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的典故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于軍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后,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借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假道伐虢的典故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假道伐虢的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chǎn)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里舍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jīng)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chǎn)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后,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假道伐虢解析
這條按語講了一種情況,說是處在夾縫中的小國.情況會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卻用不侵犯它的利益來誘騙它,乘它心存僥幸之時,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它的局勢,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將它消滅。
其實,此計的關鍵在于“假道”。善于尋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勝。
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簡介
《三十六計》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指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占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假途滅虢”。
原文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釋
?、賰纱笾g,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句意為:處在兩個大國之
假道伐虢
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于他時,我則要借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tài)勢。
?、诶?,有言不信:語出《易經(jīng).困》卦。困,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兌上),上卦為兌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卦象表明,本該容納于澤中的水,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致澤無水而受困,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自困,故卦名為“困”。“困”,困乏。卦辭:“困,有言不信。”意為,處在困乏境地,難道不相信這計嗎?此計運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著受人脅迫的境地時,光是嘴上說,而沒有實際行動,那是不會使它相信的。
理念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tài),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再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猜你喜歡:
2.關于歷史的故事
4.蓐收的基本介紹
5.削足適履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