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禮樂制度及意義
“禮樂”是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念,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內(nèi)容,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西周禮樂制度及意義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西周禮樂制度及意義
周代的禮樂制度
公元前11世紀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總結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等級嚴密的禮樂制度。“禮”是為了區(qū)分貴賤等級,“樂”可以使人互相和敬,兩者結合,為的是維護奴隸制貴族的等級秩序,鞏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團結而更有效地統(tǒng)治百姓。
周禮的種類繁多,主要有祭祀、喪葬、交際、征戰(zhàn)和吉慶五大類。涉及冠、婚、喪、祭、朝、聘、鄉(xiāng)、射及職官制度等諸多禮儀、禮制和禮義。由繁瑣的禮儀制定了與之配合的各種音樂使用標準,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僅禮儀有別,所用音樂也有嚴格規(guī)定。為了維護和推行禮樂制度,周王朝還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對十三歲到二十歲的貴族子弟進行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在周禮中,“禮”與“樂”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禮”體現(xiàn)為等級制度的規(guī)定和要求,社會秩序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貴賤、尊卑都要由禮來加以區(qū)別和定位。但是僅僅有“禮”是不夠的,單純強調“禮”可能會造成等級間的距離和人際關系的冷漠,而“樂”的作用就是與“禮”相配合,起調和關系、融合感情的作用,消解由“禮”所帶來的等級差別感,以達致和諧的理想境界。二者雖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制度。
東周時代即春秋戰(zhàn)國時代,總體上是諸侯爭霸、列國爭強,戰(zhàn)火頻仍、紛爭相繼的亂世,同時吃„鄭衛(wèi)之音”的傳人,在這樣的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下,禮樂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國紛紛棄之如弊履,史稱“禮壞樂崩”。但正是在這一“禮壞樂崩”的時代,禮樂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價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內(nèi)的各類有識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認識,基于此,禮樂制度才能在漢初重登政治舞臺,并綿延兩千多年而不衰。
禮樂文明的現(xiàn)實意義
傳統(tǒng)禮樂文明有助于當今和諧社會建設,“禮樂無常制”,應該與時俱進。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禮樂文明具有值得開掘吸取的價值。比如其中對中和之美的愛好,對盡善盡美的追求,對道器合一的向往,對人格尊嚴的歌頌,對社會和諧的規(guī)劃,對藝術目的的設計,對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傳統(tǒng)的禮樂文明,有許多值得當代人反思和學習的地方。孔子在對周朝禮樂制度有所損益的基礎上,對禮樂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獨特的禮樂精神。在道德倫理、修身治國、構建融洽的社會關系方面都有生動的闡述,在解決人自身矛盾,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繼承和借鑒的寶貴品質。
儒家對禮樂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
自周朝以后,歷史上每個朝代興起后都要有一番“制禮作樂”的活動,或者把前代流傳下來的禮樂加以改造,或者根據(jù)當時的需要制定新的禮樂,歷代史書里面都有一部K}L樂志》。那么,在周代“制禮作樂”至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再到以后每朝每代的“制禮作樂”,這中間明顯存在著一個斷層。是誰將這個斷層連接起來的呢?儒家是主要的貢獻者,儒家創(chuàng)立者孔子則是發(fā)展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他一方面繼承、推廣和宣揚禮樂文明,整理、傳播了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jīng)典“六經(jīng)”,另一方面以禮樂為解說對象,著力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義,強調禮樂文明的人倫教化和治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