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懷不亂的典故由來
坐懷不亂形容男子在兩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風正派。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坐懷不亂的典故由來,希望你喜歡。
坐懷不亂的典故
關(guān)于“坐懷不亂”的典故最早出現(xiàn)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與后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這個故事自漢代以來已經(jīng)廣為傳頌,可謂家喻戶曉。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門,遇到一無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并沒發(fā)生非禮行為。于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此外,他為人剛正不阿,得罪權(quán)貴,多次遭到貶謫,但不離開父母之邦,所謂“雖遭三黜,不去故國;雖榮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評價;于是后人用這個典故來形容正人君子。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
胡炳文在《純正蒙求》里記載了一個比較清楚、詳細的故事,其文如是記載:“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四·不亂附妄》的記載:“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曉不亂。”還有一個版本,說柳下惠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路邊古廟暫避,但一進門,見一裸體女子正在里面擰濕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澆注。一個正值青壯,一個妙齡女子,孤男寡女同處一隅,干柴烈火,卻不出問題,此后,人們就用這個成語形容男子在兩性關(guān)系方面作風正派。由此,柳下惠的美名傳遍天下,人人都稱贊柳下惠才是個君子。
這個故事的背景是荒郊野外,天寒地凍的,突然一個女子前來投宿,柳下惠怕她凍死,就將自己的衣服裹著女子抱著她,一直到天曉。仔細思考,故事真的是漏洞百出,很多疑惑之處,這荒郊野嶺的是誰將這個故事說出來的?被抱了一夜的女子,她好意思對別人講自己被一個男人抱了一夜,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誰會信呢?而柳下惠又真的會將自己“坐懷不亂”的故事說給別人聽?
柳下惠在魯國是個正道直行的人,他是所有美好情操、品行的一個代表,因為他德行很高,才會被人們推為“和圣”,將美談都加到名人身上,而更有說服力和教化效果。如此想來,柳下惠坐懷不亂就有了一個具體的依托,也就導致了這個故事流傳千古。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事實
柳下惠在中國歷史上可以大大的好人啊,有姑娘在懷里,還坐懷不亂,我從小就懷疑啊,太可疑了。
很早以前,有網(wǎng)友稱柳下惠之所以沒有與那女性發(fā)生什么,是因為他生理問題,這個我們無法考證,要知道,春秋時期國人還是很奔放的,《詩經(jīng)》當中也有大量的記載,當然了,最出名的肯定還是關(guān)關(guān)雎就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老先生不是生理問題,那么只能說這個故事是被杜撰出來的,為什么?理由如下:
1、假設你是那個女子,你哪怕真的被柳下惠抱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會出去四處宣傳么?
2、如果你是柳下惠,自己抱了一個姑娘一晚上啥也沒發(fā)生,你自己好意思出去四處宣傳么?
那么只能說一點,這個故事是被塑造出來的。宋明時期,是我國理學盛行的時期,號召“存天理,滅人欲”,推崇男女授受不親,鼓吹“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為了給這種理論樹立典型,找當時人不可能,誰不了解誰啊?于是,就只好乞靈于古代,而讓這神經(jīng)病一般的行為附麗到誰身上好?春秋時的柳下惠是合適人選。
一、年代久遠,誰也無法考證。二、他曾經(jīng)為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師極力推崇。他擔任過魯國大夫,以禮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魯國士師,掌管刑獄,執(zhí)法以平,治國以德。孔子高度評價他“言中倫、行中慮”,孟子則稱贊他是“圣之和者”,把他與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論,后世尊之為“和圣”。圣人推崇的人物,就是發(fā)生了這樣不合常情的事,大家容易接受。
那么如何來合理解釋柳下惠的行為呢?我更傾向于這個說法: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見一裸體女子正在里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澆注。廟內(nèi)婦女發(fā)覺,躲在門后,忙著濕衣。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坐懷不亂的典故由來相關(guān)文章:
1.坐懷不亂的典故
坐懷不亂的典故由來
上一篇:孫叔敖舉于海的典故由來
下一篇:漆身吞炭的典故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