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鄘風柏舟賞析
《柏舟》為先秦時代鄘國華夏族民歌。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詩中也就表現了青年男女為了爭取婚戀自由而產生的反抗意識,這是一個很新很有價值的信息。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鄘風柏舟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詩經鄘風柏舟賞析
舊說多將這首詩與《邶風》中同名之作混為一談,認為是共姜自誓之作?;蛞詾樾l(wèi)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節(ji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作此詩;(《毛詩序》)或認為是共伯被弒,共姜不嫁自誓,作此詩(三家詩)。古人稱喪夫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為“柏舟之節(jié)”,皆原于舊說。而這些舊說多膠柱鼓瑟,實不可取。
其實詩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個待嫁的姑娘,她選中的對象是一個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著兩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選擇未能得到母親的同意,所以她滿腔怨恨,發(fā)誓要和母親對抗到底。
這首詩反映了《詩經》時代民間婚戀的現實狀況:一方面,人們在政令許可的范圍內仍享有一定的性愛自由,原始婚俗亦有傳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況已 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齊風?南山》),禮教已通過婚俗和輿論干預生活。所以詩中女子既自行擇歡,卻又受到母親的制約。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詩中也就表現了青年男女為了爭取婚戀自由而產生的反抗意識,這是一個很新很有價值的信息。
這首詩還接觸到一個更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無論古今中外,在擇偶的問題上,母親和女兒的意見往往不能一致。母親相中的,女兒不屑一顧;女兒中意的,母親堅決不準帶回家來。這種事不但古代有,今天還有;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例如白俄羅斯民歌《媽媽要我出嫁》中,媽媽給女兒挑了好多人家,女兒的表態(tài)都是“媽媽我不嫁給他”。印度尼西亞民歌《哎喲媽媽》中,女兒為自己辯解說:“哎喲媽媽,你不要對我生氣,年輕人就是這樣相愛。”
媽媽也曾年輕過,為什么一旦成了媽媽,就不理解年輕人的心思了呢?這是因為女兒是跟著感覺走,而媽媽多了些歲數,就多了些世故。這是因為媽媽健忘,多了些功利,就少了些熱情;多了些理智,就少了些感覺。老是看家底呀,看文憑呀,看幾大件呀,女兒都煩透了。殊不知“甜蜜的愛情從哪里來?是從那眼睛 里到心懷”——與家底無關、與文憑無關、與幾大件也無關。
母女的意見不統一,愛情就發(fā)生了危機。女兒要么放棄己見,要么作堅決的抗爭。看來詩中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種態(tài)度的:至死誓靡它!堅決到這種程度,母親也就難辦了。但要為娘的改變主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維護愛情,一面從內心發(fā)出沉重的嘆息:娘呀天啊,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這一聲嘆息,使得詩的內容變得沉甸甸的。
和《國風》、《小雅》中的多數篇章一樣,這也是一首歌詞。在形式上屬于典型的兩章疊詠:中心意思在第一章中已經說完,但只唱一遍不夠味;所以第二章變易韻腳上的字,將同樣的意思再唱一遍。實際上也就一支曲子,兩段歌詞,結尾處以詠嘆作副歌。這種形式,在當代歌曲中,也還是很常見的。
詩經鄘風柏舟的原文及注釋
【原文】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1,實維我儀2。
之死矢靡它3。母也天只4!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5。
之死矢靡慝6。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注釋】
1.髧(dàn旦):頭發(fā)下垂狀。兩髦(máo毛):男子未行冠禮前,頭發(fā)齊眉,分向兩邊狀。
2.儀:配偶。
3.之:到。矢:誓。靡它:無他心。
4.只:語助詞。涼:相信。
5.特:配偶。
6.慝(tè特):邪惡,惡念,引申為變心。
詩經鄘風柏舟譯文
輕輕搖蕩柏木舟,在那河中慢慢游。頭發(fā)飄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侶伴。
發(fā)誓至死不另求!我的母親我的天,為何對我不相信!
輕輕搖蕩柏木舟,在那河邊慢慢游。頭發(fā)飄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侶伴。
發(fā)誓至死不變心!我的母親我的天,為何對我不相信!
猜你喜歡:
1.詩經柏舟鑒賞
2.詩經 鄘風·柏舟
3.鄘風 柏舟
5.詩經勵志名句賞析
6.詩經里最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