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歷史百科知識>

唐朝名將劉仁軌生平簡介

時間: 衛(wèi)文34 分享

  劉仁軌,字正則,漢族,唐朝名將。劉仁軌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雖生在動蕩年代,仍“恭謹好學”,“每行坐所在,輒書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因救援新羅,在白江口之戰(zhàn)大敗日本、百濟聯(lián)軍而名震天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朝名將劉仁軌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劉仁軌簡介

  劉仁軌出生在隋末汴州尉氏的一個貧窮家庭,幼年生活十分疾苦。也正是因為劉仁軌自幼經(jīng)歷痛苦,使得他從小就懂得讀書的重要性,懂得只有讀書才能夠擺脫貧困,出人頭地。經(jīng)過常年廢寢忘食的學習,劉仁軌終究成為大才,以學識淵博而聞名,這為他以后的仕途奠定了文化基礎(chǔ)。

  劉仁軌曾擔任過將領(lǐng)、宰相等官職。他為官清廉剛正、從不貪污受賄,體恤百姓,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不向權(quán)貴低頭,所以劉仁軌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特別高,但是劉仁軌的剛直不阿,讓他得罪了許多人,其中有一些奸詐小人。在顯慶元年,劉仁軌因處理大理寺丞事件而得罪了李義府,被貶到青州刺史。但他的威望讓他不久重返仕途,劉仁軌最終成為宰相,他從不因升官而驕傲自大,也沒有覺得高人一等,一直在盡職盡責的做事。

  劉仁軌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曾命他為尚書左仆射,后來因皇太子被廢除劉仁軌獨自主持長安留守事務(wù)。后來因身體年邁不適,所以向朝廷請求告老還鄉(xiāng)。但武則天不舍,希望他能夠繼續(xù)以匡正國事為懷,不久之后劉仁軌又被晉封郡公。685年劉仁軌與世長辭,結(jié)束了他傳奇的一生。他死后民間百姓無不惋惜,人們?yōu)樗藿肆昴?,以便后人吊唁他。他也因此以清官的身份流芳千古,受到歷代人們得尊敬。

  劉仁軌評價

  劉仁軌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那人們對劉仁軌評價如何呢?

  劉仁軌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因抗倭有功而聲名顯赫,并且他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當時的人們談起劉仁軌時都對他贊不絕口。劉仁軌雖然是文官,但是他主要的成就卻表現(xiàn)在軍事方面。龍朔三年,日本毛野稚子等人率兵攻入中國,劉仁軌率領(lǐng)水軍行至百江口作戰(zhàn),上元二年二月取得勝利,日本退出朝鮮半島,史稱百江口之戰(zhàn)。

  但是人們對劉仁軌評價中還提到劉仁軌為了自己的個人恩怨,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公報私仇、假公濟私。在劉仁軌擔任座仆射時與中書李敬玄有矛盾,所以懷恨在心。儀鳳三年五月,吐蕃大舉入侵,劉仁軌向唐高宗舉薦李敬玄代替自己,李敬玄并不懂軍事只能硬著頭皮出征,所以在青海大敗,導致吐蕃從此更加繁榮,而大唐的百姓受到巨大的災難。李世民在對劉仁軌評價中提到:卿職任雖卑,竭誠奉國所陳之事,朕甚嘉之。武則天則評價劉仁軌為“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劉仁愿評價劉仁軌為“劉仁軌之詞,非臣所及也。”劉仁軌不但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績卓著,維護了國家的主權(quán)。而且在官場上他也善于自我保護,即便被朝廷貶謫,還能夠東山再起。他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值得后人學習。但是對于他性格中的缺陷,人們應該客觀地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真正的做好自己。

  劉仁軌生平

  唐高祖時期

  劉仁軌出身于隋末的平民之家,由于隋煬帝楊廣統(tǒng)治殘暴,驕奢荒淫,連年大興土木,并且不斷對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在這種環(huán)境里,劉仁軌自幼便過著清貧的生活。雖然生活條件很艱苦,但劉仁軌卻能夠“恭謹好學”(《舊唐書·劉仁軌列傳》)。從隋大業(yè)七年(611年)起,各地相繼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參見隋末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亂使劉仁軌無法正常謀生,很多時候都是清閑在家中。但劉并沒有將這些寶貴的時間浪費,而是依舊專心學習,“每行坐所在,輒書空地,由是博涉文史。”(《舊唐書·劉仁軌列傳》)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國公任瑰將曾上表論事,劉仁軌見到草稿后,便提筆改了幾個字,使所奏表章煥然一新。任瑰見到表章后,驚異不已,立即將劉仁軌補息州(今河南息縣)參軍。不久,又轉(zhuǎn)任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尉。

  唐太宗時期

  劉仁軌到任后,很長時間都默默無聞,直到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十月,才因為一件事情為人所知。當時陳倉折沖都尉魯寧自恃品秩高,豪縱無禮,無人能止。劉仁軌對其好言相勸,令其不可再犯??婶攲幉坏皇諗?,反而變本加厲,劉仁軌遂將其投入獄中。魯寧在獄中不期悔改,對劉仁軌橫加謾罵。劉仁軌一怒之下將魯寧亂杖打死。岐州(治雍縣,今陜西鳳翔)官員見狀,急忙上報朝廷。唐太宗李世民聞知此事,大怒不已,但還是有點不明白:“是何縣尉,輒殺吾折沖!”(《舊唐書·劉仁軌列傳》)于是將劉仁軌押至長安,當面質(zhì)問。面對唐太宗劉仁軌毫無畏懼,神色自若地說:“魯寧對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實忿而殺之。”時魏徵在唐太宗身旁,見劉仁軌處事剛正,便對唐太宗說:“陛下知隋之所以亡乎?”“隋末,百姓強而陵官吏,如魯寧之比是也。”(《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五》)唐太宗聞后,轉(zhuǎn)怒為喜,遂提升劉仁軌為櫟陽(今陜西臨潼北)縣丞。

  隨后,唐太宗要去同州(治今陜西大荔)狩獵,劉仁軌上書進言道:“臣聞屋漏在上,知之者在下;愚夫之計,擇之者圣人。是以周王詢于芻蕘,殷后謀于板筑,故得享國彌久,傳祚無疆,功宣清廟,慶流后葉。伏惟陛下天性仁愛,躬親節(jié)儉,朝夕克念,百姓為心,一物失所,納隍軫慮。臣伏聞大駕欲幸同州教習,臣伏知四時搜狩,前王恒典,事有沿革,未必因循。今年甘雨應時,秋稼極盛,玄黃亙野,十分才收一二;盡力刈獲,月半猶未訖功;貧家無力,禾下始擬種麥。直據(jù)尋??茊?,田家已有所妨。今既供承獵事,兼之修理橋道,縱大簡略,動費一二萬工,百姓收斂,實為狼狽。臣愿陛下少留萬乘之恩,垂聽一介之言,退近旬日,收刈總了,則人盡暇豫,家得康寧。輿輪徐動,公私交泰。”唐太宗被劉仁軌的奏書所感動,并降璽書表彰了劉仁軌,書中說:“卿職任雖卑,竭誠奉國,所陳之事,朕甚嘉之。”(《舊唐書·劉仁軌列傳》) 不久,劉仁軌任新安(治新安,今屬河南)令,后累遷給事中。

  唐高宗時期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八月,李義府恃寵用事,慫恿屬下大理寺丞畢正義將罪婦淳于釋放,欲納為妾。大理卿段寶玄發(fā)覺后,上告朝廷,唐高宗遂派劉仁軌前去查辦此事。李義府知劉仁軌風直不阿,為保全自己,將畢正義逼死。劉仁軌到后,秉公辦案,因此得罪了李義府,可惜沒有人證,最后沒有將李義府定罪。但李義府卻懷恨在心,顯慶四年(659年),李義府找機會將劉仁軌調(diào)出京城,任青州(治益都,今屬山東)刺史。

  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為滅高句麗,決定先攻下百濟(位朝鮮半島西南部),去其外援,然后再攻滅高麗。三月,唐高宗命左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10萬出兵百濟(參見唐滅百濟之戰(zhàn))。八月,唐軍平定百濟,俘其國王及太子,在其地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并留郎將劉仁愿鎮(zhèn)守百濟府城。十二月,唐高宗命李績?yōu)檫|東道行軍大總管,發(fā)兵高麗。劉仁軌則統(tǒng)領(lǐng)水軍,監(jiān)督海運,負責后勤保障。當時的氣候不適宜出海,但在李義府的一再催促下,只得出海,結(jié)果遇遇大風,覆船,所部死傷嚴重。朝廷派監(jiān)察御史袁異式審訊劉仁軌。這時,李義府暗示袁異式:“君能辦事,不憂無官。”所以袁異式在審問劉仁軌時便說:“君與朝廷何人為仇,宜早自為計。”而劉仁軌卻毫不屈服地說:“仁軌當官不職,國有常刑,公以法斃之,無所逃命。若使遽自引決以快仇人,竊所未甘!”(《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袁異式于是結(jié)案上報朝廷,臨走時還親自上鎖,以防劉仁軌逃脫。案情上報后,李義府趁機落井下石,對唐高宗說:“不斬仁軌,無以謝百姓。”此時舍人源直心出面為劉仁軌說情,并說:“海風暴起,非人力所及。”(《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唐高宗認為源直心言之有理,將劉仁軌免職,以白衣隨軍自效。

  龍朔元年(661年)三月,唐命左衛(wèi)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今韓國公州)都督,安撫百濟余眾,不巧王文度于渡海時死去。百濟僧人道琛及故將扶余福信擁眾據(jù)周留城(今韓國扶安)抗唐,又派人前往倭國(今日本)迎回故王子扶余豐,立其為國王。這時,倭國亦欲乘朝鮮半島三國內(nèi)亂之時,保住在高麗半島上的勢力,緩和國內(nèi)的政治危機,遂派阿曇比羅夫率日軍護送扶余豐回到百濟。蘇定方歸國以后,道琛與扶余福信引眾圍攻百濟府城,劉仁愿遣使告急。唐高宗詔令劉仁軌為檢校帶方州刺史,領(lǐng)王文度部眾,從近道征發(fā)新羅(位朝鮮半島東南部)兵以救援劉仁愿。劉仁軌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并說:“天將富貴此翁耳!”(《舊唐書·劉仁軌列傳》)于是選吉日而行。臨行前,劉仁軌發(fā)誓:“擬削平遼海,頒示國家正朔,使夷俗遵奉焉。”(《舊唐書·劉仁軌列傳》)

  此次,是剛滿六十歲的劉仁軌第一次帶兵出征,鑒于沒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所以劉仁軌治軍非常嚴明。劉仁軌率唐軍轉(zhuǎn)戰(zhàn)而前,所向無敵。道琛率百濟軍在熊津江(即今韓國錦江)口立兩道柵欄,抗拒唐軍。劉仁軌率部與新羅兵四面夾擊,大敗百濟軍,士卒爭入柵內(nèi),由于便橋狹窄,落水及被唐軍所殲達萬余人。道琛連失兩柵,遂解除對劉仁愿的包圍,退守任存城(在百濟西部任存山)。道琛自稱領(lǐng)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兵買馬,其勢愈壯,對唐軍構(gòu)成威脅。劉仁軌見所率唐軍兵少,便與劉仁愿合兵一處,養(yǎng)兵蓄銳。

  這時,高宗又詔新羅出兵,援助劉仁軌。新羅王遂遣將軍金欽率兵向百濟府進發(fā)。行經(jīng)古泗(今韓國泗川),遭受福信部阻擊,金欽只得由葛嶺道(今韓國泗川縣與晉州縣之間)退回,由此不敢復出。不久,福信殺死道琛,兼并其眾,專制政柄,扶余豐“但主祭而已”(《舊唐書·百濟傳》)。

  龍朔二年(662年)二月,唐平壤道行軍總管蘇定方久攻平壤不克,又值大雪,遂解圍歸國。唐高宗也認為不宜再戰(zhàn),便下詔書指示劉仁軌:“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鎮(zhèn),宜且停彼;若其不須,即宜泛海還也。”(《舊唐書·劉仁軌列傳》)唐軍將士也皆欲西歸。劉仁軌客觀、細致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決定堅守百濟,伺機出擊。他說:“《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國家、專之可也。況在滄海之外,密邇豺狼者哉!且人臣進思盡忠,有死無貳,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主上欲吞滅高麗,先誅百濟,留兵鎮(zhèn)守,制其心腹。雖妖孽充斥,而備預甚嚴,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戰(zhàn)而有勝,士卒自安。然后分兵據(jù)險,開張形勢,飛表聞上,更請兵船。朝廷知其有成,必當出師命將,聲援才接,兇逆自殲。非直不棄成功,實亦永清海外。今平壤之軍既回,熊津又拔,則百濟余燼,不日更興,高麗逋藪,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賊中心,如其失腳,即為亡虜。拔入新羅,又是坐客,脫不如意,悔不可追。況福信兇暴,殘虐過甚,余豐猜惑,外合內(nèi)離,鴟張共處,勢必相害。唯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舊唐書·劉仁軌列傳》)眾將覺得劉仁軌說得有理,皆相從。

  時扶余豐與福信等也認為唐軍孤城無援,即將撤退,還遣使探問:“大使等何時西還,當遣相送。”(《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從此未加防備。劉仁軌、劉仁愿知百濟防衛(wèi)松弛,遂七月趁其松懈,率部突襲,相繼攻克支羅城(今韓國懷德)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殲敵及俘獲甚眾,分兵守之。福信等退守真峴城(今韓國鎮(zhèn)岑縣),憑借該城臨江高險,又當沖要,嚴兵守衛(wèi)。隨后不久,劉仁軌伺其稍懈,率新羅兵夜至城下,驅(qū)眾從四面攀草登城,天亮時占據(jù)真硯城,終于打通了從新羅運糧的道路。劉仁愿遣使歸國報捷,同時請求派兵增援。此時,唐高宗已得知倭國出兵增援百濟,遂命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wèi)將軍孫仁師發(fā)淄(州治今山東淄博西南)、青、萊(治益都,今屬山東)、海(治朐縣,今江蘇連云港市西南)四州兵7000人開赴熊津。

  福信等丟失真峴城后,處境日窘,又與扶余豐之間的猜忌與日俱增。福信遂裝病不出,企圖趁扶余豐前來問疾之時,伏兵殺之。不料此謀泄露,扶余奉便帥親信襲殺福信,遣使分赴高麗、倭國,乞師援助

  龍朔三年(663年),倭國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濟為名,令倭將毛野稚子等傾舉國精銳27000余人向新羅發(fā)起進攻,奪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的聯(lián)系。八月,唐高宗以連年用兵海東,百姓困于征調(diào),士卒死者甚眾,詔罷36州制造船艦,并遣司元太常伯(即戶部尚書)竇德玄等分赴10道,詢問疾苦,黜陟官吏。九月,孫仁師率部抵達熊津,與劉仁軌、劉仁愿會師,唐軍兵勢大振。

  唐軍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討下一步的作戰(zhàn)計劃。會上有人認為“加林城水陸之沖,請先擊之。”但劉仁軌覺得此舉不妥,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說:“加林險固,急攻則傷損戰(zhàn)士,固守則用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賊之巢穴,群兇所聚,除惡務(wù)本,須拔其源。若克周留,則諸城自下。”(《舊唐書·劉仁軌列傳》)此舉得到唐軍諸將的一至認可,于是于是唐軍分為二路:劉仁愿、孫仁師和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前進;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水軍與糧船從熊津江入白江而下,和陸軍會合,同趨周留城(在今韓國扶安,建在白江河口上游不遠處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

  初八,孫仁師等在白江打敗百濟殘余部隊及倭兵,攻克周留城。由于周留告急,倭將廬原君臣率水軍萬余渡海而來,準備自白江口登陸。劉仁軌率水軍率先到達白江口。二十七日,倭國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江口,兩軍遭遇。當時唐朝水軍為7000余人,戰(zhàn)船170艘;倭國水軍萬余,戰(zhàn)船1000多艘。倭軍雖在數(shù)量在多于唐軍,但唐朝因國力強盛,經(jīng)濟發(fā)達,所造海船以形體高大、性能良好著稱于世。例如,意大利人菲勒斯著的《中世紀的中國與非洲》上記載:“中國大約從公元600年開始,就建造具有五層甲板大噸位的帆船。中國帆船的體積很大,抗風浪的能力很強。”唐代海船之大,可見一斑。此外唐朝水軍戰(zhàn)船的種類也很多,據(jù)李靖《衛(wèi)公兵法輯本·攻守戰(zhàn)具》和李筌《太白陰經(jīng)·水戰(zhàn)具篇》記載,唐朝水軍戰(zhàn)船共有樓船、蒙沖、斗艦、走軻、游艇、海鶻6種。所以唐朝水軍的戰(zhàn)船在數(shù)量上雖處于劣勢,但在質(zhì)量上卻遠勝倭國戰(zhàn)船。

  并于這次海戰(zhàn),中國史書記載非常簡略,而日本史書則記載較為詳細。由于唐朝水軍先到達白江口,加上戰(zhàn)船精良,劉仁軌遂采取疲敵之策,先搶占有利位置,列戰(zhàn)船于白江嚴陣以待。倭軍到后,率先發(fā)起進攻,結(jié)果不利而退。而唐軍仍堅陣而守。二十八日,日本諸將與百濟王在首戰(zhàn)敗于唐水軍后,仍盲目地高估自己的實力,錯誤地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于是未加整頓部署,不觀天氣變化,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劉仁軌見倭軍來攻,充分利用唐軍戰(zhàn)船的優(yōu)勢,指揮水軍將倭軍的船只左右夾住,使其不得回旋,隨后再施以火攻,一時“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舊唐書·劉仁軌列傳》)經(jīng)過激戰(zhàn),唐軍四戰(zhàn)四捷,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焚毀倭軍戰(zhàn)船400多艘;擊斃倭將樸市田來津;扶余豐趁亂逃奔高麗,其所佩寶劍被唐軍繳獲;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和倭軍殘部投降;百濟諸城全部歸順,百濟再次得以平定,只有遲受信據(jù)守任存城不降。

  白江口海戰(zhàn)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一次大規(guī)模的海戰(zhàn),因中國史書記載有限,所以鮮為人知。作戰(zhàn)中,劉仁軌指揮有方,在兵力不如對方的情況下,先采取守勢,而后因勢利導,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并輻以并火,最后取得了中日戰(zhàn)爭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作戰(zhàn)的勝利。陸上倭軍聞此訊,大驚不已,“相謂之曰:‘州柔(即周留)降矣,事無奈何。百濟之名絕于今日,丘墓之所,豈可復往?’”(《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白江口海戰(zhàn)的勝利,使唐軍很快占領(lǐng)了百濟全境,形成對高麗的夾擊態(tài)勢。同時也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nèi)耗費巨資,修筑了4道防線,以備唐軍。

  此前,百濟首領(lǐng)沙吒相如、黑齒常之平壤道行軍總管蘇定方回軍后,招集亡散,各據(jù)險響應福信,白江口海戰(zhàn)后,各率所部歸降。劉仁軌好言安慰他們,然后讓其各自率軍攻打任存城,并準備派唐軍相助。孫仁師認為:“相如等獸心難信,若授以甲仗,是資寇兵也。”劉仁軌卻不以為然,說:“吾觀相如、常之皆忠勇有謀,感恩之士,從我則成,背我必滅,因機立效,在于茲日,不須疑也。”(《舊唐書·劉仁軌列傳》)于是發(fā)給黑齒常之等糧食和武器,分兵相隨,遂克任存城,遲受信拋棄家屬,投奔高麗。至此,百濟皆平。

  此時,唐高宗召劉仁愿、孫仁師回朝,令劉仁軌領(lǐng)兵鎮(zhèn)守百濟。百濟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亂,“合境凋殘,僵尸相屬”(《舊唐書·劉仁軌列傳》)。為此,劉仁軌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安定民心,恢復社會秩序:掩埋骸骨;登記戶口,任命官長,治理村落;修路架橋,修補堤堰,恢復陂塘,督促百姓種田養(yǎng)蠶;賑濟百姓,贍養(yǎng)孤老。很快便醫(yī)治了戰(zhàn)爭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使百姓安居樂業(yè)起來。然后劉仁軌又屯田積糧,訓練士卒,做好攻打高麗的準備。

  劉仁愿回到京城后,唐高宗問道:“卿在海東,前后奏請,皆合事宜,而雅有文理。卿本武將,何得然也?”劉仁愿據(jù)實回答說:“劉仁軌之詞,非臣所及也。”(《舊唐書·劉仁軌列傳》)唐高宗聞后非常高興,給劉仁軌晉升六級官階,正式任命為帶方州刺史,并為他在長安建第,厚賞家屬。上官儀也不盡感慨道:“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仁愿秉節(jié)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

  此時,劉仁軌發(fā)現(xiàn)唐軍存在許多問題,如將士思歸、士氣低落、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后勤保障也非常差。經(jīng)過一段時間細致的調(diào)查,劉仁軌找到了原因,然后于麟德元年(664年)十月初六上書唐高宗:

  “臣蒙陛下曲垂天獎,棄瑕錄用,授之刺舉,又加連率。材輕職重,憂責更深,常思報效,冀酬萬一,智力淺短,淹滯無成。久在海外,每從征役,軍旅之事,實有所聞。具狀封奏,伏愿詳察。臣看見在兵募,手腳沉重者多,勇健奮發(fā)者少,兼有老弱,衣服單寒,唯望西歸,無心展效。臣問:‘往在海西,見百姓人人投募,爭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請自辦衣糧,投名義征。何因今日募兵,如此佇弱?’皆報臣云:‘今日官府,與往日不同,人心又別。貞觀、永徽年中,東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吊祭,追贈官職,亦有回亡者官爵與其子弟。從顯慶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問。往前渡遼海者,即得一轉(zhuǎn)勛官;從顯慶五年以后,頻經(jīng)渡海,不被記錄。州縣發(fā)遣兵募,人身少壯、家有錢財、參逐官府者,東西藏避,并即得脫;無錢參逐者,雖是老弱,推背即來。顯慶五年,破百濟勛,及向平壤苦戰(zhàn)勛,當時軍將號令,并言與高官重賞,百方購募,無種不道。洎到西岸,唯聞枷鎖推禁,奪賜破勛,州縣追呼,求住不得,公私困弊,不可言盡。發(fā)海西之日,已有自害逃走,非獨海外始逃。又為征役,蒙授勛級,將為榮寵,頻年征役,唯取勛官,牽挽辛苦,與白丁無別。百姓不愿征行,特由于此。‘陛下再興兵馬,平定百濟,留兵鎮(zhèn)守,經(jīng)略高麗。百姓有如此議論,若為成就功業(yè)?臣聞琴瑟不調(diào),改而更張,布政施化,隨時取適。自非重賞明罰,何以成功?臣又問:‘見在兵募,舊留鎮(zhèn)五年,尚得支濟;爾等始經(jīng)一年,何因如此單露?’并報臣道:‘發(fā)家來日,唯遣作一年裝束,自從離家,已經(jīng)二年。在朝陽甕津,又遣來去運糧,涉海遭風,多有漂失。’臣勘責見在兵募,衣裳單露,不堪度冬者,給大軍還日所留衣裳,且得一冬充事。來年秋后,更無準擬。陛下若欲殄滅高麗,不可棄百濟土地。余豐在北,余勇在南,百濟、高麗,舊相黨援,倭人雖遠,亦相影響,若無兵馬,還成一國。既須鎮(zhèn)壓,又置屯田,事藉兵士,同心同德。兵士既有此議,不可膠柱因循,須還其渡海官勛及平百濟向平壤功效。除此之外,更相褒賞,明敕慰勞,以起兵募之心。若依今日以前布置,臣恐師老且疲,無所成就。臣又見晉代平吳,史籍具載。內(nèi)有武帝、張華,外有羊祜、杜預,籌謀策畫,經(jīng)緯諮詢。王浚之徒,折沖萬里,樓船戰(zhàn)艦,已到石頭。賈充、王渾之輩,猶欲斬張華以謝天下。武帝報云:‘平吳之計,出自朕意,張華同朕見耳,非其本心。’是非不同,乖亂如此。平吳之后,猶欲苦繩王浚,賴武帝擁護,始得保全。不逢武帝圣明,王浚不存首領(lǐng)。臣每讀其書,未嘗不撫心長嘆。伏惟陛下既得百濟,欲取高麗,須外內(nèi)同心,上下齊奮,舉無遺策,始可成功。百姓既有此議,更宜改調(diào)。臣恐是逆耳之事,無人為陛下盡言。自顧老病日侵,殘生詎幾?奄忽長逝,銜恨九泉,所以披露肝膽,昧死聞奏。”(《舊唐書·劉仁軌列傳》)

  劉仁軌在文中陳述了唐軍現(xiàn)在招募兵役中存在的問題,并詳細分析了其中的利弊。認為府兵制和臨時募兵制都不能適應國家的軍事需要,如果突然發(fā)生戰(zhàn)爭,唐朝將是沒有兵備的國家,一蹴而倒的危險是存在的。唐高宗見到奏章后,非常重視,立即派劉仁愿率兵渡海,接替劉仁軌及所部回國。但劉仁軌卻不同意立即回國,并說明了自己的理由,他說:“國家懸軍海外,欲以經(jīng)略高麗,其事非易。今收獲未畢,而軍吏與士卒一時代去,軍將又歸。夷人新服,眾心未安,必將生變。不如且留舊兵,漸令收獲,辦具資糧,節(jié)級遣還;軍將且留鎮(zhèn)撫,未可還也。”但劉仁愿卻說:“吾前還海西,大遭讒謗,云吾多留兵眾,謀據(jù)海東,幾不免禍。今日唯知準敕,豈敢擅有所為!”劉仁軌氣憤地說:“人臣茍利于國,知無不為,豈恤其私!”(《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

  隨后,劉仁軌再次上表陳述自己的理由,肯請留下繼續(xù)鎮(zhèn)守百濟,并請求任命扶余隆為熊津都督,招撫其眾。這些都得到了唐高宗的認可。劉仁愿此次出行前,李義府找到他,示意他找機會將劉仁軌殺死,但劉仁愿以國家為重,沒忍心下手。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要在泰山舉行祭祀活動。此時,百濟也已穩(wěn)定下來,劉仁軌遂于八月三十日率新羅、百濟、耽羅、倭國四國使者歸國,實現(xiàn)了當年出征時發(fā)過的誓言。唐高宗見劉仁軌率四國使者而歸,非常高興,升劉仁軌為大司憲,后又兼檢校太子左中護。劉仁軌升任大司憲后,當初陷害他的袁異式非常害怕。為此,劉仁軌宴請袁異式。席間,劉仁軌將酒杯里的酒倒光,然后對袁異式說:“仁軌若念疇昔之事,有如此觴!”(《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袁異式這才放心。

  乾封元年(666年)七月,劉仁軌又出任右相,又封樂城縣男。劉仁軌主持政事后,不久即將袁異式升為詹事丞。當時人們議論紛紛,劉仁軌聽到后,又立即推薦他擔任司元大夫。監(jiān)察御史杜易簡知道此事后,對人說:“斯所謂矯枉過正矣!”(《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

  同年,高麗內(nèi)部發(fā)生動亂,唐抓住機會,以李績?yōu)檫|東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帥諸軍,分道合擊高麗(參見唐滅高麗之戰(zhàn))??傉略?668年)正月二十七日,劉仁軌出任遼東道副大總管,統(tǒng)軍出征高麗。后又改任熊津道安撫大使,兼浿江(今朝鮮大同江)道總管。九月,唐軍攻占平壤,俘泉男建,至此,高麗全部平定,朝鮮半島均為大唐所有。劉仁軌與薛仁貴奉命留守平壤。

  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三,劉仁軌請求回家養(yǎng)老,獲得批準。八月,唐軍因在大非川慘敗于吐蕃(參見大非川之戰(zhàn)),唐高宗為保邊境安全,請劉仁軌復出,出任隴州(治汧源,今陜西隴縣)刺史,以備吐蕃。

  咸亨三年(672年),劉仁軌出任太子左庶子,十二月,又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咸亨四年(673年)三月初十,劉仁軌奉命改修國史。

  此時,朝鮮半島再次出現(xiàn)危機。新羅王金法敏繼位后,唐以其地為雞林道大都督府,金法敏為都督,雙方關(guān)系一直很好。但咸亨年間(670—674年),唐攻高麗鉗牟岑之戰(zhàn)時,金法敏收納其反唐余部,又占百濟故地,派兵防守,阻遏唐軍。為此,唐高宗于咸亨五年(674年)正月下詔削其官爵,加封其弟右驍衛(wèi)員外大將軍金仁問為新羅王,令其自京師歸國。并任命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以衛(wèi)尉卿李弼、右領(lǐng)軍大將軍李謹行為副大總管,率軍征伐。

  上元二年二月(675年),劉仁軌揮軍渡瓠盧河(在慶州西),大破新羅兵于七重城(金城北),又以靺鞨兵渡海進攻新羅南境,斬獲甚眾。隨后,劉仁軌撤軍回朝。李謹行繼續(xù)率唐軍作戰(zhàn),三戰(zhàn)三捷,新羅遂遣使入貢,并請罪。高宗赦免其罪,并恢復金法敏官爵。金仁問于中途返回,改封為臨海郡公。劉仁軌回朝后,因功進爵為公,子侄三人,皆授上柱國。家鄉(xiāng)的百姓也以此為榮,將所居之地稱為“樂城鄉(xiāng)三柱里”。八月二十七日,劉仁軌又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兼太子賓客,依舊負責改修國史。

  儀鳳二年(677年)五月,吐蕃揮兵扶州(治同昌,今甘肅文縣)的臨河鎮(zhèn),唐軍兵敗。為此,唐高宗以劉仁軌為洮河道(軍在鄯州城內(nèi))行軍鎮(zhèn)守大使,準備對吐蕃大舉反攻。在此期間,劉仁軌曾多次上書唐高宗,但一提出什么要求,都被李敬玄壓制,劉仁軌因此對他懷恨心。劉仁軌明知李敬玄無將帥之才,為了報復李敬玄,便上奏說:“西邊鎮(zhèn)守,非敬玄不可。”李敬玄一聽,叫苦不迭,連忙推辭。這使唐高宗很不高興,說道:“仁軌須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辭!”(《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李敬玄無奈,只得接替劉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并任檢校鄯州都督。儀鳳三年(678年)九月,兩軍交戰(zhàn),李敬玄大敗,使唐軍損失過半。劉仁軌身為國家生臣,卻公報私仇,使唐軍遭受重大損失,是非常不應該的。史學家韋述談到此事是也說:“世劉公逞其私忿,陷人之所不能,覆徒貽國之恥,忠恕之道,豈其然乎?”(《舊唐書·劉仁軌列傳》)

  永隆二年(681年)三月二十二日,劉仁軌兼太子太傅,原職不變。當時少府監(jiān)裴匪舒善于營利,奏請出賣宮苑中的馬糞,這樣每年可收入二十萬緡錢。唐高宗為此問劉仁軌,劉仁軌回答說:“利則厚矣,恐后代稱唐家賣馬糞,非嘉名也。”于是作罷。裴匪舒又為唐高宗建造鏡殿,落成后,唐高宗率劉仁軌一起參觀,劉仁軌見后,急忙下殿。唐高宗不解,劉仁軌回答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適視四壁有數(shù)天子,不祥孰甚焉!”(《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唐高宗聞后,立即將鏡剔去。

  七月二十七日,劉仁軌再次請求回家養(yǎng)老,獲得批準。聽解尚書左仆射,以太子太傅依舊知政事。

  武則天時期

  唐高宗后期,武則天皇后操縱朝政。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卒,武則天親政。劉仁軌做為前朝元老,被加授特進。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劉仁軌再次出任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初八,武則天廢皇太孫李重照為平民,令劉仁軌專門主管西京留守事務(wù)。并寫信給劉仁軌說:“昔漢以關(guān)中事委蕭何,今托公亦猶是矣。”(《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劉仁軌見武則天臨朝后,獨斷專行,于是便以年老體衰為由進行推辭。同時還陳述漢朝呂后禍敗的事實,以此規(guī)諫對武則天。武則天見是劉仁軌規(guī)勸自己,知他年老體衰,不會有太大作為,便派秘書監(jiān)武承嗣去撫慰他,并說:“今日以皇帝諒暗不言,眇身且代親政。遠勞勸誡,復表辭衰疾,怪望既多,徊徨失據(jù)。又云‘呂后見嗤于后代,祿、產(chǎn)貽禍于漢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罔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且端揆之任,儀刑百辟,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愿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舊唐書·劉仁軌列傳》)不久,劉仁軌進封郡公。

  此時的劉仁軌知道武則天勢大,沒有與她發(fā)生沖突,有時還為武則天做事。如裴炎入獄后,郎將姜嗣宗自洛陽出使長安,劉仁軌問他洛陽的情況如何,姜嗣宗說:“嗣宗覺裴炎有異于常久矣。”仁軌曰:“使人覺之邪?”曰:“然。”劉仁軌于是說:“仁軌有奏事,愿附使人以聞。”(《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姜嗣宗很爽快的答應了。第二天,姜嗣宗帶著劉仁軌的奏章返回洛陽,結(jié)果奏章中說的是“嗣宗知裴炎反不言。”(《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武則天看后,將姜嗣宗絞死。

  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改革官制,劉仁軌改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正月二十二日(即公元685年3月2日),劉仁軌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武則天停朝三日,讓京城中的各級官員,依次前去吊唁,并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大都督,陪葬乾陵,賜其家實封三百戶。

  劉仁軌之子劉浚,官至太子中舍人,于次年遭酷吏陷害,被殺。唐中宗李顯即位后,因劉仁軌曾為東宮舊屬,所以追贈他為太尉(一說司空)。劉浚之子劉冕,開元年間官至秘書省少監(jiān),請求唐玄宗為劉仁軌立碑,得到批準,謚曰文獻。

  劉仁軌出身貧寒,后雖身居顯位,但從不矜倨。每次接見年輕時的舊友,都是穿著很樸素的衣服。當年任陳倉尉時,相工袁天綱曾對劉仁軌說:“君終當位鄰臺輔,年將九十。”(《舊唐書·劉仁軌列傳》)后果如其言。

  劉仁軌身經(jīng)隋末之亂、貞觀之治,所見所聞非常多,于是撰寫《行年記》一書,流行于是。此外,還撰寫了《永徽留本司格后本》十一卷。

  歷史上,劉仁軌素以儒將稱著,當時唯裴行儉能與其相比。史書稱:“昔晉侯選任將帥,取其說《禮》《樂》而敦《詩》《書》,良有以也。夫權(quán)謀方略,兵家之大經(jīng),邦國系之以存亡,政令因之而強弱,則馮眾怙力,豨勇虎暴者,安可輕言推轂授任哉!故王猛、諸葛亮振起窮巷,驅(qū)駕豪杰,左指右顧,廓定霸圖,非他道也,蓋智力權(quán)變,適當其用耳。劉樂城、裴聞喜,文雅方略,無謝昔賢,治戎安邊,綽有心術(shù),儒將之雄者也。”(《舊唐書· 裴行儉列傳》)


猜你喜歡:

1.中國古代的十大女英雄

2.古代十大將軍

3.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名將

4.中國古代十大元帥將軍有哪些

5.中國古代猛將排名

唐朝名將劉仁軌生平簡介

劉仁軌,字正則,漢族,唐朝名將。劉仁軌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雖生在動蕩年代,仍恭謹好學,每行坐所在,輒書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因救援新羅,在白江口之戰(zhàn)大敗日本、百濟聯(lián)軍而名震天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朝名將劉仁軌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唐朝開元名相張九齡生平簡介
    唐朝開元名相張九齡生平簡介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

  • 唐朝名將婁師德生平簡介
    唐朝名將婁師德生平簡介

    婁師德,字宗仁,唐朝宰相、名將。婁師德進士出身,由江都縣尉累遷至監(jiān)察御史。后以文官應募從軍,西征吐蕃,立有戰(zhàn)功,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

  • 唐朝仙宗十友之一盧藏用生平簡介
    唐朝仙宗十友之一盧藏用生平簡介

    盧藏用,字子潛,唐代詩人,少以文辭才學著稱,舉進士,不得調(diào),與兄征明偕隱終南山。與陳子昂、司馬承禎、宋之問、王適、畢構(gòu)、李白、孟浩然、王

  • 唐朝時期大臣盧杞生平簡介
    唐朝時期大臣盧杞生平簡介

    盧杞,字子良,唐朝大臣。他為人陰險狡詐,居相位期間,忌能妒賢,先后陷害楊炎、顏真卿,排斥宰相張鎰等。又征收房屋間架稅、除陌稅,天下怨聲載

5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