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豎琴_豎琴的介紹
豎琴是一種大型撥弦樂器,是現(xiàn)代管弦樂團的重要樂器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豎琴的介紹,希望你喜歡。
豎琴的介紹
效果
由于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的是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在室內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yōu)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樂段,極具感染力。
構造
它主要有一垂直的前柱、一斜立的長條形音箱和位于上方的彎曲的琴頸,形成一三角形琴架,琴弦自上而下與前柱平行地繃于琴頸與音箱上,琴身是木制結構。據埃及古圖記載,此種樂器出現(xiàn)于公元前三、四千年。當時的形狀猶如一個有弦之弓,傳說這是受射箭時箭發(fā)弦鳴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至中世紀有記載說古代豎琴就是里拉琴(Lyre,一種最古老的用緞帶吊在身上或套在左手演奏的彈撥樂器)。形體大的豎琴當時被稱為奇塔拉琴(Cithara)。經過許多年的逐次改良,才形成現(xiàn)代豎琴?,F(xiàn)代豎琴都是落地式的,形狀巨大,音域與鋼琴相仿。此種樂器能改進成今天的模式,主要應歸功于19世紀的制琴家S.厄拉爾德,他把原先的單踏板豎琴改成雙踏板豎琴,這一改進大大擴展了豎琴的演奏能力,此后又有人在這種雙踏板豎琴的基礎上改制成半音豎琴。
獨奏曲
豎琴有許多獨奏曲。為單踏板豎琴寫曲的主要作曲家有格龍姆福爾茨(J.B.Grumpholtz)、杜塞克(J.L.Dusseck)和路易·斯波爾(LouisSpor)。19世紀時的獨奏曲多數是為業(yè)余愛好者在家庭的客所里演奏的,但也有杰出的作曲家如:E.佩里什·阿爾瓦爾斯(E.ParishAlvars,1808-1849)。他把許多新技術用于雙踏板豎琴演奏的樂曲中。這對發(fā)展豎琴的演奏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發(fā)表了80多首豎琴曲,其中包括有兩首協(xié)奏曲與為兩架豎琴寫的小協(xié)求全責備曲等。德彪西、拉威爾等作曲家亦寫了不少豎琴獨奏曲。
音色
豎琴早在18世紀時就開始用于歌劇的樂隊中,它具有無與倫比的美妙音色,尤其在演奏琶音音階時更有行云流水之境界,音量雖不算大,但柔如彩虹,詩意盎然,時而溫存時而神秘,是自然美景的集中體現(xiàn),由于它的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豎琴的外型精致、優(yōu)美,極富藝術性氣質,高雅、清純如珠玉般晶瑩,如朝露般清澄的音色。廣闊的音域,獨特的演奏效果,余韻悠長、彈來趣味盎然,聞之令人心曠神怡。像月光下噴泉汩汩涌出的奇景美感,彌漫著詩樣的氣氛。在室內樂中,豎琴還是重要的獨奏樂器。
豎琴的構造
簡述
豎琴(英:harp;法:harpe;德:harfe;拉?。篴rpa),是一種包括了弧形頸部(或稱為“梁”)(neck)、共鳴箱(resonator)、五金裝置(它的主要作用相當于鋼琴或小提琴的琴軫一樣,放松或拉緊某條特定的弦)及琴弦(parallelstrings)的弦樂器。她在每個地域,如中國、緬甸、愛爾蘭、歐洲大陸、拉丁美洲等等,又有各種不同的形狀、琴弦數、彈奏法。(中國的箜篌就是其中一種,“詩鬼”李賀曾寫過《李憑箜篌引》。)
音樂會
現(xiàn)在最常見的音樂會所用的踏板豎琴,除了頸部及共鳴箱,還有一根圓柱(column)。豎琴的底部(base)有七個踏板,這些踏板系在圓柱里的七根踏板桿(pedalrods)下端,再由踏板桿連接到頸部里的動盤(action),負責掌管七個音(左腳si-do-re右腳mi-fa-sol-la)的升降。動盤里有兩千多個小零件環(huán)環(huán)相扣,再牽動外面的小圓盤(discs),藉由改變琴弦長度而得到所需要的音高(每個踏板呼應八度音程中的一個,并有上、中、下三個可以固定位置的凹槽。每個踏板都配有彈簧,你可以用腳去推踏板,或是放開它們,在各個凹槽間變換位置)。正因為豎琴是經過精密計算和設計的樂器,再加上木料與雕工,所以貴也是有原因的。
琴弦
琴弦由共鳴箱穿出,再固定到頸部上的鐵栓(pin)。把所有調好音的琴弦加起來,它們的拉力(tension)是730公斤。(這是為什么彈豎琴會起水泡又長繭的原因。)
踏板豎琴因需要的不同,琴弦數與琴的大小也有不同,最常見的是47根弦,包含6個八度再加一組最高音的do、re、mi、fa、sol,重量在80磅左右(約36千克)。最下面的一個半八度,用的是鋼弦(wirestrings),中間音域用羊腸弦(gutstrings),高音則因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不同,有時候最高一個八度、或者一個半八度,使用尼龍弦(nylonstrings);也有人因為不喜歡尼龍弦又脆又亮的音色,而從中間音域以上全部用羊腸弦。
種類
琴弦一般有鋼弦、羊腸弦跟尼龍弦。有一屆以色列豎琴大賽的冠軍,是出身于羅馬尼亞一個貧窮家庭的小男生。他說小時候練的琴,根本沒有錢裝上琴弦,只能用釣魚線代替。豎琴琴弦,雖然都用尼龍做成,音色卻是大不同。
豎琴同其他弦樂器一樣,每次演奏前都需要調音。演奏者必須在開演或預演前都至少47分鐘到場,豎琴的47根弦,每根都需要調音。在調音時,豎琴家還要戴一副耳機,這副耳機連接到一個看起來像隨身聽的調音裝置上,這個裝置可以讓他聽到他想要的音高,他的工作就是讓弦的聲音聽起來正好符合那些音高。
不過,就算弦都調好了,挑戰(zhàn)卻還未結束,一共有47根弦,到底要怎樣來分辨它們呢?
當你有機會靠近看一架豎琴時,就看仔細點,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弦都涂上了顏色,所有C弦都是紅色的,F(xiàn)弦都是藍色的,豎琴家就靠這這兩根弦,繼續(xù)辨認其中從C到E的各個音符。
彈奏時,因為小指較無力,只使用大拇指到無名指(依序為1-2-3-4)。觸弦的部分是第一個關節(jié)的指腹前端(fingertips)。可想而知,只要是彈豎琴的手,指紋辨識馬上就能看出因長繭而扭曲的紋路。
豎琴里最出名的效果,就是滑奏法(glissando)。這個意大利字的意思,其實就是“滑動”。你一定看過、聽過這種效果很多次了,豎琴家把手指從豎琴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所有的音符聽起來就好像一個非常快速的音階(通常是從下往上)。哈潑·馬克斯(HarpoMarx)是一個雙方向滑音的大師,他可以把手指從下滑到上,再從上滑到下,揮舞不停。豎琴的滑音往往會為音樂添加一種戲劇性的美感??纯匆恍┯耙暪?jié)目就知道了。也正因如此,它往往被濫用,尤其是電影音樂作曲家有時特別喜歡使用這種豎琴滑音。
豎琴的發(fā)展歷史
起源概述
1.新石器時代至古希臘、美索布達米亞時期:
豎琴與箜篌、古典吉他、魯特琴等古老的西洋彈撥樂器(箜篌與琵琶一樣,在我國古代是西域傳入樂器)都是由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弦琴衍化而來,原始弦琴常在原始部落中扮演占卜、喪葬、祈雨等祭祀工具,可以認為它一切古典式弦琴的起源。隨著人類音樂藝術發(fā)展的不斷需要,原始弦琴開始了拓寬音域的努力,其中一支采用增加弦數拓寬音域,豎琴的樂器形式便產生了(另一支則通過指板按弦改變音高,衍化成魯特琴的雛形)。到古希臘及美索布達米亞時期,古典式弦琴早已從走入民間,成為吟游詩人的伴奏樂器,不再局限于祭祀。
2.古希臘、美索布達米亞時期至中古時期:
“Harpa”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公元600年左右;早期文獻內對豎琴的記載,使用名稱并不統(tǒng)一。目前被發(fā)掘的第一把拱形豎琴(archedharp),是出現(xiàn)在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它與緬甸豎琴相似,有13或14條琴弦。從當時古墓上的圖片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撥弦,右手則負責按弦止音。有些中、西非地區(qū),仍能見到這樣的豎琴。
3.中古時期以后:
現(xiàn)存最古老的愛爾蘭豎琴(Irishharp),是制造于14世紀。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彈奏的聲音。當時歐洲其它地區(qū)的豎琴,與愛爾蘭豎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彈奏,而且它不像愛爾蘭豎琴的琴身,并沒有一個大共鳴箱。
目前世界上保有豎琴最原始風貌的地方,其實不在歐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豎琴構造,仍舊保有當時西班牙移民時期的原貌,雖然不同地域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經在墨西哥,看過他們的街頭藝人,抱著豎琴當場即興,彈幾個chords,然后念唱一段當時他想到的歌詞,這就很像中古世紀的吟游詩人;還有在他們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豎琴也是原來必有的樂器(因為這樣的豎琴手已經減少,且豎琴這個樂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經濟負擔,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豎琴)。
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主義時期
豎琴樂器的演變,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克服調性及半音的限制。16世紀時,JuanBermudo比照鍵盤樂器,發(fā)明了雙排弦豎琴(double-strungharp)。這種豎琴,有兩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鋼琴的黑鍵,負責半音的彈奏。后來,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的歌劇“Orfeo(1607)”里所使用的豎琴,就是雙排弦豎琴。
在雙排弦豎琴后,又出現(xiàn)了三排弦豎琴(tripleharp——17世紀初)及鐮鉤豎琴(hookharp)。鐮鉤豎琴的原理,與后來發(fā)展的音級豎琴(leverharp)很相似,它是先將幾個特定的音調低半音,然后以左手操縱鐮鉤(hooks)而將音升高半音。
繼雙排弦與三排弦豎琴之后,在18世紀時出現(xiàn)了交叉弦豎琴(cross-strungchromaticharp),及半音階豎琴。交叉弦豎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邊,32根在右邊。德彪西著名的“'Dansesacreeetdanseprofane(1904)”就是寫給這種豎琴的。但是這些豎琴,因為在彈奏上的困難與樂器本身的限制,幾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覽中出現(xiàn)。這個世紀,在愛爾蘭豎琴方面,JohnEgan也發(fā)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來調整位于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變琴弦長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調性;這就是現(xiàn)在還普遍使用的半音器豎琴。
現(xiàn)代化改進
踏板豎琴(pedalharp)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pedalharp),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xié)奏曲,第一次就是用這種豎琴演出。踏板豎琴就是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o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到了19世紀初,S·埃拉爾(SebastienErard)發(fā)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pedalharp),因為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至此,豎琴發(fā)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xiàn)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concertharp),就是從Erard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20世紀上半頁,尼龍弦被發(fā)明,逐漸改變了古典式弦琴。使豎琴與古典吉他(古典式弦琴兩大經典形式)在短期內普及了尼龍弦。由于尼龍弦具有更優(yōu)秀的延展力與穩(wěn)定性,使樂器的音色、音量等表現(xiàn)力相對來說都有了較顯著的進步。
什么是豎琴相關文章:
1.樂器豎琴的簡介
2.箜篌樂器的介紹
3.古典吉他是什么
4.吉他自學難么
5.樂器主要的類型
什么是豎琴_豎琴的介紹
上一篇:怎么樣去學習揚琴樂器
下一篇:什么是漁鼓_漁鼓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