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的典故是怎么來的
霸王別姬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a href='http://www.yishupeixun.net/diangu/' target='_blank'>典故,但是大家知道這個典故是怎么來的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霸王別姬的典故是怎么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霸王別姬的典故
霸王別姬:根據(jù)《史記·項羽本紀》,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戰(zhàn)爭中,最后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項羽起兵之地在江東,其起兵時的基本力量就是三千江東子弟,經(jīng)過無數(shù)戰(zhàn)爭后,項羽又被逼到了烏江邊上,但三千子弟兵已經(jīng)全部折損,項羽擔心到江東后,無法面對這些子弟兵的父母和家人,所以寧死不愿意過江。
霸王別姬,歷史典故。講述了西楚霸王項羽心高氣傲,性格單純,最終與愛妻生離死別、兵敗劉邦的故事。項羽怒斬漢軍數(shù)百人后自盡。
西楚霸王就是項羽,這是他自己給自己封的封號,他在進入咸陽,逼走劉邦后,大封天下諸侯,其中就包括分封劉邦到道路不通,人煙稀少的巴蜀去做漢王,霸王別姬,歷史典故。講述了西楚霸王項羽心高氣傲,性格單純,最終與愛妻生離死別、兵敗劉邦的故事。項羽怒斬漢軍數(shù)百人后自盡。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tǒng)治權(quán)的戰(zhàn)爭中,最后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沒有以后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志》等書才出現(xiàn)“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于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jù)《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jié)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項羽與霸王別姬
項羽是一位叱咤疆場的猛將,他又非常重視感情。“霸王別姬”的故事千古流傳。 自古英雄愛江山,自古英雄也愛美人。項羽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我看:項羽是既愛江山又愛美人。愛江山,他才南征北戰(zhàn),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這位虞美人對項羽的失敗是否負有責任呢?虞姬并不是導致項羽敗亡的主因。
西楚霸王非常愛虞姬,這是事實;反過來,虞美人也很愛西楚霸王。項羽尚未自殺,虞姬已經(jīng)自刎。 人們在歷數(shù)中國歷史上的“紅顏禍水”之時,從來沒有人提到過虞姬,就是對虞姬與項羽關(guān)系的最好評價。
虞姬的結(jié)局史書無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劉邦沒有得到虞姬。如果劉邦得到了虞姬,呂后還不鬧翻天?既然項羽兵敗自殺,虞姬又沒有下文,可能性最大的是虞姬自刎了。如果這個推測能夠成立,那么,虞姬為什么自殺?從她自身來說,第一,是為了讓楚霸王放開手腳去打,不必因為牽掛她而打不好仗。從虞姬對項羽的感情來說,她不愿意拖累項羽。第二,避免落于敵手。劉邦是有名的貪財貪色之人,虞姬當然不愿落入其手。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美人,在帝王亡國之后,另嫁他人者不少。很少有美人為了帝王而自殺。但是,虞美人很可能為項羽而自殺了。因此,項羽雖然在戰(zhàn)場上失敗了,但是,他在情場上沒有失敗,至少他和虞姬的感情并未失敗。話說回來,虞姬對項羽的失敗也不能說全無影響。霸王別姬之時,正是“四面楚歌”之時。本來,“四面楚歌”是劉邦瓦解項羽軍心的一計。當時劉邦還沒有完全占領(lǐng)楚地,為了瓦解項羽的軍心,劉邦搞了個“四面楚歌”,讓楚地士兵齊聲大唱楚歌,以示劉邦已經(jīng)完全占領(lǐng)了楚地。此舉大大加速了項羽兵團的瓦解。
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項羽至少應(yīng)當召開一個御前會議商議軍機大事,不知是此會未開,還是開了此會司馬遷沒有寫,反正沒有這方面的任何記載。不僅《史記》沒有,《漢書》也沒有。如果項羽此刻連御前會議都沒有開,卻還要與虞姬兒女情長一番,那他多多少少有點為情所累了。不過,話說回來,項羽在如此時刻還惦記著虞姬,也不枉虞姬為他殉情了。
霸王別姬的三大謎團
有沒有虞姬這個人?
虞姬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后人也因此根據(jù)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出她在楚營內(nèi)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guān)于“霸王別姬”的佳話。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虞姬這個人?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的較少,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在《史記·項羽本紀》里記載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后來就出現(xiàn)了兩種說法:一是有人推測“虞”是美人的名;二則“虞”是美人的姓,《辭源》備有此說.而“虞姬”則是后人對其的稱呼。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虞姬的描述其實非常簡單,甚至都沒有記錄她的名字,只是說她是一個姓虞的美人:“有美人名虞”。到了唐代的《括地志》一書中才出現(xiàn)“虞姬”這個名字,但“虞姬”的意思,也并非是“姓虞名姬”。“姬”在古代只是女人的一種代稱,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是姓虞名姬,實在是一種誤讀。
在京劇里,虞姬自刎而死,讓人不勝浩嘆,那么,歷史上的虞姬真的自殺了嗎?應(yīng)該是沒有。歷史上最早記載“霸王別姬”這段故事的,應(yīng)該是陸賈的《楚漢春秋》,但這本書在南宋之后就失傳了?,F(xiàn)在能看到的對霸王別姬故事記述最早的史書就是《史記》了。
《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段文字,很可能是司馬遷從陸賈的《楚漢春秋》中轉(zhuǎn)述過來的,因為《漢書》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于天漢。”國學大師王利器先生也曾說:“蓋司馬遷撰《史記》據(jù)《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也就是說,司馬遷寫《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
司馬遷為何沒寫虞姬自刎?
需要注意的是,《史記》中司馬遷并沒有寫虞姬自殺身亡。司馬遷為什么沒有寫?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陸賈在《楚漢春秋》中也沒有寫虞姬自刎一事;二是《楚漢春秋》中記述了虞姬自殺身亡的事,但司馬遷認為有違歷史的真實,所以沒有采用。前一種可能性大,也就是說,陸賈在作《楚漢春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寫虞姬自殺身亡的事。陸賈約生于公元前240年,約卒于公元前170年,他生活的年代離那段歷史比司馬遷更近。所以,如果他沒有這么寫,那么只能有一個推斷,即虞姬并沒有自殺。
《垓下歌》“和歌”存爭議
在《史記》中,司馬遷只記載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唱完之后,虞姬也和了一首,內(nèi)容是什么?司馬遷沒記,但唐朝有個叫張守節(jié)的人記了,他在《史記正義》一書中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首“和歌”的真?zhèn)?,也存在著爭議,有人認為“和歌”是后人的偽作,一是不符合秦漢時期詩歌的風格,二是如果《楚漢春秋》中真有這首“和歌”的話,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為什么沒引用呢?
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成為蕩氣回腸的燦爛傳奇,故事雖然感天動地,但那只是“故事家”言,當不得真。歷史上的虞姬很單薄,后來的故事,是民間作者不斷演義出來的,口口相傳,到了明代甄偉所著的小說《西漢通俗演義》,才形成了比較成型的故事版本,京劇《霸王別姬》,使這個故事更加家喻戶曉,但離真實的歷史,卻越來越遠了。
即便在《楚漢春秋》中,對虞姬自殺也只是一種暗示,但后世虞姬自刎別霸王的悲壯故事卻從此出,并被演繹得豐富多彩。但我們在各種詩文和戲劇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歷史上真實的虞姬,根本就不是一個人了。
當然,現(xiàn)如今霸王和虞姬的故事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
猜你喜歡:
5.霸王別姬電影影評
霸王別姬的典故是怎么來的





上一篇:八拜之交的故事是怎樣的
下一篇:匈奴不滅何以為家的典故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