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賀姓氏圖騰釋義是什么
《通志氏族略》上提供了十分詳盡的答案:“賀氏,即慶氏也,姜姓,齊恒公之支庶也;漢時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介紹百家姓賀氏的釋義吧,僅供大家參考。
百家姓賀氏圖騰的釋義
【釋義】賀,加財、加物之意。以禮物相慶賀。
【起源】源于姜姓。春秋時,齊桓公姜小白的曾孫慶封,在齊景公時任左相,后在齊景公姜杵臼繼位之后逃往吳國,被吳王余祭賜給朱方(今江蘇丹徒)之地,后逐漸興旺起來。到了東漢時期,慶氏后裔傳至汝陰郡令(今安徽合肥、渦陽一帶)、會稽人慶儀時,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在劉祜成為漢安帝之后,為避漢安帝之父清河王劉慶之名諱,因慶、賀二字意相近,改為賀純,后代便相傳為賀氏。
百家姓賀氏的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東漢汝陰令慶儀曾孫慶純之后,屬于因避帝王之諱改姓為氏。據(jù)史籍《姓纂》記載:“慶姓,齊公族慶公之后。”又據(jù)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考略》等文獻記載:齊桓公的支庶后代慶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慶氏。春秋時期,齊桓公姜小白有個支孫名叫公孫慶克,其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史稱慶父。慶封在齊靈公姜環(huán)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齊莊公姜購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553——前548年)為上卿,執(zhí)掌國政,后在齊景公姜杵臼繼位之后逃往吳國。到了東漢時期,慶氏后裔傳至汝陰郡令(今安徽合肥、渦陽一帶)、會稽人慶儀時,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在劉祜成為漢安帝之后,為避漢安帝之父清河王劉慶之名諱(追封的漢慶宗、漢孝德皇帝),改姓名為賀純,其后代便相傳為賀氏,史稱賀氏正宗,是為江蘇賀氏。賀姓
賀氏族人大多尊奉賀純?yōu)榈眯帐甲妗?/p>
源流二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慕容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將鮮卑拓拔部中的賀蘭氏、賀賴氏、賀樓氏、賀敦氏等部落,均改成漢字單姓為賀,稱賀氏。
當(dāng)時,鮮卑族慕容部中的賀若氏未予漢化,但在后來的歷史長河中,也逐漸漢化為漢字單姓賀氏。
源流三
源于土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吐谷渾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土族,這一民族稱謂源于大部分族人自稱為“土人”,漢、回等兄弟民族也稱他們?yōu)?ldquo;土人、土民、土護家”等;但另一部分族人卻因為長期與蒙古民族生活,一直自稱為“蒙古爾、蒙古爾昆、察漢蒙古爾”等;藏族同胞則稱其為“霍爾”。“土人”在漢語中具有“土著”的意思,其祖先為慕容鮮卑的分支吐谷渾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時,將鮮卑吐谷渾部中的賀爾加氏、賀爾基氏、蘇賀氏、賀郳氏等部落,也多改成漢字單姓為賀,稱賀氏。這一部分族人在后來逐漸形成一個集聚的大部落群體。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jù)這個大部落群體的意愿,統(tǒng)一稱為土族。如今,土族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兩萬多人聚居于今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qū)。其中,青海省境內(nèi)的土族約占全國土族總?cè)丝诘?5%。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稱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八世祖篾年土敦第七子納臣把阿禿兒之子忙忽臺,他組織了忙忽惕氏族,其后人以忙忽惕為姓。忙忽惕部起初依附于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戰(zhàn)”中同札答蘭等部結(jié)盟,曾與孛兒只斤·鐵木真為敵。戰(zhàn)后,忙忽惕人對札木合的殘暴不滿,在首領(lǐng)畏答兒率領(lǐng)下歸附孛兒只斤·鐵木真,跟從孛兒只斤·鐵木真參加了統(tǒng)一蒙古各部之戰(zhàn)。在“哈蘭真沙坨之戰(zhàn)”中,畏答兒與兀魯兀惕人術(shù)赤臺同為孛兒只斤·鐵木真的先鋒,沖垮對手五個梯隊,迫其退軍,使孛兒只斤·鐵木真轉(zhuǎn)危為安。后來,孛兒只斤·鐵木真在統(tǒng)一蒙古、成為成吉思汗并分封諸王時,許多忙忽惕人跟隨帖木格·斡赤斤東行,定居于大興安嶺以東地區(qū),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奈曼、寧城、翁牛特,以及遼寧省的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后裔。
明、清時期,忙忽惕氏族人中即有改用漢字單姓賀為姓氏者,稱賀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唐朝末年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氏,在金國時期為紇石烈部,屬于以部為姓,滿語為Heseri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qū)、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黑龍江的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zhèn)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等地。清朝中葉以多冠漢姓為賀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艾氏等。
?、?滿族赫葉勒氏,亦稱赫葉哷氏、何雅禮氏,滿語為Heyere Hala,世居沈陽、吉林等地。后有人以諧音漢字“賀”為姓氏,即稱賀氏。
源流六
源于錫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雙城市滿族錫伯族志》記載:
?、?錫伯族何葉爾氏,滿語為Henkire mongu,在遷徙到新疆地區(qū)后,有人以諧音漢字單姓賀為姓氏,稱賀氏。
?、?錫伯族賀在爾氏,滿語為Hejair Hala,世居遼寧沈陽地區(qū)的族人中,有以諧音漢字單姓賀為姓氏者,稱賀氏。
源流七
源于苗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苗族賀氏,出自吉學(xué)氏,以部落稱謂為氏,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分別漢化為賀氏、楊氏、歐氏等。
源流八
源于裕固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裕固族賀氏,出自呼郎嘎特氏,以部落稱謂為氏,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漢化為賀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布依族、撒拉族、僳僳族、俄羅斯族、東鄉(xiāng)族、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賀氏族人分布,
百家姓賀氏的遷徒分布
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三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七十萬七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17%左右。
賀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從一開始起就是當(dāng)?shù)匾淮笸?。故族人自改姓為賀氏以后,就以會稽為其堂號、郡望。賀純有孫名賀齊,為三國時吳國大將軍齊之孫賀邵任中書令,邵之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遷等原因,賀氏開始在江浙一帶緩慢遷徙。
會稽賀氏在漢、魏六朝時期,他們與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稱為“會稽四姓”。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兵連禍接,各民族不斷大舉南遷,使得南方的賀氏家族分布更廣。出自鮮卑的賀氏,也很快繁衍壯大,后與從江南北上的賀氏不斷地融合發(fā)展,逐漸在北方形成兩大郡望,即河南郡、廣平郡。
唐朝時期,賀修的十二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賀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刺史(今江蘇徐州),賀德仁的侄曾孫賀知章任唐玄宗秘書監(jiān),可見此期世居會稽之賀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勢。
宋朝詞人賀鑄為賀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縣,晚年退居蘇、常。唐宋之際,賀氏已分布于中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陜西分布最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陰(隋朝時期賀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時期賀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時期易州刺史賀惟忠之族所在)、陳留(宋朝時期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賀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時期中散大夫賀應(yīng)誠之族所在)、濟南(宋時秉議郎賀適中之族所在)、齊州(宋朝時期光祿卿賀志誠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時期賀寬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賀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江蘇、河南、山東、湖北、河北等地。
明、清以后,賀氏遍及全國各地,并有遠播海外者。
如今,賀氏分布甚廣,尤以湖南、山西兩省多此姓,這兩省賀氏就占全國漢族賀氏人口的30%以上。
猜你喜歡:
1.姓氏圖騰文化大全
2.百家姓田氏圖騰
3.范姓圖騰的含義
5.百家姓徐氏圖騰
百家姓賀姓氏圖騰釋義是什么
上一篇:百家姓曹氏圖騰釋義是什么
下一篇:百家姓徐氏圖騰圖片是怎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