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圖騰文化介紹:告訴你不一樣的藏文化
圖騰是各個民族的崇拜,代表著他們的神明。古代的原始部落也都有著自己的圖騰。現在的少數民族也大都有著代表自己的圖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藏族圖騰文化,希望你喜歡。
藏族圖騰文化介紹
同其他民族一樣,遠古的藏族也信奉圖騰。這種崇拜有的早已絕跡或者變形,有的卻一直流傳和沿習至今,并因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內涵兩倍受世人重視。藏族不同的部落,其崇拜物是有區(qū)別的。但牦牛對于整個藏族來說,就象龍鳳對于整個漢族一樣,是一個普遍的,舉足輕重的屬于全民族的圖騰偶像。
它只所以能沿司至今,一方面是藏族自古以來就認為萬物有靈。它不但耐寒、適應高海拔生存,而且脾性溫順而易養(yǎng),并且還可以在人跡罕至、交通落后的山區(qū)地帶做運輸工具,俗有“高原之舟”的美稱。但它被藏民族做為圖騰崇拜物,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在可以歷數的幾千甚至上萬年歷史上,是它用它的血肉與性格喂養(yǎng)和影響了這個在高原上艱難地生存著的民族。
有部史料中記載說“甲戌人供牛頭人身像,墻上用白石嵌牛頭,屋頂供牛頭”,《羌族史》中也說,“至今阿壩藏族自治州內的嘉戎藏人,家中供奉的大神是‘牛首人身”’。藏族的《五部遺教·神鬼部》中描述的“年”圖騰中,其第五位便是人身牦牛頭的年酋共公。并且在藏族原始六大姓中就有牦牛部,據說吐著王系就出在雅隆的六牦牛部。另外,藏區(qū)還有物化的牦牛山和牦牛河。
關于牦牛山,還有個美妙的傳說,說“蓮花生初進藏,從尼泊爾入境時推拉香波現原身,化為一頭雪白的牦牛,像座大山,吼聲如雷,震得山崩地裂”《五部遺教》,后被蓮花生降伏,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它所“表現的各種文化習俗的史料價值,不低于地下保存了四五千年的古墓葬”。
藏族頭飾石頭材質介紹
經年累月面對著雪山,草原和星夜,思想由此產生,用他們靈巧的雙手,通過藏區(qū)特有的三色石,瑪瑙,牦牛骨,藏銀,藏銅打磨出他們祖祖輩輩的圖騰崇拜——藏飾,闡釋著“六字真言”,并堅信藏飾能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快樂!
常見的一種婦女頭飾叫“巴廓”,形似弓狀,用珍珠、珊瑚、瑪瑙珠等綴飾而成。“巴廓”由三部分組成,即竹弓支架,用紅布纏裹;“達扎”,彎弓上面的裝飾,系穿綴的珍珠串鏈,平時可作為胸飾;“藏莫巴珠”,下部裝飾,包括發(fā)式和飾品,平時可直接盤在頭上。
佩戴“巴廓”頭飾程序復雜,極為繁瑣。“巴廓”頭飾是后藏婦女極具地方特色的頭飾,由于制作復雜費時,人們平時不戴,多在婚慶、節(jié)日等喜慶場合才佩戴。
“巴廓”是過去貴族夫人和小姐們常戴的一種耳環(huán),多與“衛(wèi)嫫巴珠”配用,長方形,體形較大,主要用金銀制作,上等綠松耳石鑲嵌。
藏族體育項目
一個人的生長是會受到身邊的環(huán)境影響。藏族人體質好,身體十分強壯這跟他們熱愛運動也是有關的。藏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都是前輩的智慧結晶。本期小編就帶你去藏族文化看看藏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
騎乘類的比賽,有賽馬、賽牦牛等,各有不同的內容和規(guī)則。
賽馬運動有著豐富的內容,甚受人們歡迎。藏族先民大都過著游牧生活,而馬則是人們交往、生產、戰(zhàn)爭中的重要工具,生活和環(huán)境要求人們必須精于騎馬之術,從小就受到訓練,隨之也產生了賽馬運動。
賽牦牛大都也是速度賽,參賽的牦牛在騎手的指揮下,從起跑線上,奮蹄向前,互不相讓,別有情趣。賽牦牛中同樣顯示出騎手的靈巧和勇敢,以及駕馭牦牛的能力。
射碧秀:
“碧秀”為藏語,“響箭”之意。射碧秀活動流行于西藏自治區(qū),相傳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大象”拔河:
關于大象拔河的起源,相傳已有千年歷史。據說格薩爾王在攻打達惹、羅宗國后返回途中,發(fā)現了上千頭牦牛,便采取拔河方法來分配。于是這一活動就逐漸流傳了下來。因其在藏族普及很廣,在不同的地區(qū),這一項目還有不同的稱謂。如藏語所稱的“格吞”“押架”“朗毒殺響”等,都是對這一項目的不同叫法。
吉韌,為藏語,意即彈康樂球,是藏族民間一項傳統(tǒng)的球類活動形式。吉韌活動在西藏已久為流傳,目前城鎮(zhèn)開展尤為普遍,是一項民間傳承廣泛的體育娛樂活動,并有著統(tǒng)一的競賽規(guī)則。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