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于鼎的典故主人公是誰
染指于鼎成語的意思是把手指伸到鼎里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鼎代用青銅制成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染指于鼎的典故主人公是誰,希望你喜歡。
染指于鼎的典故主人公介紹
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和《史記·鄭世家》等史書記載,典故是這樣的鄭靈公元年(前605年),楚人向鄭靈公進獻了一只黿(淡水鱉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這天,鄭國大夫公子宋和子家正一道去朝見鄭靈公。
路上,公子宋的食指抖動了起來,他邊讓子家看自己抖動的食指邊說,我的食指一旦動起來,定能嘗到新奇的美味!進得宮來,還真看見有宰夫正在宰殺黿,公子宋得意地說了聲“果然”,與子家相視而笑。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發(fā)現(xiàn)廚子正在把一只已經(jīng)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只甲魚特別大,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只甲魚很大,可以分給好多人吃,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嘗嘗、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翹了翹大拇指。公子宋笑著晃起了腦袋。鄭靈公見這兩人這么沒規(guī)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剛才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鄭靈公聽了,含含糊糊地說了句“喔,真有這么靈驗?”便不再說什么。
及至黿羹熬好,鄭靈公召集公卿大夫,將黿羹分賜給各位品嘗。
公子宋也在被召集的公卿大夫之列,但鄭靈公唯獨沒有將黿羹賜給他。顯然,鄭靈公是在存心戲弄一下這位喜歡賣弄、“未卜先知”的公子哥,以嘲笑公子宋食指抖動的占卜之術。
看著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著黿羹,公子宋窘迫不堪,怒不可遏。他走到熬黿羹的鼎前,伸手用手指蘸著黿羹,放在嘴中吸吮著,拂袖而去。眼見公子宋如此不知趣,對自己蔑視無禮,鄭靈公暗下決心,非殺掉公子宋不可。
誰知公子宋卻搶先找到子家,密謀殺死鄭靈公。子家不答應,說,就是牲畜老了,也不能輕易殺掉,何況國君呢。于是,公子宋反過來誣陷子家,“子家懼而從之”。這年夏天,鄭靈公被殺,公子宋以此報了未賜黿羹之仇。
鄭靈公因食黿羹的小事與大夫公子宋斗氣,最后被殺身亡。子家不能及時制止公子宋的弒君之舉,“仁而不武”,背上弒君惡名。
后來,此事被濃縮為成語“染指于鼎”,告誡后人不可隨意沾取非分利益。雖舌尖之欲,放縱它,也會釀就殺身之禍!
染指于鼎的典故今文翻譯
公子歸生字子家,公子宋字子公,二人皆鄭國貴戚之卿。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笑瞇瞇地對子家說:"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著公子宋的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不禁搖了搖頭,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動了動食指,說:"這誰不會!"公子宋哈哈大笑,說:"你以為是我讓食指抖動的嗎? "
不!這是它自己在動。不信你再仔細看看!"子家認真地觀察了一會兒,再動了動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動與自己食指抖動的狀態(tài)不一樣。公子宋得意地晃著腦袋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們哪!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以后,總能嘗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發(fā)現(xiàn)廚子正在把一只已經(jīng)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只甲魚特別大,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只甲魚很大,可以分給好多人吃,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嘗嘗、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翹了翹大拇指。公子宋笑著晃起了腦袋。鄭靈公見這兩人這么沒規(guī)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剛才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鄭靈公聽了,含含糊糊地說了句:"喔,真有這么靈驗?"便不再說什么。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那只已經(jīng)切成塊兒的大甲魚入在鼎(當時用來煮食物的青銅炊具)內由廚子裝進盆子,先給鄭靈公,然后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嘗了一口,稱贊道:"味道不錯!"命人賜黿羹一鼎,象著一雙,自下席派起,至于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沒分到甲魚。靈公說:"賜子家。"宰夫將羹致歸生之前。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呆呆地坐著。原來,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沒有。
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看著鄭靈公,鄭靈公正吃得很香,一邊和大夫們說笑,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見子家也吃得起勁,一邊還朝他扮鬼臉。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里蘸了一下,嘗了嘗味道,然后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 靈公因此大怒,后來釀成一場內亂。
染指于鼎的典故成語解釋
發(fā)音:rǎn zhǐ yú dǐng
釋義:鼎:古代用青銅制成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染指于鼎的典故主人公是誰相關文章:
4.東施效顰成語接龍
染指于鼎的典故主人公是誰
上一篇:成語內助之賢的典故大全
下一篇:汗牛充棟的典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