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歷史常識>正史>

正史中的孫權

時間: 藍俊22 分享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qū))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正史中的孫權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孫權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孫權籍貫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于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出生。其父孫堅時任下邳縣丞,故傳其出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孫權為孫堅的第二子,[5] 據(jù)傳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

  中平元年(184年),時任佐軍司馬的孫堅隨朱儁征討黃巾軍。孫權與其母吳夫人等人都留居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城關鎮(zhèn))。

  中平六年(189年),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起兵響應討伐董卓的關東(函谷關以東)聯(lián)軍時,孫權跟隨長兄孫策遷居至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討伐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zhàn)死。喪事畢后全家遷往廣陵郡江都縣。孫權幼年喪父,受到吳夫人的教育。[6]

  興平元年(194年),孫策為袁術攻打廬江郡。揚州刺史劉繇深怕被吞并,欲對孫權等幼弟及吳夫人等不利,朱治便將他們接到住在曲阿的孫權舅舅吳景處。[7]

  十五而立

  興平二年(195年),孫權的長兄孫策起兵征戰(zhàn)江東,孫權跟隨于左右。

  孫權性格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又幽默詼諧、崇尚俠義,喜歡供養(yǎng)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參與孫策軍內(nèi)部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仡^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后都會是你的手下。”此時,孫權與胡綜、朱然等人在吳郡讀書。[8]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任命十五歲的孫權為陽羨(今江蘇宜興),[1] 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其為茂才。后又代理奉義校尉。[9]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勛。劉勛敗逃后,又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

  穩(wěn)固江東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不久去世。孫權被東漢朝廷冊拜為討虜,兼領會稽太守,駐守吳郡。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蕩不安,在張昭、周瑜、程普等人的輔佐下,地位逐漸穩(wěn)定。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10] 孫權又分派諸將平定安撫山越諸族,討伐叛亂不臣的李術、孫輔等。很快便穩(wěn)定了江南局勢。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伐江夏太守黃祖,并于其間收得大將甘寧。

  赤壁之戰(zhàn)

  參見:赤壁之戰(zhàn)

  建安十三年(208年),同年,東漢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宜城亭侯、左、豫州牧劉備。曹操占領江陵(南郡治所)后,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nèi)部分為主戰(zhàn)和主和兩派,主戰(zhàn)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zhàn)。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謀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lián)孫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zhàn)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劉備合兵,和曹操決戰(zhàn)。周瑜用黃蓋謀,以五萬人于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后,劉備、周瑜等又追擊至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樂進鎮(zhèn)守襄陽。[1]

  此時,甘寧在夷陵被曹仁包圍,孫權采納呂蒙的計策,留下凌統(tǒng)抵御曹仁,以一半兵力馳救甘寧,獲勝而返。同年,孫權親率大軍圍困合肥,派張昭攻打九江郡的當涂縣。張昭出兵不利,孫權攻合肥一個多月,亦未能破城,最后只得退兵。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與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曹仁部死傷眾多,最終棄城逃走,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同年,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車騎,兼任徐州牧。

  開拓領土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刺史,揮師南征。吳軍壓境,交州各郡守無不俯首,士燮率領眾兄弟奉承節(jié)度。唯有劉表所置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外附內(nèi)違”,最后被步騭所斬,孫權遂加士燮為左。

  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次年,修筑石頭城,改秣陵名為建業(yè)。同年,修筑濡須塢以防曹操南侵。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塢,孫權與之相持一個多月。其后,曹操率先撤退。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征討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遣諸葛瑾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于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然曹操于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把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予孫氏。與劉備議和后,孫權再次征討合肥,撤兵時指揮斷后,因為太過輕率最后在逍遙津以北被魏國大將張遼所襲擊。賴凌統(tǒng)等拼死保護,方得以離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進駐居巢,再攻濡須塢。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孫權命都尉徐詳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結為姻親。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荊州守將關羽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并以相當?shù)谋ψ约簶嫵赏{,旋即改變戰(zhàn)略,向曹操稱臣聯(lián)盟。孫權先命呂蒙襲取荊州,潘璋、朱然也將關羽擒殺。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假節(jié)兼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又將原先俘虜?shù)闹旃獾热怂蜌w北方等,作出示好舉動。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同年秋,曹丕將領梅敷派張儉請求孫權安撫接納,南陽郡中五縣的五千多戶百姓也前來歸附。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魏”,史稱曹魏。

  延康二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孫權自公安遷都鄂州,改鄂州為武昌,并隨即修筑武昌城。

  曹丕稱帝后,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并將降將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領荊州牧,節(jié)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同年,劉備興兵問罪,討伐孫權。孫權果斷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于次年的彝陵之戰(zhàn)中大破蜀軍。[1]

  受封吳王

  黃武元年(222年),曹丕發(fā)覺孫權并非真心歸附,便命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須塢,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率軍圍攻南郡,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占優(yōu),然因吳將朱桓重創(chuàng)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zhàn)局,魏軍戰(zhàn)果不如預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謁劉備,蜀、吳兩國重新通好。但孫權與曹丕之間仍有使節(jié)往來,至次年正式斷絕關系。

  黃武二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之前,戲口守將晉宗殺死王直,率部下投降曹魏,被任命為蘄春太守,屢次侵犯吳國邊境。六月,孫權命賀齊等襲取蘄春,活捉晉宗。同年十一月,蜀漢派中郎將鄧芝來訪。次年夏,孫權派輔義中郎將張溫訪問蜀漢。

  黃武四年(225年)冬十二月,鄱陽人彭綺率軍反叛,攻陷周圍數(shù)縣,擁眾數(shù)萬。同年,曹丕率軍至廣陵,孫權嚴設固守。此時大寒,河面結凍,曹丕撤歸。

  黃武五年(226年)七月,孫權聽聞曹丕病逝,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同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孫權分交州(治今越南北寧)置廣州,分交趾(今越南河內(nèi)東)、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麗)三郡為交州,以戴良為刺史;以蒼梧(今廣西梧州)、南海(今廣東廣州)、郁林(今廣西桂平西)、合浦(今廣西合浦東北)為廣州,任命原交州刺史呂岱為刺史,士燮之子士徽起兵,自稱交趾太守。但不久后即被呂岱誘斬。其后,孫權又將交州、廣州合為交州。

  黃武六年(227年)正月,吳國諸將平定彭綺叛亂。

  黃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戰(zhàn)”爆發(fā),孫權命大都督陸遜督率諸將大敗曹休。

  登基為帝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割據(jù)遼東的公孫淵自從黃武七年(228年)后,便多次與孫權來往使者。五月,孫權派使者出使遼東。六月,與前來祝賀孫權登基的蜀使陳震商議平分曹魏九州,并制定盟書。九月,孫權下詔遷都建業(yè)(今南京市),并命上大陸遜輔佐太子孫登董督軍國事務,駐守武昌。

  黃龍三年(231年)、孫權派太常潘濬率軍五萬,討伐叛亂的五溪蠻夷。

  嘉禾元年(232年),孫權派遣周賀等航海到遼東。

  割據(jù)遼東的公孫淵自從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廢叔繼位后,便多次與孫權來往使者。嘉禾二年(233年),公孫淵遣使向孫吳稱臣,企圖以孫吳為外應以叛魏。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遭到顧雍、張昭等群臣反對,但孫權仍然派張彌、許晏等人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但認為孫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孫吳送來的珍寶,于是誘斬吳使,并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曹叡。孫權忿恨公孫淵巧詐反復,打算親自率軍前往征討,后聽從朝臣勸諫,才未出征。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親征合肥新城。

  赤烏三年(241年),孫權派衛(wèi)全琮攻淮南、威北諸葛恪攻六安。全琮與魏將王凌在芍陂交戰(zhàn),不利而還。同時,車騎朱然圍攻樊城。同年五月,太子孫登去世。

  兩宮之爭

  參見:二宮之爭

  在長子孫登逝世后,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自赤烏五年(242年)起,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產(chǎn)生了極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其中,陸遜、顧譚、吾粲、朱據(jù)、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jù)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

  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孫亮為太子。十二月,孫權派戴烈、陸凱率軍前往南郡抵抗王昶。

  去世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風疾,當年十二月,孫權急召大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

  神鳳元年(252年)夏四月,孫權病逝,終年71歲,在位24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于蔣陵。[1]

  在位年號:黃武(222年—229年)、黃龍(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烏(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鳳(252年)[15]

  孫權為政舉措

  政治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fā)展生產(chǎn)、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nóng)校尉、典農(nóng)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zhàn),屯田戶只須種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區(qū)分布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shù)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shù)萬口。東吳屯田的規(guī)??捎^,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 較先進。

  海昌縣(今浙江海寧)是孫吳早期唯一的屯田縣,由陸遜為屯田都尉。

  黃武五年(226年),陸遜以所在少谷為由,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nóng)田、拓開屯田,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面積,并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

  孫權也注意興修水利,他于黃龍二年(230年)筑東興堤,以遏巢湖水。赤烏八年(245年)八月,孫權派校尉陳勛開鑿句容城中路運河,建造糧倉。又于赤烏十三年(250年)作堂邑涂塘(即今江蘇六合縣互梁堰),此外,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nèi)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為了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后,免除了荊州農(nóng)民的租稅,并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jié)儉,要求放寬催收農(nóng)夫所欠租稅。[17]

  首都建業(yè)原名秣陵,最初是一小縣,因孫權定都建業(yè)并開鑿運河而成為一流都市,后成為六朝的文化中心,現(xiàn)名南京。

  外交

  孫權登基后,吳、蜀兩國有使臣互往,并且各自承認對方的身份。孫權與蜀漢使臣費祎、宗預也構建了良好關系。黃龍二年(230年),孫權遣衛(wèi)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吳軍勢力達到了夷州(即臺灣島),赤烏五年(242年),又派遣聶友、校尉陸凱航行珠崖、儋耳(指現(xiàn)今的海南島)。揭開了大陸與臺灣交往的歷史序幕,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tǒng)治,積極派人與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系,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外交關系。[1]

  赤烏六年(243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1] 。范旃大將范尋為扶南王時,孫權派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和南海諸國。兩人歸國后,朱應撰《扶南異物志》[18] ,康泰撰《吳時外國傳》[19] ,這是研究東吳與外國交往的重要資料,可惜二書均已失傳,僅在《水經(jīng)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文選注》等書中殘存一些片斷引文。[20]

  軍事

  參見:合肥之戰(zhàn)

  孫權在位時期,曾多次出兵北伐,發(fā)動兩次合肥之戰(zhàn),意圖由此進攻曹魏,雖各有勝負,最終還是失敗。

  嘉禾六年(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曹魏,自立為燕王。赤烏二年(239年),孫權派羊衜等遠征遼東,但公孫淵已于此前為司馬懿攻滅,吳軍便攻打旅順口的魏軍海防城堡牧羊城,擊敗魏將張持、高慮,俘獲大批人口。[21]

  孫權稱帝后在山越地區(qū)設立郡縣,擴充領地。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后代,為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稅,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權政權交納租稅。開始,孫權派兵鎮(zhèn)壓,但收效不大。為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后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大將呂范、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山越人的領袖被逐個抓獲,其他山越人區(qū)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tǒng)一管理,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孫權集中兵力終于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后方得以徹底穩(wěn)固,這為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1]

  經(jīng)濟

  孫權對遼東的經(jīng)略,使當時東吳政權蒙受到一些損失,付出了代價,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時也曾蒙受損失一樣,但是,它對于歷史的發(fā)展,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首先,是開辟了江左直通東北地區(qū)的海上交通。在孫吳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線已經(jīng)分段開通,先秦秦漢時期已先后開通了由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的航道,由江浙沿海至山東半島的航道。但是,由于東漢時期江左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還比較落后,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會,因此這條航道的來往并不頻繁,而且還沒有開通從江左直達遼東半島的航路。孫吳立國江左后,這里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經(jīng)濟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形成了以建業(yè)為代表的大都會,因此有了進一步開通北部航海運輸?shù)男枨?。孫權頻繁通使遼東,使江左與遼東地區(qū)的直通航線得以開通。這條航道,如胡三省所說:從建康(今南京)沿長江東下,在長江口北端海門附近之料角轉向北行駛,傍黃海海岸北行,繞過山東半島東端的成山角,再進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煙臺北部海域,再沿廟島列島北上,經(jīng)大謝島(即長島)、烏湖島(即北城隍島)等,渡渤海海峽到達遼東半島南端的都里鎮(zhèn)。都里鎮(zhèn)即馬石津,亦即三國時期的沓津(或稱沓、沓渚),即今遼寧旅順附近。沓津在三國時期已發(fā)展為孫吳與遼東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孫吳出使遼東的船隊即停泊于此,在這里進行互市。再由此處上岸由陸路至公孫淵首府襄平(今遼寧朝陽)。[24]

  這條海道的開通,便利了江左地區(qū)與東北地區(qū)的交通。[25] 此后,歷東晉南朝,這條航道便日益繁忙起來,成為六朝時期江左地區(qū)與東北地區(qū)交通的重要線路。有了這條海道,東晉南朝時期,得以越過北方的胡族政權,與東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和朝鮮半島諸國建立了交往,發(fā)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26]

  第二,孫權對遼東的經(jīng)略,加速了江左與東北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通過這種交往,孫權除了從東北地區(qū)得到馬匹以外,雙方還互贈特產(chǎn)[27] 。這種交往,對于兩地的物產(chǎn)文化交流產(chǎn)生了積極的意義,晉人孫楚在遺孫皓書中說江左以紡織品為代表的物產(chǎn)文化傳到了東北,東北以貂馬為代表的物產(chǎn)文化傳到了江南。這對于加快兩地人民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28] 。后來,江左的蠶桑也是通過這條海道傳至遼東地區(qū)的。[29]

  由于孫權大力開拓海上事業(yè)并且開拓江南,因此在中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他死后的待遇與他的功績完全不成正比,曾極在其作品《吳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壞陵無主使人愁”,[30] 劉克莊也在《吳大帝廟》中嘆息“今人渾忘卻,江左是誰開”。

正史中的孫權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qū))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正史中的孫權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孫權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孫權籍貫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于東漢光和五年(182年)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正史中的龐統(tǒng)
    正史中的龐統(tǒng)

    龐統(tǒng)(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

  • 正史中的馬謖
    正史中的馬謖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1]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

  • 正史中的姜維
    正史中的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zhàn)

  • 正史中的紀靈
    正史中的紀靈

    紀靈,字伏義,是東漢末年袁術帳下將領,勇猛非常,曾奉命率軍攻打小沛的劉備,在呂布轅門射戟的調停下撤兵。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正史中

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