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散藥方介紹
“逍遙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名方,脫胎于張仲景四逆散、當歸芍藥散之法,后人廣泛應(yīng)用于內(nèi)、婦、兒、男、五官各科病證。以下是學(xué)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逍遙散藥方介紹,希望你喜歡。
逍遙散處方
柴胡 15克;當歸 15克;白芍 15克;白術(shù) 15克;茯苓 15克;生姜 15克;薄荷 6克;炙甘草 6克
逍遙散方解
逍遙散為肝郁血虛,脾失健運之證而設(shè)。肝為藏血之臟,性喜條達而主疏泄,體陰用陽。若七情郁結(jié),肝失條達,或陰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體失養(yǎng),皆可使肝氣橫逆,脅痛,寒熱,頭痛,目眩等證隨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虛運化無力之故。脾虛氣弱則統(tǒng)血無權(quán),肝郁血虛則疏泄不利,所以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脹痛。此時疏肝解郁,固然是當務(wù)之急,而養(yǎng)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廢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尤其當歸之芳香可以行氣,味甘可以緩急,更是肝郁血虛之要藥。白術(shù)、茯苓健脾去濕,使運化有權(quán),氣血有源。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雖為佐使之品,卻有襄贊之功。生姜燒過,溫胃和中之力益專,薄荷少許,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熱。如此配伍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兼顧,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藥周到,故為調(diào)和肝脾之名方。
逍遙散來源流傳
1.淵源于漢代:《傷寒論》載四逆散由炙甘草、炙枳實、柴胡、芍藥四味組成,用于氣郁而致厥逆之證,體現(xiàn)了疏肝解郁、調(diào)理氣機治法。《金匱要略》載當歸芍藥散,由當歸、芍藥、茯苓、白術(shù)、澤瀉、川芎六味組成,主治婦人妊娠腹中痛及婦人腹中諸疾痛,有疏肝養(yǎng)血、健脾祛濕之效。兩方均為和解劑,皆有疏肝解郁之功。
2.成方于宋代: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始載逍遙散,其組成為四逆散易枳實,合當歸芍藥散去澤瀉、川芎,加薄荷、生姜組成,即柴胡、當歸、白芍、白術(shù)、茯苓、甘草、薄荷、生姜八味。主治肝郁血虛所致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有疏肝解郁、健脾和營之功。
3.充實于明清:明代《審視瑤函》載柴胡參術(shù)湯,由柴胡、白術(shù)、甘草、人參、川芎、當歸、熟地組成,主治怒傷元陰元陽導(dǎo)致的暴盲癥。明代《壽世保元》載加味八珍湯,由黃芪、白術(shù)、甘草、防風、熟地、川芎、白芍、人參、知母、當歸、山藥、益智仁、升麻、黃柏組成,主治婦人曾經(jīng)小產(chǎn),今有孕,預(yù)先培補為妙。清代《傅青主女科》載加減逍遙散,由茯苓、白芍、甘草、
柴胡、茵陳、陳皮、梔子組成,主治婦人懷抱抑郁、口干舌燥、嘔吐吞酸而血
下如崩者。又載宣郁通經(jīng)湯,由白芍、當歸、丹皮、山梔子、白芥子、柴胡、香附、郁金、黃芩、甘草組成,主治婦人經(jīng)水未來腹先痛。所舉諸方,均在逍遙散基本方基礎(chǔ)上化裁而來。
4.發(fā)展于現(xiàn)代:由逍遙散化裁出了許多方劑,廣泛運用于臨床各科,多以柴胡、當歸、白芍、甘草為基礎(chǔ)藥,而靈活配伍。如歸芍丸(《婦科病中醫(yī)診療法》1959年版)在基礎(chǔ)藥上配伍川斷、杜仲、萸肉等以疏肝健脾、補腎利濕。截郁合歡湯(《謙齋醫(yī)學(xué)講稿》1964年版)在基礎(chǔ)藥上配伍三七、合歡皮、柏子仁等以疏肝解郁、養(yǎng)心安神。乳房脹痛方、乳房囊性增生方(《中醫(yī)治法與方劑》1985年版)在基礎(chǔ)藥上著重配伍香附、青皮、牡蠣、王不留行、連翹、花粉等以疏肝通絡(luò)、散結(jié)消腫。
逍遙散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TheKAMPO,(1983;2:13):實驗表明,逍遙散能增強硫賁妥鈉、戊巴比妥鈉等對小鼠的麻醉作用,延長其麻醉時間,增強麻醉效果,具有顯著的鎮(zhèn)靜作用;對戊四氮所致小鼠驚厥有明顯保護作用,能降低死亡率,減輕驚厥程度,具有一定的抗驚作用。醋酸扭體法實驗表明,本方能顯著減少小鼠扭體次數(shù),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
2.對性腺功能的影響TheKAMPO,(1983;12:13):實驗表明,本方具有溫和的雌激素樣活性,此作用是通過卵巢實現(xiàn)的。
3.保護肝臟作用《山西醫(yī)藥雜志》,(1976;2:71):實驗表明,本方能使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活力下降,肝細胞變性壞死減輕,并可使肝細胞內(nèi)糖元與核糖核酸含量趨于正常,方中以茯苓、當歸的作用最為顯著。
逍遙散藥方介紹相關(guān)文章:
1.逍遙丸的用法
逍遙散藥方介紹
上一篇: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藥方介紹
下一篇:血府逐瘀湯藥方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