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常姓,是中國姓氏,常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約占常姓總?cè)丝诘?2.1%,山東、山西、安徽、陜西、遼寧五省集中了常姓總?cè)丝诘?3.4%。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常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常姓姓氏源流
中華--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fā)的同母少弟衛(wèi)國康叔之后,以封邑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wèi)康叔支庶子孫。據(jù)《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稱康叔封。衛(wèi)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fā)的同母少弟,衛(wèi)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wèi)康叔支孫食采常邑,因以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qū)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衛(wèi)國于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wèi)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衛(wèi)國滅亡后,其后裔有以國為氏姓衛(wèi),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衛(wèi)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
2、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傳祖姓常氏?!缎帐峡悸浴份d:“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姓當(dāng)此出。”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dāng)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lǐng)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兜弁跫o(jì)》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占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jì)》有黃帝“舉風(fēng)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于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應(yīng)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為春秋時吳王之后,以封邑名為氏。據(jù)《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蘇省常州一帶),其后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zhàn)國時吳國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后有常氏”。又據(jù)《姓氏考略》所載:“吳后有常姓”。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吳(今江蘇省蘇州),但吳國公族后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jìn)一步考證。
4、出自恒姓,為避諱改姓而來。據(jù)《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恒”、“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恒,因避名諱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國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5、出自少數(shù)民族中有常姓:
① 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
?、?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刈逯械某P?,據(jù)《回回姓氏考》載:“金吉堂稱:常志美字蘊(yùn)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后至濟(jì)寧,與當(dāng)?shù)爻P章?lián)宗遂姓常。”另據(jù)江蘇六合《常氏譜序》載:“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懷遠(yuǎn)永平崗,明永樂年間,祖泰云,為都督總兵,因年老賜第江北養(yǎng)老,為遷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處的常姓回族也稱是常遇春后裔。現(xiàn)在安徽省懷遠(yuǎn)縣常墳鎮(zhèn)常氏多為常遇春后裔和本族。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東和江蘇。
得姓始祖:康叔??凳鍨橹芪渫跎俚?,因其封地為康邑,故人稱康叔封,亦稱康叔。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fā)動叛亂,后被鎮(zhèn)壓,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qū)和殷民七族,并建立衛(wèi)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后遷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衛(wèi)國分封出來的一個采邑——常(今山東省滕縣東南)。秦統(tǒng)一天下,衛(wèi)國被滅,其后有人以邑為氏,稱為常姓,尊康叔為得姓始祖。
常姓遷徙分布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fā)源地,此種發(fā)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據(jù)載,戰(zhàn)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qū)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后又有數(shù)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nèi)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xiāng)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后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nèi)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和陜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恒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后入云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臺,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占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常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diǎn)一八。
常姓歷史名人
常 惠,西漢太原人,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還,后代替蘇武為典屬國,通曉西域情事,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官至右將軍。?;葜笥钟袛?shù)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顯赫。班固所作的《漢書》也曾特別為他列傳。他為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貢獻(xiàn)。
常 璩:東晉時史學(xué)家,曾在成漢任散騎常待等職,入晉后居建康(今江蘇省南京),所著《華陽國志》記述了遠(yuǎn)古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間的巴蜀史事。
常 播: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人,漢末三國時名士,以孝著稱。常騫:漢末三國時江原人,學(xué)識淵博,為人清尚,名噪一時。
常 林,三國時魏國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官至大司農(nóng),封高陽鄉(xiāng)侯,其后累世官宦。其后代歷魏晉南北朝,有多人入朝為官。
常 璩:蜀郡江原人,東晉史學(xué)家。曾任成漢散騎常侍等職,入晉后居建康(今江蘇省南京)。著有《華陽國志》、《漢之書》等。
常 善:北周高陽(今屬河北省)人,累有戰(zhàn)功,封永陽郡公,歷任刺史,政績卓然。
常 景:北魏河內(nèi)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封濮陽縣子,官終儀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門下詔書凡四十卷,著述凡數(shù)百篇。
常 爽:字仕明,北魏河內(nèi)溫(今河南省溫縣)人,不受禮命,后為宣威將軍,徙避涼州。少已深研五經(jīng)百家,曾授門徒七百余人。著有《六經(jīng)略注》等。
常 何: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個重要人物。唐代貞觀時任中郎將,曾將賢臣馬周推薦于太宗。
常 建: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唐代詩人,開元中進(jìn)士第。大雨中,為盱眙尉。詩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其旨遠(yuǎn),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淪于一尉,士論悲之。作品多五言,題材多山林、寺觀。后人輯其作為《常建集》。
常 粲、唐代畫家。與常重胤父子二人均為長安人,道釋人物為二人擅長所在,善為上古衣冠。咸通中路巖鎮(zhèn)蜀,頗加禮遇。有《孔子問禮》、《山陽七賢》等圖,并立釋迦、女媧、伏羲、神農(nóng)、燧人等像傳于世。
常 倫:字明卿(1492-1525),號樓居子,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評事。作品有《常評事集》、《寫情集》等。
常得志:京兆(今陜西省西安)人。博學(xué)善屬文,官至秦王記室。及王薨,過故宮,為五言詩,辭理悲壯,甚為時人所重。復(fù)為《兄弟論》,義理可稱。
常重胤:唐僖宗朝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畫人物、故實(shí)畫。重胤師范其父,亦善寫貌,其人物畫尤得其父傳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軌,亂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難入蜀。當(dāng)僖宗皇帝幸蜀,回鑾之日,蜀民奏請重胤留寫御容于成都大圣慈寺。內(nèi)外官屬,咸謂其為南朝道釋人物畫之圣手張僧繇之后身。常重胤亦嘗寫文武臣僚真像于壁,毫發(fā)不失,極得神采。又于寶歷寺畫請塔天王像,亦極為佳妙。貫休贊之曰:“貧道觀畫多矣,如吾子所畫,前無來人,后無繼者。”益州名畫錄列為妙品。唐張彥遠(yuǎn)于宣宗朝所著之歷代名畫記,于論畫六法一篇中,申論謝赫人物畫之六法論,并標(biāo)示人物畫須神氣與形似并重,形似為表現(xiàn)神氣之要素,須形神兼顧方能逼肖。其論說對唐代人物畫之影響頗鉅。常重胤之人物畫,今雖不存,僅見于著錄,然由著錄之記載,亦可想見其畫形似、神采兼?zhèn)渲病?/p>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懷遠(yuǎn)人,明代名將。臂長善射,勇力絕人。元末從劉聚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歷官總管府先鋒、都督、統(tǒng)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攻寧國,中流矢,裹創(chuàng)再戰(zhàn)。升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二十三年大敗陳友諒于康郎山,轉(zhuǎn)戰(zhàn)三日,縱火焚漢舟,湖水皆赤。次年進(jìn)平章政事,率軍包圍武昌,逼降陳理。從攻張士誠,以奇兵出其后。論功封鄂國公。吳元年(1367年)與徐達(dá)興師北伐,為副將,兼太子少保。相繼取山東、河南、河北諸郡縣。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轉(zhuǎn)攻太原。二年與李文忠率師北征,攻克開平。師還病卒,追封開平王,謚忠武。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每稱他為“天下奇男子”。
常大淳:湖南衡陽人,清代道光進(jìn)士。曾與徐繼畬一同籌辦防務(wù),阻止英軍進(jìn)犯浙江???,任浙江巡撫時,整頓鹽務(wù),奏免折漕、撥款賑災(zāi)。后太平軍攻陷武昌時,投井自盡。
常志美:清代山東伊斯蘭教學(xué)者。其教義發(fā)展為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jīng)堂教育中的山東學(xué)派。因其在伊斯蘭教傳播中所作的貢獻(xiàn)。
常連安:相聲演員。原名常安(1899-1966),北京人,滿族。常連安說相聲活路較寬,捧逗皆能,尤其擅長說單口相聲和唱太平歌詞。他與二蘑菇合說的相聲及他唱的太平歌詞,曾長時間在北京的電臺播放,家喻戶曉。他和長子常寶堃、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豐及其孫常貴田(常寶堃之子)等都說相聲,代有傳人,人稱“常氏相聲世家”。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常連安任天津市曲藝工作團(tuán)團(tuán)長,繼續(xù)致力于相聲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
常香玉:豫劇女演員,工青衣、花旦。原名張妙玲,河南省鞏縣人。她在藝術(shù)上勤奮好學(xué),勇于革新,曾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shù)之長,以豐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時把風(fēng)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豫東調(diào)、祥符調(diào)、沙河調(diào)等,融會于豫西調(diào)中,獨(dú)創(chuàng)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熱情奔放,有剛有柔,揮灑自如;做功剛健清新,優(yōu)美大方。代表劇目有《拷紅》、《白蛇傳》、《花木蘭》、《戰(zhàn)洪州》、《大祭樁》和現(xiàn)代戲《人歡馬叫》、《紅燈記》等,戲路寬廣。曾出席維也納世界人民和平大會。同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yù)獎。1956年,河南豫劇院成立,任院長。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79年,當(dāng)選為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曾任河南省戲曲學(xué)校校長。
常仁貴:作家,鄱陽縣人,擅長寫有關(guān)地域風(fēng)情的文章,<<饒河風(fēng)>>的作者之一。
猜你喜歡:
1.常姓的來源有哪些
5.百家姓鄭姓來源
常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上一篇:安姓姓氏源流和郡望堂號
下一篇:于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