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典故與主人公是誰
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那么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退避三舍的典故與主人公的信息,供大家閱讀!
退避三舍的典故與主人公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詭諸聽信讒言,將當時還是太子的申生殺掉,并且還不忘斬草除根,欲除掉申生的弟弟重耳。幸虧重耳提前知曉消息,立馬逃出晉國,四處流亡。多年之后,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待他如上賓。有一天,楚成王設宴招待重耳,酒酣耳熱之際,楚成王突然問道,“如果有一天,你回晉到國并且當上國君,該如何感謝今日的‘以禮相待’呢?”重耳思考了一會兒,回答:“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重耳這么一說,楚成王可不樂意了,我現(xiàn)在可是以國君之禮對你,你竟然說沒什么可以給我的。于是不死心的問,“話是這么說的,但是你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大概明白,倘若今日不許下個承諾,自己恐怕就命不久矣了。于是回答,“如果我能回國并且當上國君的話,我愿意與貴國和睦相處。倘若兩國之間不得不開戰(zhàn),我一定先命令自己的軍隊退避三舍。”
之后重耳回到了晉國,成為了國君,在與楚國交戰(zhàn)的時候,果真命令部下退避三舍,但是楚軍中了計謀,冒進,最后被晉國打敗。
退避三舍的關人物
先軫(?—前627年),曲沃(今山西聞喜)人,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故又稱原軫。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退避三舍的成語解釋
詞條:退避三舍
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并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國執(zhí)政, 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近義詞:委曲求全、遠而避之
反義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周旋到底
燈謎:一再讓住房
退避三舍的典故與主人公是誰相關文章:
退避三舍的典故與主人公是誰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惟命是從的典故和主人公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