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的典故大概
抱薪救火,中國古代成語,出自《史記·魏世家》中蘇代與魏安釐王的一段對話“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意為: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抱薪救火的典故大概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抱薪救火的典故大概
戰(zhàn)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zhàn)敗。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zhèn);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zhèn),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zhàn)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fā)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zhèn),并殺死了數(shù)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釐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茍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干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對安釐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的欲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只顧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聽蘇代的話,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抱薪救火解析
【漢字書寫】抱薪救火
【漢語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
【成語釋義】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想消滅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薪,柴草。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結構】連動式
【成語用法】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賓語。比喻沒能阻止,反而擴大了災禍。常用來比喻人惹了禍事,自討苦吃。含貶義。
【近 義 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引足救經(jīng)、適得其反、南轅北轍、負薪救火
【反 義 詞】雪中送炭、根除禍患、釜底抽薪
抱薪救火造句
1、當我們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幫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2、你這種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走向歪路。
3、當今社會,抱薪救火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是造成社會腐敗的根源之一。
4、遇到困難應冷靜思考,用正確的方法解決,抱薪救火,只會適得其反。
5、小明的數(shù)學題不會做,小紅非但沒有給他講解,反而抱薪救火,拿著自己的作業(yè)給小明照抄。為了把經(jīng)濟搞上去,就毀林開荒,這無疑于是抱薪救火。
6、他都犯錯了,你還鼓勵他?我不贊同這種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
7、立委批評金錢外交就如同抱薪救火,對方有所仗恃,當然予取予求了。
8、對方需索無度,如果一味應了他,那我們豈不是在抱薪救火?
9、上個月他因曠課,考試沒有及格,你不幫他補課,還約他跳舞,這不是抱薪救火嗎?
10、他們倆吵架,你不勸,反而也加進去,你這不是抱薪救火嗎?
11、老王是個賭徒,每次輸錢他總是又想戒賭,可又想把以前的贏回來,這難道不是抱薪救火嗎?清政府對外政策太軟弱,一味地割地賠款無異是抱薪救火,只有招來更多外力的欺壓。?
12、股市都已崩盤了,分析師還在勸投資人繼續(xù)加碼,豈不是在抱薪救火?
13、對於對方的無理要求,我們不能太軟弱,否則無異抱薪救火,只有招來更多的麻煩。
14、但是沒有一個方式來過濾和分類這個信息,使用歷史就像試圖抱薪救火。
15、不限制開發(fā)商囤積土地,政府要抑制當前的房價增長過快,猶如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