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輝姓姓氏淵源_百家姓輝姓起源
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九百六十六位,多以京兆、建康、遼西、樂浪為郡望。接下來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戆偌倚蛰x姓姓氏淵源,希望大家喜歡!
輝姓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東夷族首領(lǐng)少昊之后伯夷之裔孫孫許輝,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炎帝后裔伯夷有裔孫許輝,其世系為:伯夷→伯常→仲右→叔真→許由→許楗→許輝→伯益。
許輝本人無甚名史,但他的兒子伯益卻是名稱史記的人物。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費,系嬴姓諸國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際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
舜時,伯益與大禹同朝為官,因善于狩獵與畜牧,被僉推為九官之一的虞官,負責(zé)治理山澤,管理上下草木鳥獸,并佐舜調(diào)馴鳥獸。由于他在長期狩獵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熟悉鳥獸語言和習(xí)性,鳥獸多被其馴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績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賜姓嬴氏,作為東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繼承人,并賜給其封土。大禹繼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fù)谒?。伯益?a href='http://www.yishupeixun.net/xuexifangfa/zhengzhi/' target='_blank'>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游樂享受,不要違背規(guī)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欲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dǎo)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現(xiàn)出遠見卓識。
當(dāng)時,三苗族離心離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議,要恩威并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于歸順。伯益還將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jīng)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fēng)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為《山海經(jīng)》的素材。
據(jù)史料記載,大禹曾有意禪位于伯益,但因禪讓制度的社會背景發(fā)生變化而未能實現(xiàn),大禹之子啟奪取繼承權(quán)。從此,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禪讓制度亦被世襲制取代。
許輝的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許氏、輝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西戎族炎輝氏,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西周初期的西戎,傳說是炎帝的后裔,姜姓。先秦時期居于中國西部,他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夏朝時其稱昆侖、析支、渠搜,商朝時期稱昆夷、氐羌,周朝時稱眾戎、氐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及附近西南一帶地區(qū)。
春秋戰(zhàn)國以后,西戎民族分別向西面和南面遷徙,進入現(xiàn)時新疆、西藏和西南一帶,演變成為今日中國西北和西南部少數(shù)民族。其中有炎輝氏部族曾遷入今云南保山地區(qū),成為彝族先民之一,有以炎輝為姓氏者,后省文簡化為炎氏、輝氏。
第三個淵源:源于回族,出自古代西域大食回輝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杭郡重修禮拜寺記》中記載:“回輝氏出自西域,來居中夏,所至則建寺。凡七日成會集焉。齋潔身心。從其師滿剌焚香面西禮拜,告天祝圣,以伸臣子之敬……”
大食,原為一伊朗部族之稱。中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專稱和對伊朗語地區(qū)穆斯林的泛稱。早自7世紀中葉起,唐朝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多食、多氏、大寔;公元十世紀中葉以后的宋朝文獻中多作“大食”。
阿拉伯哈里發(fā)帝國的向東擴張,使伊朗、中亞地區(qū)講伊朗語的人逐漸改奉伊斯蘭教。講伊朗語的穆斯林也被視為阿拉伯人,并被某些相鄰的民族稱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義隨之?dāng)U大。
阿拉伯人的大食帝國與中國的唐王朝大致建立于同時,兩國人民都創(chuàng)建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從公元七世紀后半期起,交往日益頻繁。在唐朝時期的西域,唐、吐蕃、突騎施與大食之間,屢次發(fā)生錯綜復(fù)雜的沖突。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朝將領(lǐng)高仙芝對中亞的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用兵。石國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薩利赫東來,高仙芝敗于薩利赫。這次戰(zhàn)役,大食兵擄走大量中國俘虜,其中有織匠、金銀匠、畫匠等,中國多種工藝技術(shù)因而西傳,其中對于中外文化交流發(fā)生深遠影響的是中國造紙技術(shù)通過這些被俘工匠而廣泛傳播于西方。俘虜中的杜環(huán)旅居西域長達十二年,歸國后寫出《經(jīng)行記》一書。
唐末到宋初,大食商旅行人大量聚居于廣州(今廣東廣州)、泉州(今福建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揚州等地,多者達數(shù)萬人,均以大食之名見稱于漢籍。大食商人都是伊斯蘭教徒,隨著他們的經(jīng)商活動,伊斯蘭教也從大食傳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時期建立的中國最早的伊斯蘭艾蘇哈卜清真寺,簡稱清真寺,又名清凈寺,城外有宋、元以來大食人的墓石群,稱圣湖。南宋時期學(xué)者周去非撰《嶺外代答》,收錄了有關(guān)波斯、阿拉伯等地記載多條,進一步增進了中國對大食情況的了解。宋理宗時趙汝適所撰《諸蕃志》,增補了周去非所書之中的不足。
和中國不斷了解大食的情況一樣,大食也對中國情況有著日益具體的了解。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蘇萊曼寫下了東來中國的行記,此書被納入阿卜·札伊德撰寫的《中國印度行記》之中。蘇萊曼和札伊德對中國典章制度、工藝制品有生動描述。此外,許多阿拉伯地理學(xué)家留下了大食方面關(guān)于中國的珍貴記載。
宋理宗趙昀開慶元年(大蒙古國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奉蒙古國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記,亦即元世祖忽必烈中統(tǒng)四年(公元1263年)經(jīng)劉郁記錄而成的《西使記》提及“天房”,這是漢籍直接記載麥加城之始。此后漢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詞指阿拉伯本部。隨著人們認識到阿拉伯人、波斯人、穆斯林三者的區(qū)別,大食的涵義開始受到限制,逐漸專指伊朗東北部的穆斯林居民,是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來源。
回族輝氏即源出西域古大食地區(qū)(今伊朗),明朝時期進入中原地區(qū),宣傳伊斯蘭教,并在杭郡(今浙江杭州)建立了清真寺(禮拜寺)。
第四個淵源:源于滿族,出自古代女真族輝發(fā)部,屬于以部落稱謂漢化為氏。
據(jù)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贊M族輝和氏,亦稱惠和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族回特氏,以部為氏,世居烏拉、尼馬察、輝發(fā)、長白山、富爾堅哈達,后改漢姓為輝氏、何氏、惠氏。
?、跐M族輝羅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金國時期女真族會蘭氏,以姓為氏。在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主要是輯錄八旗姓氏之原籍地、族人官階與勛績,及他們的歸順時間等,其中記載有:“輝羅,來源于金代女真會蘭氏”。輝羅氏滿語為Huilo Hala,世居烏拉、松花江,后冠漢姓為輝氏、何氏。
③滿族輝發(fā)那拉氏,據(jù)曾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容齡所著《清宮瑣記》中記載:“慈禧的祖上原姓輝發(fā)那拉氏,明萬歷年間輝發(fā)國滅亡,慈禧元祖巴爾扈逃亡葉赫國,就改姓葉赫那拉氏。”輝發(fā)那拉氏,為滿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屬于滿族八大氏族之一,其原姓滿語為Huifonara Hala,原居輝發(fā)(今吉林輝南)、吉林伊通河流域,輝發(fā)國滅亡后,有遷葉赫地區(qū)(今吉林梨樹)改入葉赫部者,稱葉赫那拉氏;有仍為輝發(fā)那拉氏者,在清朝中期有入云南鳳慶地區(qū),后冠漢姓為輝氏、何氏、范氏等。
如今東北、河北、北京、山東等地的輝氏大多為滿族,盡管有些輝氏族人已經(jīng)改民族為漢族或其他民族,但各家族內(nèi)部都相傳自己為滿族后裔。
輝姓遷徙分布
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九百六十六位,多以京兆、建康、遼西、樂浪為郡望。
今湖南省的湘西地區(qū),云南省的保山市昌寧縣、臨滄市鳳慶,遼寧省的沈陽市,河北省的唐山市玉田縣、廊坊市的永清縣,廣東省的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烏魯木齊市,吉林省的長春市,臺灣省等地,均有輝氏族人分布。
輝姓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為京兆尹,“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時期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為京兆國。曹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陜西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期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曹魏時期縮小。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諸國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shè)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兩朝均立都于長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shè)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朝時期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fù)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zé)o關(guān),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原址統(tǒng)稱為西安。
建康郡:十六國時期前涼國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高臺西南。南北朝時期北朝魏廢黜。唐朝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王孝杰曾于今高臺東南置建康軍,后其地歸入吐蕃(今新疆)。
遼西郡:戰(zhàn)國時期燕國初設(shè)遼西郡,秦、漢兩朝沿襲。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樂亭東部、遼寧省大凌河西部地區(qū)。
樂浪郡:西漢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劉徹命漢朝大軍滅亡了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wèi)氏朝鮮,統(tǒng)一其舊域后,在那里劃分地方行政區(qū)域,設(shè)置了樂浪(今朝鮮平安南道)、玄菟(今朝鮮咸鏡道)、真番(今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今朝鮮江原道)四郡,史稱“漢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不過,真正意義上的“漢四郡”存在時間并不長。到西漢朝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并將此三郡之屬縣合并于樂浪郡。于是在從前箕氏朝鮮和燕兩個諸侯國管轄過的遼東地方,從燕、秦和初所置的遼東郡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新賓北漢城),在其下新設(shè)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三縣。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quán)興起于遼東地方玄菟郡。西漢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漢玄菟郡管轄范圍內(nèi)的高句麗縣建立了政權(quán)。兩漢、魏、晉時期,樂浪郡、玄菟郡的區(qū)域和郡治不斷變化。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qū),將樂浪南部分割出來,設(shè)立帶方郡。此外。在漢魏之時的朝鮮半島南部,居住著韓種的三支,馬韓、辰韓、弁韓。史載馬韓有五十四國總十余萬戶;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共七十八國。共計為二十萬戶,當(dāng)時約近百萬人。
猜你喜歡:
百家姓輝姓姓氏淵源_百家姓輝姓起源
上一篇:百家姓黃姓起源_百家姓黃姓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