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揖禮的基本介紹大全
“揖禮”屬于相見禮,據(jù)考證大約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來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揖禮的基本介紹,希望你喜歡。
揖禮的優(yōu)點
一是衛(wèi)生。握手可傳播某些細菌病毒。握手時雙方中如有一方的手沾泥帶水,也會給另一方帶來不舒
服。而中國的作揖,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即便到傳染病醫(yī)院去慰問一大群病人,回家后地無須急匆匆先去衛(wèi)生間洗手。
二是省時,當代人的交際繁多,假如一個人會見十多位客人,與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個人同時會見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陣工夫。既然說時間就是金錢,為何不用作揖這種方式來惜金?一拱手,頃刻之間,以一當十乃至當百,即使有成千上萬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親切。
三是優(yōu)美。人在握手時含胸曲背,低頭引頸,姿態(tài)實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際雙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見窘態(tài)。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懸吊之險,難免把某種莊重的外交或某種歡樂的重聚,搞得有點滑稽。作揖則無須有這種擔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fā),高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體形和美的氣度,讓周圍的人眼睛一亮--壯士也。
四是自主,人們多有這樣的體驗:握手時,有一方已伸出手來了,另一方?jīng)]有看見或故意裝作沒看見,使對方的手停在空中縮也不是,不縮也不是,時間一秒秒過去,尷尬透頂。有時也有另一種情況:剛才沒看見的一方突然看見了,趕忙補救,雖然已把對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緊緊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經(jīng)造成,心中難免留下歉意。這種多發(fā)性事故,暴露了握手這一方式的最惱人的缺點--它必須由雙方協(xié)調(diào)配合,同時動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訓(xùn)練有素的交際家,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長期實踐摸索,臨場仍需要聚精會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時候。這種事干多了,沒有不累的道理。作揖當然比握手簡單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時候出手就什么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約,絕不可能被對方冷落得進退兩難,遭其他人暗笑。
握手和作為禮儀的擁抱原本都是西方的東西,近代史上隨著鴉片輸入中國。在中國人紛紛脫下黃袍馬褂,穿上西裝革履的時候,握手也漸漸為國人所接受。西裝代替了長袍,握手代替了作揖,然而并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作揖沒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間,活在臺灣,活在全世界的華人族群中,而且還活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如過年過節(jié),典禮慶賀,我們時不時拱手作揖。
周揖禮
盛行于周期至漢朝期間。
周揖禮行禮手態(tài):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并攏,左掌撫托右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內(nèi),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拱手為禮。此禮節(jié)文官武將或君臣均可使用,多用于文官。
“揖”是拱手禮,以站立姿態(tài)不需跪拜,禮節(jié)較拜禮要輕一些。《史記·高祖本記》:“酈生不拜,長揖。”《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亞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所以,揖禮用在較輕的場合,或者作為軍禮相見。
周揖禮可分為天揖、 時揖、 土揖三種,所謂高揖、長揖是作禮時的高度和時間,而 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禮中,王見諸侯的揖禮,周禮注疏·卷三十一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揖門右。特揖,一一揖之。旅,眾也。大夫爵同者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門右,皆北面東上,王揖之乃就位。群士及故士、大仆之屬,發(fā)在其位。群士位東面,王西南鄉(xiāng)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遁,既,復(fù)位。
1、天揖(上揖:揖禮手位于高者,標準揖禮):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行此禮,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
身體肅立,雙手抱圓,左手在上,手心向內(nèi),俯身推手時,微向上舉高齊額,俯身約60度,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2、 時揖(中揖:揖禮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漢服或便裝均可。
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3、 土揖(下揖:揖禮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長輩或上司還禮。
身、 時揖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內(nèi),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4、古代軍禮,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攏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禮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jié)制勇武的意思。多為將士、江湖人士所用。
“九拜”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向?qū)Ψ奖硎境绺呔匆獾墓虬荻Y?!吨芏Y·春官·太?!罚?ldquo;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guī)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guī)范,共有“九拜”。
一、稽首(qǐ shǒu),是指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后來,用于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二、頓首,就是叩頭(注:不是點頭),“頓”是稍停的意思。古人席地而座,姿勢和跪差不多。行頓首禮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頭至地,就立即舉起,是拜禮中次重者。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頓首”兩字,后來也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三、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是拜禮中較輕者。這三拜是正拜。“《周禮》謂‘頭不至于地為空手。’空手者,對于稽首、頓首之頭著地而言也。拜本專為空手之稱,拜之禮,即空手之禮。周之九拜,之曰空手,唯其他經(jīng)曰拜手。曰拜,無曰空首者,故知空首即拜手也。”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
四、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后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
五、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顙,即將額頭觸地。 “三年之喪,以其喪拜;非三年之喪,以吉拜。”禮有“吉兇之分,吉事為吉拜,兇事為兇拜,至于奇拜、褒拜,奇者獨而無偶,即一拜也。褒字之義,鄭大夫云:‘褒讀為報,報拜再拜是也。’段玉裁亦云:‘褒者,大也,有所多大之辭也。’大同小異,皆系多拜之意。”
六、兇拜,是先稽顙而后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
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
八、褒拜,是行拜禮后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九、肅拜,是拱手禮,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揖。這是軍禮,軍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肅拜。其他幾種拜禮都是正拜的變通。是九拜中最輕者?!粗熳诱Z類〉云:“兩膝跪地,手至地而頭不下。”《周禮·春官·大祝》疏:“肅拜者,拜中最輕,唯軍中有此肅拜。婦人亦以肅拜為正。”理由在于軍士身披貴胄重甲,不便于拜。還記得〈史記〉中記載的周亞夫?qū)ξ耐跽f的嗎?“貴胄之士不拜,請已軍禮見”就是不行“空首”禮,而行軍禮--就是肅拜了。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后,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于此。“肅拜專行于婦女,雅拜,獨行于夷狄,兩者為禮,各具特性,解者多誤。例如鄭玄注《周禮》云:‘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鄭注《少儀》曰:‘肅拜,拜不低頭也。’《說文》撎下曰:‘舉首下手也。’“《左傳·成公十六年》正義所引亦同,潘安仁《西征賦》李善注引拜:‘舉手下也。’(蕭統(tǒng)編《文選》卷十)統(tǒng)謂婦女拜,見舉首下手,而不跪拜。至其原因,《朱熹》注云:‘古者,婦女首飾盛多,如副笄六珈之類伏于地上。’其實不然,肅拜與肅不同,肅如揖,立而行禮,不跪拜,肅拜如稽首頓首,跪坐而行禮。前注蓋誤,以肅為肅拜也。段玉裁釋拜云:‘肅與肅拜,當為二,《左傳》之肅,不言拜,則肅而不拜,未嘗跪也。’《禮記·曲禮》曰:‘為其夔拜。”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曰:“夔,子臥反又例嫁反,詐也,挫也……盧本作蹲。’按渭甲胄在身,不能折腰,欲拜則如則如蹲踞然,故不拜。段玉裁按《公羊傳》注:作為其如蹲,此皆言不便于跪,故肅以為禮,肅,蓋如后世長揖……肅拜者,跪而舉首下手也。揖者,立而舉頭推手也,肅者,立而低頭下手,如今人之揖也。跪而舉頭下手為肅拜,下手如拱,并未分散。
《禮記·內(nèi)則》凡女拜尚右手,疏:‘右,陰。’漢時行肅拜,手不至地。然所謂及地拜,則無不至地
矣。段氏釋拜又云:‘婦人以肅拜,拜男子之空手,以手拜當男子之稽首。’鄭注《少儀》曰:‘手拜至地,手至地如男子稽首,然則婦人敬之至,而手拜,正猶男子必敬之至,乃稽首也,其拜如舅姑,亦寸肅拜而已。’注云:‘婦人以肅拜為正,兇拜乃手拜。’鄭意謂婦人為夫與長子稽顙,為他喪則雖不頭叩地,而亦手至地。非也。手至地為婦人之吉拜。猶稽首為男子之吉拜,皆不用于喪。”
到了漢代以后。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后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志,主要廣泛運用于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后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后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jié)。
古代揖禮的起源
抱拳揖禮源于古代軍禮,《漢書·周勃傳》:至營,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
拱手抱拳
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成禮而去。 抱拳揖禮是因為在行軍禮時,右手(持兵)拿著武器,因而,左手抱蓋于握著武器的右手背上。
《管子》:管子執(zhí)枹而揖軍士曰:“誰能陷陳破眾者,賜之百金。”管仲拿著鼓槐向戰(zhàn)士拱手為禮說:“誰能陷陣攻破敵眾,賞黃金百斤。”可見管仲是拿著鼓槐向士兵行揖禮的。抱拳揖禮是古代軍中主要應(yīng)用禮節(jié),可拿著東西施禮,抱拳手態(tài)簡單,舒適自然。是一種常用而相對較輕易的禮儀,在古代軍隊廣為流行,隨軍隊作戰(zhàn)而轉(zhuǎn)移因而也傳到民間。
抱拳揖禮在民間流行起于周初,盛于明朝。抱拳揖禮在民間流行,主要是春秋至兩晉期間,朝庭與官府等官場活動,強調(diào)周禮制,周禮儀施禮等級繁鎖,禮儀儀容要求復(fù)雜,相對難學難記,而唐宋期間,盛行叉手揖禮,抱拳揖禮相對式微,直到明朝,民間習武風氣盛行,因而抱拳揖禮也在民間得以推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章出于民間,長期軍旅,因而對抱拳揖禮應(yīng)用起規(guī)范性作用。
古代揖禮的基本介紹大全相關(guān)文章:
1.古代五禮介紹大全
4.古代禮儀大全
古代揖禮的基本介紹大全
上一篇:古代禮儀的基本介紹大全
下一篇:漢代禮儀的基本介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