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長孫姓是中國多民族、多源流的復姓群體,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4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孫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長孫姓姓氏源流
長孫(Zhǎng sūn 長孫)姓源出有二:
1、出自北魏皇室沙莫雄,為拓跋氏所改。長孫復姓本為拓跋氏,為后魏獻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沙英雄為南部大人,號拓跋氏;小兒子什翼健就是拓跋珪的祖父,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長孫嵩后來位至太尉,封為北平王;他的侄子長孫道生屢建戰(zhàn)功,位至宰相,封為上黨王。拓跋嵩因有功于魏,世襲為王族大人。孝文帝時,以拓跋姓為魏朝皇族宗室之長門,故改姓為長孫氏。
2、出自北魏之前有長孫氏。據(jù)《漢書•藝文志》和《孝經(jīng)》上記載有長孫順“長孫氏說”二篇,西漢時期已有長孫氏。
得姓始祖:長孫順。關于長孫氏的來源有二個說法:一是如《通志•氏族略》和《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上記載所言,長孫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因沙莫雄是南部大人,號反正跋氏,又是拓跋珪的長子,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后,沙莫雄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氏;二是《漢書•藝文志》上記載有長孫順,認為在北魏之前早有長孫氏??傊L孫氏的得姓歷史在2000年上下。長孫氏后人尊長孫順為長孫姓的得姓始祖。
長孫姓遷徙分布
長孫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王族中有一位叫拓跋嵩,因為功勞大,朝廷封他為王族大人,這個封號可以世代承襲。到了北魏孝文帝在位時,孝文帝在位時,孝文帝向漢文化學習,將拓跋姓改為元姓,孝文帝的姓名叫元宏。而拓跋嵩的后代,就改姓為長孫,意思是王族長門的子孫,這個姓和王族大人的封號也相呼應。長孫姓望族居濟陽(今山東省定陶西北,一說河南省蘭封東北)。據(jù)《郡望百家姓》記載:長孫氏望出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長孫姓歷史名人
長孫晟:字季晟(552-609),長孫無忌之父,隋朝洛陽人。自幼習武,年18歲為司衛(wèi)上士,高祖一見嗟異。開皇中突厥南侵,晟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皆如指掌。遂拜為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敵稱他的馬聲與弓聲為“霹靂閃電”,聞風喪膽。終為右驍將軍。卒謚獻。
長孫儉:本名慶明。北周洛陽人。少方正有操行。時四方騷動,儉從左衛(wèi)將軍攻破宿勒明達等,以功賜爵索虞侯。文帝甚敬之,表授荊州刺史、東南道行臺仆射。黎民樹碑刻頌。又詣闕 留,后征授大行臺尚書,兼相府司馬。封昌寧公,升大將軍,鎮(zhèn)荊州。以病還為夏州總管卒。
長孫操:唐王朝建國的當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淵詔令東道大行臺長孫操為陜州刺史。長孫操上任伊始,便帶人實地察看利人渠,決定在此渠的基礎上擴大規(guī)模,增加水量。與蘇威的無壩引水工程不同,長孫操在交口東面的橐水上筑起石壩,并加寬加高水渠,使渠水比原來的利人渠擴大了許多倍。于是,人們便將此渠稱作“廣濟渠”。
長孫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協(xié)助李世民發(fā)動 “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勸其提倡節(jié)儉,重視法制,信用賢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還從封建倫理觀出發(fā),編寫了《女則》10卷。
長孫無忌:字輔機,晟子。唐朝洛陽人,唐太宗皇后之兄。博涉文史,有謀略。從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遷吏部尚書,封為齊國公,又徙趙國公、太子太師,后為高宗時輔政大臣,進授太尉,兼修國史。后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被放逐黔州,自縊身亡。撰有《唐律疏議》。
長孫順德: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從李淵父子太原起兵,一路上攻城陷地,多參與其間,高祖即位,封薛國公。玄武門之變站在李世民一邊,率兵與李建成余黨大戰(zhàn)。太宗即位后以宮女賜之。貞觀年間,長孫順德居官貪婪,幾次被削爵,最后病發(fā)身死。李世民仍念舊情舊功,贈荊州都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封邳國公。
長孫姓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漢濟陽縣在今河南省蘭考東北,西晉在此曾置濟陽郡,南遷后廢。濟陽縣在唐初并入冤句縣。
2、堂號
霹靂堂:隋朝時候,長孫 18歲即為司衛(wèi)上士。突厥南侵。 向皇帝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了如指掌,拜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突厥怕他,聽到他的弓聲,說是霹靂,故長孫氏的堂號有“霹靂堂”之稱。
猜你喜歡:
5.梅姓的來源介紹
長孫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上一篇:閭丘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下一篇:慕容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