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鶴唳的典故
華亭鶴唳,解釋: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另義,指華亭谷的鶴叫聲。表示對過去生活的留戀。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華亭鶴唳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華亭鶴唳的典故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下〈尤悔〉~897~
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fù)得乎!」南朝梁·劉孝標注引《八王故事》曰:「華亭,吳由拳縣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吳平后,陸機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引《語林》曰:「機為河北都督,聞警角之聲,謂孫丞曰:『聞此不如華亭鶴唳。』故臨刑而有此嘆?!?/p>
《晉書》卷五十四〈陸機列傳〉~480~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為穎所嬖寵。超領(lǐng)萬人為小都督,未戰(zhàn),縱兵大掠。機錄其主者。超將鐵騎百余人,直入機麾下奪之,顧謂機曰:「貉奴能作督不!」機司馬孫拯勸機殺之,機不能用。超宣言于眾曰:「陸機將反?!褂诌€書與玖,言機持兩端,軍不速決。及戰(zhàn),超不受機節(jié)度,輕兵獨進而沒。玖疑機殺之,遂譖機于穎,言其有異志。王闡、郝昌、公師藩等皆玖所用,與牽秀等共證之。穎大怒,使秀密收機。其夕,機夢黑幰繞車,手決不開,天明而秀兵至。機釋戎服,著白帢,與秀相見,神色自若,謂秀曰:「自吳朝傾覆,吾兄弟宗族蒙國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辭不獲已。今日受誅,豈非命也!」因與穎箋,詞甚凄惻。既而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fù)聞乎!」遂遇害于軍中,時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機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霧晝合,大風(fēng)折木,平地尺雪,議者以為陸氏之冤。
華亭鶴唳解析
[釋義] 華亭谷的鶴叫聲。表示對過去生活的留戀。
[語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梅》:“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fù)得呼?’”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表示對過去生活的留戀
華亭鶴唳造句
1、華亭鶴唳系感慨人生,悔入仕途之典。
2、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fù)得乎!
3、華亭鶴唳,華亭,在今上海市淞江縣西。
4、李白《行路難》詩:“華亭鶴唳詎可聞!
5、移柳,非玉關(guān)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6、他被捕時嘆息說:“華亭鶴唳(lì利),豈可復(fù)聞乎!
7、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8、李斯臨刑哀傷他不能再行獵牽黃犬,陸機被執(zhí)有再也聽不到故鄉(xiāng)華亭鶴唳的感嘆。
9、釣臺移柳,非玉關(guān)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10、他隨成都王司馬穎討伐長沙王司馬義,被執(zhí)時“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fù)聞乎?
猜你喜歡:
2.李白的詩行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