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孔子的野史
大家都知道,“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乃人生三大不幸,殊不知,被后人譽為“千古一圣”的孔子幾乎與這三個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撞了個滿懷。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孔子的野史相關(guān)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孔子野史
眾所周知,孔子是魯國的孔子,實際上,孔子的祖籍在宋國(都城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宋國是周武王分封給擁護周政權(quán)的商代貴族微子啟(商紂王的哥哥)的諸侯國,而孔子正是商代王室的后裔。
孔子的先祖因躲避政治迫害自宋國遷到魯國后,定居在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尼山附近)。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官居諏邑大夫,曾屢立戰(zhàn)功,以勇力聞名于諸侯。
據(jù)《孔子家語》記載,叔梁紇先娶了魯國人施氏之女為妻,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后來又娶了個妾,生了一個兒子叫孟皮,但孟皮身有殘疾,是個瘸子。按照當時社會的要求,這樣的兒子是不能“繼嗣”的。因此,晚年的叔梁紇又娶了年輕的顏征在為妻。
公元前551年,顏征在為叔梁紇生下了孔子,但不幸的是,孔子三歲時年老的叔梁紇就去世了,葬于曲阜防山,孔子從此跟隨母親過上了艱苦貧困的生活。但孔子的凄苦命運并未到此為止,大約在他十七歲時,母親顏征在也因病逝世離他而去,把他獨自一人留在了諸侯爭霸、戰(zhàn)火紛飛的人世間。
十九歲那年,獨自生活了兩年的孔子成婚了,他的新婚妻子是宋國人,復姓亓官。第二年,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一子,當時的國君魯昭公送來鯉魚表示祝賀,于是,孔子給兒子起名叫孔鯉,字伯魚。
可惜的是,亓官氏并非孔子真正的知己。當初選擇孔子做丈夫是看中了他哪一點,亓官氏自己沒有表白過,我們當然只能根據(jù)后來的事實進行猜測。也許她那時認為孔子遲早能夠出人頭地,所以才毅然決然地嫁給了父母雙亡、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孔子,但孔子實在不是那種官場混混式的人物,等她發(fā)現(xiàn)并確認這一點時,她已經(jīng)跟著孔子吃了好多年的苦了。當亓官氏對孔子青云直上的信念終于破滅之后,這種苦日子她便過不下去了,于是她最終選擇了離開。
如果說孔子中年喪偶,那自然是不正確的,可是,亓官氏的離開對于孔子來說其打擊之重應(yīng)該不亞于中年喪妻,傷心失望至極的孔老夫子大概也只能痛心而無奈地對兒女感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她去吧!”
公元前483年,周游列國卻無所建樹的孔子回到了魯國,此時他已是六十九歲的老人了??鬃与m然仍有心從政,卻依然不被任用,只得繼續(xù)從事教書育人和整理文獻的工作。
就在這一年,孔子遭遇了人生中另一個莫大的不幸——他的兒子孔鯉先他而去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苦并不會因為孔子是圣人先哲而有所減輕,因為他畢竟不是出離紅塵、斷卻六根的僧人啊!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479年,偉大而不幸的孔子在魯國病逝,葬于魯城北。雖然孔子生前并沒能逃脫普通人可能遭遇的人生之不幸,但他卻在身后超越了普通人的普通,成了萬世師表,千古一圣。
孔子偏見
孔子對女人是有偏見的,他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將女人與小人相提并論,至少可看得出他有那么幾分不耐煩:你與她們親近了,她們對你不恭敬,你離她們遠了呢,她們又要抱怨你,真是難以對付。 不過,對孔子這句話的考證和理解有多種版本,但都沒有“定論”。比如一種觀點認為,“與”是“給與”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說:女子送給或嫁給小人是很難活得快樂的,一定會被虐待。體現(xiàn)了孔子對女子遇人不淑命運的同情,提醒女子以及女方家庭找男人要重德,而不是注重對方的物質(zhì)背景。我覺得這種觀點有故意美化孔子之嫌,認為圣眼無貴賤。問題是孔子活著之時,并不以圣人、完人自居,他是一個有缺點,有情緒,有個性的平常人,就會有平常人的偏見,或者只是把平常人的偏見表達出來罷了。 孔子對女人的偏見已成了歷史公案,如何“破案”?我們不防另辟蹊徑,從孔子的婚姻來看孔子對女人的偏見,這樣分析未必十分正確,卻可提供一種思考的角度。因為在婚姻之中,男人女人靈與肉的遭遇與交手,男人更能看透女人的本質(zhì),女人也更能看清男人的真面目,正所謂“不打不相識”。 此外,我最近看到一則報道,說武大教授陳文新在“武大天價國學班”上講課,對孔子為何發(fā)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的感嘆,推測出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孔子可能在談戀愛的過程中受過挫折;一種就是他婚后的家庭生活不太美滿。陳教授的后一種猜測與正我的猜測“不謀而合”,令我有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竊喜。 孔子談戀愛過程中是否受過挫折,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不知道是不是與孔子長得不帥,不遭女性喜歡有關(guān)。高安俠在《另眼看孔子》一文中提到,孔子是一個“白眼仁多,黑眼仁少。鼻孔外翻,牙齒縫大。腦袋的形狀也沒長好,四周高中間低,活像個倒扣的痰盂,而且個頭也不高”的人,并不像后世的“孔子標準像”那么儒雅。人長成這等形狀,家境又不好,要不是因為才高八斗,經(jīng)綸滿腹,找個媳婦還真會成問題,談戀愛時遭女性拒絕取笑,落下了心理陰影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這終究是猜測罷了,孔子的婚姻生活不太美滿卻是真真切切的——孔子是個離過婚的男人。孔子那個時代不叫離婚,叫“出妻”,也就是后來說的休妻。關(guān)于“出妻”,古代禮書中有“七出”的規(guī)定,即妻子在七個方面的任何一個方面“有問題”,丈夫都可據(jù)此宣告解除婚姻。“七出”的具體規(guī)定是:1、無子;2、淫佚;3、不事父母;4、多言;5、盜竊;6、妒嫉;7、惡疾。我們不知道孔子是拿哪一條理由將妻子休掉的,但孔子出妻卻是有據(jù)可考的。《禮記》記載:“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先君子喪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孫子,這里是門人問子思:“從前你的父親為被休出的母親穿孝服守喪禮嗎?”宋代大儒朱熹對此有注解:“伯魚之母出而死。”伯魚是孔子的兒子,這段史料證明孔子確實離過婚。 孔子為何出妻已無據(jù)可考,依我猜測,孔子是一個以事業(yè)為重的男人,為了推銷自己的學問,獲得君王的采用,長年周游列國,形如喪家之犬,哪里顧得上老婆孩子。做妻子的上要照顧老人,下要撫養(yǎng)孩子,還長年見不到丈夫,其心酸苦悶可想而知。無論多任勞任怨的妻子,也難免嘮叨,甚至生氣抱怨。每當此時,估計事業(yè)上并不順心,學成文武藝,并沒能貸與帝王家,只好教教學生混口飯吃的孔子,也會有一肚子的氣無處發(fā)泄,夫妻之間的矛盾在所難免。 時間長了,雖圣人如孔子也可能會厭煩起妻子和婚姻來,最后找了個理由將妻子掃地出門,某一天借酒澆愁時發(fā)了一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的感嘆。這情形就像時下一對夫妻吵架鬧翻,最后各奔東西,受了情感和婚姻傷害的男人就會說,“女人沒一個好貨色”,女人則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不同的是,孔子的感嘆被門人記錄下來,成了孔子歧視女人的口實。
關(guān)于孔子的野史
上一篇:古代后宮野史大揭秘
下一篇:關(guān)于康熙的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