落氏、啁嚕嚕氏,滿語為Dolo Hala,漢義“內(nèi)”,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東海(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高氏、趙氏等。
滿族高佳氏,滿語為Ga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遼陽(今遼寧遼陽)、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高氏。
滿族高爾吉氏,亦稱格爾齊氏,滿語為Gerci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后多冠漢姓為高氏。
滿族薩克達(dá)氏,原為巴雅拉氏,后以地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悠久、蒼老”,世居薩克達(dá)(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寧古塔(今吉林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東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字姓為多為高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滿族郭啰啰氏,亦稱郭爾羅氏、郭絡(luò)羅氏、郭博羅氏,滿語為Gorolo Hala,以地為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高氏、郭氏、國氏等。
滿族郭爾佳氏,亦稱郭羅佳氏、固爾佳氏,滿語為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臺(今遼寧鐵嶺三岔子南部)、長白山區(qū)、嫩河(今黑龍江訥河)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高氏、郭氏、顧氏等。[8]
源于羽真氏,出自漢、唐時期遼、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屬于以國名為氏[9] 。羽真氏族部落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是古燕國扶余氏族的一個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王朝積弱沒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領(lǐng)高朱蒙(高鄒牟)乘機(jī)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了高句驪國,朱蒙自稱是高陽氏之苗裔,所以改為單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驪國的統(tǒng)治維持了六百多年的時間,這一歷史時期,有漢史稱其為“夫余族”。西漢平帝劉衎元始三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高類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遷都城至國內(nèi)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麗長壽王高巨鏈?zhǔn)哪?,公?27年),高句麗長壽王又將都城遷至王險城(今朝鮮平壤)。由于高句驪的國王世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遼東半島、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存在期間,高氏家族一直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巨野縣侯的大高琳,其祖先高句驪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時期歸附北魏王朝,世代相傳至今。高麗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高句麗寶臧王高寶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驪國被唐朝軍大總管徐世勣(李勣)和安東都護(hù)薛仁貴聯(lián)軍所滅,唐軍生擒高句麗王及其權(quán)相,屠數(shù)萬,收戶口六十九萬戶,之后唐王朝在王險城設(shè)立安東都護(hù)府。其后,有相當(dāng)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遷居中原內(nèi)地,世代沿稱高氏相傳。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葉大時期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屬于冒姓為氏。由于高力士是個太監(jiān),無子嗣,因此曾收養(yǎng)了一大批巴結(jié)他的官宦貴族之子為養(yǎng)子,皆私賜其姓氏為高氏,世代相傳。
源于官位:
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高廟令,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廟令的后裔子孫中,到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際,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令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廟氏,世代相傳。
出自晉朝時期官吏高力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力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傳。
漢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識后裔;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清朝滿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羅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則有西域穆斯林入關(guān)后改姓高,如元代學(xué)者西亞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為西域回回,隨蒙古征服者入關(guān),落籍山西,以高為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逐漸同化為北方的高姓。在南方,則有其他少數(shù)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錫伯族、回 族、東鄉(xiāng)族、裕固族、門巴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的高姓。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漢文化漢化而來,或是按少數(shù)民族譯音確定,或是接受官方賜姓而得。再有一種或因需依附大族權(quán)貴等政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改高氏,高麗羽真氏改高氏,南北朝鮮卑族元氏、徐氏改高氏等。北齊皇帝高洋,則給當(dāng)時鮮卑族的元景安、元文遙等功臣,賜予了“高”姓。再就是“高”字開頭的復(fù)姓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改為單姓“高”,則是歷史使然。此外,還有民間過繼外姓子女為嗣而改高的,也較普遍。
遷徙傳播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高氏主要活動在華北地區(qū),其中一支在戰(zhàn)國后期,楚 國滅越后,經(jīng)吳 越之地,進(jìn)入楚國,最終到達(dá)海 南。秦漢時期高姓的足跡已經(jīng)遍布于華北、陜甘寧以及中原地區(qū)。東漢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時期,在山東地區(qū)形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和東北遷移。南北朝時,高姓因北齊的滅亡而被迫移民陜南和西蜀。在四世紀(jì)末和五世紀(jì)初以及五世紀(jì)末,中原人民為躲避戰(zhàn)亂,大規(guī)模遷徙日本群島,形成兩次日本史書稱之為“歸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禍根是由西晉后期的五胡亂華等,長期極其殘酷的民族仇殺使大陸漢族人不堪忍受,開始了向四周大規(guī)模遷徙的浪潮:主要是南遷江南,其次是由東北逃向朝鮮半島,南北兩路難民都有相當(dāng)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當(dāng)年阿知王(劉姓)來日本的時,高姓有隨行者。隋唐時期,高姓主要的活動地仍在長江以北,但繼續(xù)向四川和江浙地區(qū)遷移。五代宋元時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區(qū)。明末清初高姓進(jìn)入了臺 灣。
高姓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約有89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為高姓的第一大省,約占中國高姓總?cè)丝诘?5.6%,占安徽總?cè)丝诘?.1%。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陜西、河南、四川五省,這五省高姓占高姓總?cè)丝诘?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中國以皖豫陜冀為中心,向東北、西北、東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帶。
明朝時期
明 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約有93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1%,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沒有增長,遠(yuǎn)遠(yuǎn)低于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純增加率為4%,凈增加了4萬。山東為高姓第一大省,約占總高姓人口的18.8%。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江 蘇(12.5%)、浙江(12.2%),這三省高姓大約占高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肅、河北,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間,高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和西北遷移,特別是向江浙贛地區(qū)移民。中國重新形成了山東、江浙贛、陜晉三個高姓人口聚集地區(qū)。
明朝以后
當(dāng)代高姓的人口已達(dá)1 452萬,為中國第十五位姓氏,大約占中國人口的1.21%。從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萬激增到1450余萬,達(dá)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dāng)代的人口按12億計(jì),人口增長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中國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tài)勢。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安徽、江蘇三省,大約占高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廣 東,這五省又集中了31%。山東居住了高姓總?cè)丝诘?4.6%,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總?cè)丝诘?.3%。中國形成了渤海灣、東部沿海地區(qū)高比率的高姓區(qū)域。在近600年間,高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jīng)大于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移動流。
高姓人口單位面積內(nèi)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在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浙江北部、湖北東部、甘肅西部、東北三省、內(nèi)蒙古東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達(dá)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東中部的地區(qū)高達(dá)6.4人。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萬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18.1%,高姓人口大約641萬;0.9-2.7萬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42.2%,高姓人口大約719萬;不足0.9萬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39.7%,高姓人口大約92萬。高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表明:高姓在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_(dá)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肅河西走廊、山東中部、陜晉北部、黑龍江東北,在1.8%以上,有的達(dá)到3.6%以上,這部分高比例的地區(qū)的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29.2%;在四川、重慶東部巫山,奉節(jié)、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臺灣、廣東東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高姓頻率在0.6%-1.2%,其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30.5%;其他廣大地區(qū),高姓頻率不足0.6%,其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40.3%。
猜你喜歡:
1.百家姓之高姓
4.百家姓之剛姓
百家姓之高姓的歷史發(fā)展
上一篇:百家姓之馮姓的歷史發(fā)展
下一篇:百家姓之關(guān)姓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