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姓的來源介紹
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5位。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費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費姓簡介
關于出處則有源于嬴姓、源于姬姓、源于鮮卑族、源于蒙古族等說法,姬季友為得姓始祖。費姓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九位,人口約五十七萬八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36%左右。如今,費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四川、重慶、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河南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七省市費姓約占全國漢族費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
費姓源出
源流一
源于嬴姓,夏朝末年,政治腐敗,商國興起,展開了與夏朝爭奪中原統(tǒng)治權的斗爭。嬴秦族奠基人伯益的后裔(見《秦人傳說時代的探討》),為了擺脫夏朝的政治壓迫,紛紛背離夏 而歸順商湯。伯益的次子若木的玄孫費昌,給商湯御車,在嗚條(今河南封丘東)打敗夏,成為商朝的開國功臣。費昌的子孫有的在中原,有的在夷狄,他們和后來的秦國無關,姑且不提。伯益的長子大廉的后代中衍,為第十代商王太戊駕車,商王給他娶了妻子。中衍之后,其子孫扶佐商王,世代有功,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伯益的封地秦(今河南范縣東南),商朝很可能被冊封為諸侯國。 在費昌的后裔子孫中,有個人叫費仲,是商末紂王身旁著名的的佞臣。在殷商王朝覆滅之時,費仲被周武王姬發(fā)所殺,并傳首號令,以為禍國殃民者戒。其后裔子孫則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費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費庈(qín)父之后,屬于以國名為氏。春秋時期,魯國有大夫費序父,其后裔子孫因他以費(今山東魚臺)為食邑,后世子孫遂以封地名為姓,稱為費氏,正確讀音作rú。
源流三
出自春秋時楚國大夫費無極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為氏。姓氏音讀作fèi。費無極,亦作費無忌,春秋末年楚國佞臣,官至太子少師。楚平王本為了聯(lián)秦制晉,讓其子太子建與秦女孟嬴聯(lián)姻。派費無忌到秦國去迎接秦女孟嬴,孟嬴甚美。費無極渲染孟嬴絕世美麗,天下無雙,便勸平王自己娶她。平王好色,強納兒媳,費無忌也轉為侍奉平王。由于擔心太子建登位后對自己不利,于是不斷離間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與伍奢全家,伍子胥僥幸逃脫到吳國,給楚國大亂埋下了伏筆。后來費無忌與鄢將師妒忌左尹郤宛擊敗吳國,殺其全家,伯郤宛之子伯嚭奔吳國。國人怨令尹囊瓦,囊瓦(子常)殺費無忌并滅其族。在費無極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費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費氏正宗。
源流四
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為氏。據史料《梁相費泛碑》記載:“魯桓公子季友為大夫,有功封費,因氏焉。”春秋時魯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于費邑,子孫以費為氏。這一支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由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而來,以封邑名稱為姓。魯桓公姬允是周公旦的后代,在周公長子姬伯禽被封于魯國后,傳至第十五代君主就是姬允,擔任魯國國君。
后來,魯桓公生子二人,其長子即魯莊公姬同,在魯桓公去世后得以繼承爵位;次子即姬季友,在魯莊公時期以君主胞弟身份成為魯國上卿,執(zhí)掌朝政。尤其是在魯莊公去世后,季友的權力更為集中,他擁立魯莊公之子姬班為君主,自己獨攬大權。后來,季友的專權引起其他貴族的不滿,一位名叫慶父的人乘機作亂,殺死國君姬班,季友也被迫逃亡陳國。此后,季友在陳國的幫助下回到魯國,繼續(xù)任執(zhí)政,并立姬班的兒子姬申為國君,姬申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魯釐公(魯僖公)。魯釐公執(zhí)政時期,為表彰季友安定社稷之功,把國中的費邑分封給他作為食邑,他及子孫后來也在那一帶發(fā)展繁衍,再后來就以封邑的名稱為姓氏,稱費氏,正確讀音作bì。
源流五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鮮卑拓拔部費連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鮮卑族費連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執(zhí)政時期,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之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將鮮卑族的多音復姓多改位單字漢姓,其時,費連氏改漢姓為費氏,讀音作fèi。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郭洛羅斯氏,源出元朝時期豁羅剌思氏后裔,內扎薩克氏族中也有此姓,以部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qū)、吉林西部一帶)。后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los Hala。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郭爾羅斯氏多冠改漢姓為費氏、郭氏、高氏等,其讀音皆作fèi。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費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費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艥M族費佳氏,滿語為Fei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源出費序父一系,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攜后融入鮮卑族,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居訥殷江(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漢姓為費氏。
?、茲M族費莫氏,滿語為Feimo Hala,為滿族老姓,是八大姓之一,后多冠漢姓為費氏、莫氏、馬氏、麻氏等。
?、菨M族費雅氏,亦稱蜚雅氏、富義氏,滿語為Feiya Hala,世居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后多冠漢姓為費氏、富氏。滿族費氏讀音皆作fèi。
得姓始祖
Bì(ㄅㄧˋ)音費氏得姓始祖:姬季友
春秋時期的魯國魯桓公的兒子、宰相季友,因受封于費邑,其后世子孫以受封邑作為姓氏。根據《姓氏考略》上說,魯桓公子季友為大夫,后代因以為氏。這個費邑(今山東費縣的西南一帶),但與山東魚臺縣那支費氏來源有所區(qū)別。望族居于瑯琊郡(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此支bì音費氏為山東費氏的得姓始祖。
費姓姓氏文化
郡望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云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鐘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qū)。三國時期的曹魏、孫吳各置江夏郡:吳國孫權在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廬陵三地設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qū);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夢西南)。西晉滅吳后,還治舊地,改為武昌郡。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qū)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隋、唐兩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瑯琊郡:亦稱瑯琊國、瑯邪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瑯琊邑,在今山東膠縣南瑯邪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在境內設瑯邪郡,并附置瑯邪縣,治所在瑯琊鎮(zhèn),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并增;瑯邪國、柜縣和祝茲侯國治于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等地。東漢朝時期瑯邪國改治到開陽(位于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瑯邪郡。北魏時期治即丘縣(位于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瑯邪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曾廢黜,后有沂州瑯邪郡。從魏、晉朝時期瑯邪國起,瑯玡臺及秦朝瑯邪郡治均不屬瑯邪郡(國)。
堂號
江夏堂:以望立堂。
瑯琊堂:以望立堂。
費姓家族名人
費仲:(生卒年待考),商朝重臣。商紂王囚禁西伯昌(周文王姬昌),周臣通過費仲獻美女、奇物、良馬,使周文王得以出囚。
費著:(生卒年待考),四川成都人,元朝重慶府總管、史學家。其著述頗豐,著有《民族譜》、《器物譜》、《楮幣譜》、《歲華紀麗譜》、《成都志》等。
費杰:(生卒年待考),字世彥,浙江紹興人,明朝著名醫(yī)家。著有《名醫(yī)抄》、《經驗良方》等。
費宏:(1468-1535),字子充,號健齋、鵝湖,晚年自號湖東野老,江西鉛山人,明朝內閣首輔,中國古代最年輕的狀元。著有《鵝湖摘稿》二十卷,以及《湖東集》、《宸章集錄》、《遺德錄》、《慚愕錄》等若干卷,另有《費文憲集選要》七卷存于《四庫全書》中。
費希冉:(生卒年待考),字師敬,南海人,明朝濂溪書院名師。所著《古文孝經解》、《尚書本旨》、《禺山稿》諸書。
費密:(生卒年待考),字此度,四川新繁人,清朝著名學者、詩人。著有《鹿峰》、《弘道書》、《燕峰詩鈔》、《古今篤論》、《中旨定錄》等集。
費惠公:(生卒年待考),戰(zhàn)國時期費國國君。費國,春秋末期興起的一個小國,戰(zhàn)國時代滅亡,位于今山東省臨沂市費縣附近,都邑為鄪邑,費國君主為魯國國君魯僖公兄弟季友的后裔。
費子賢:(生卒年待考),明朝人,大都督府僉事、指揮使。從朱元璋渡江,數有功,取武康、安吉,筑城御張士誠兵進攻;曾以三千人擊退張氏八萬之眾,以功進指揮同知,取福建、攻元都、定西陲皆有功。
費玉清:(1955年-今),本名張彥亭,外號“小哥”、“九官鳥”,祖籍安徽桐城,臺灣實力派歌手及綜藝節(jié)目主持人。代表作有《千里之外》《一剪梅》《春天里》《鳳凰于飛》《在水一方》和《長江水》等。
費翔:(1960年-今),祖籍山東煙臺,國際級巨星,著名歌手。他出生于臺灣,成長于美國,曾先在斯坦福大學學醫(yī)學又在紐約戲劇學院學音樂,國語流行樂壇的第一位ABC歌手,也第一位登上大陸舞臺的臺灣歌手。1987年央視春節(jié)晚會,費翔以《故鄉(xiāng)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在一夜間征服內地歌迷。
費姓的來源介紹相關文章:
2.郎姓的來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