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陸軍中將鄭洞國生平簡介
鄭洞國(1903—1991),字桂庭,漢族,湖南石門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曾參加東征和北伐,是最早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國民黨將領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民黨陸軍中將鄭洞國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鄭洞國生平簡介
鄭洞國是最早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國民黨首領之一,為了了解鄭洞國生平,我們先從鄭洞國簡介開始說起。鄭洞國生于1903年,卒于1991年,是湖南石門人士。鄭洞國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父母祖輩以耕田為生。
鄭洞國自幼熟讀《四書》、《五經(jīng)》,鄭洞國十來歲時,兄長將鄭洞國送入學校讀書。后來,鄭洞國成功考入黃埔軍校,并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批學員。鄭洞國畢業(yè)后,先后參加了東征和北伐,曾擔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33年初期,日本占領了東北三省,隨后又占領了多個地方。因外敵入侵,鄭洞國等國民黨首領一致要求停止內(nèi)戰(zhàn),全面抗日。
1937年,全國爆發(fā)了抗日戰(zhàn)爭,鄭洞國成為最早參加抗日運動的首領之一,他率領軍隊參加過武漢會戰(zhàn)、臺兒莊戰(zhàn)役、昆侖關戰(zhàn)役等。鄭洞國憑借出色的軍事能力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鄭洞國為消滅日軍主力作出了很多貢獻。1943年,鄭洞國被任命為中國駐印度軍的軍長,并率領手下士兵和同盟軍一起參與緬甸戰(zhàn)爭,并收復了緬北地區(qū)。1945年,鄭洞國擔任東北保安副司令等多個職位,1948年時,鄭洞國離開了國民黨陣營。新中國成立后,鄭洞國曾先后擔任國家水利部參事、國防委員會等多個職位。鄭洞國為新中國經(jīng)濟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并長期致力于兩岸的統(tǒng)一。1991年,鄭洞國因病在北京去世,終年88歲。
鄭洞國軼事
冒名考黃埔
在黃埔軍校校史上,改名報考者尚有他人,冒名頂替者卻只有鄭氏一人。
1924年1月,正在湖南長沙攻讀商業(yè)專門學校的鄭洞國,忽然聞聽孫中山先生要在廣州創(chuàng)辦軍官學校的消息,心潮澎湃。雖說當時他并不知道這所軍官學校就是日后彪炳中華現(xiàn)代史冊的黃埔軍校,也不能預料到這所軍校的初期將會成為中國現(xiàn)代將星的搖籃,但他對孫中山仰慕不已,對已成為革命策源地的廣州心儀神往。他急沖沖去找在長沙工業(yè)??茖W校附中讀書的王爾琢商議。王是鄭洞國的同鄉(xiāng)兼小學同窗,還有親戚關系。殊不知他已南下廣州了。鄭洞國得知后心更急,想方設法借了60元盤纏,邀上另三位在長讀書的同鄉(xiāng),輾轉武漢、上海,走海路赴廣州。四月初,當他們滿懷希望尋著先期到達的王爾琢時,才知曉報考軍校的日期已過,鄭洞國頓時急得團團轉。
眼見鄭洞國心急如焚,王爾琢也跟著急。當時在場兩位同鄉(xiāng),一位叫賀聲洋,也是鄭洞國在石門中學的同學,與王爾琢一道報考了軍校;另一位則是臨澧縣的黃鰲,與鄭洞國算是大同鄉(xiāng)了。他初到廣州時,擔心一次考不上,便報了兩次名,不料他一考便中,落下個名額虛位以待,此刻見鄭洞國急成這般模樣,便建議頂替他的名去考。鄭洞國沉吟半響,決計冒頂黃鰲之名報考軍校。
數(shù)日后,兩個黃鰲的名字與王爾琢、賀聲洋一道出現(xiàn)在黃埔一期的錄取榜上。湊巧的是,真假黃鰲都編在第二隊,出操點名時,兩人同應聲出列。
步入軍校的最初幾天,鄭洞國一直是在惴惴不安中生活著,出操點名時的尷尬,不時地困擾著他。經(jīng)過幾個不眠之夜的煎熬,他終于鼓起勇氣,脹紅著臉向區(qū)隊長報告冒名頂替的由來。后來,校方理解并認可了他的冒名頂替之舉,未予追究,只是讓他把名字更改過來。
東征敢死隊
鄭洞國與其他黃埔生一道相繼參加平息廣州商團武裝暴亂與陳炯明武裝叛變的戰(zhàn)斗。1925年1月31日,已升任教導1團2營4連黨代表的鄭洞國隨隊東征,打到淡水城下。淡水城雖不大,但城垣堅厚,城濠寬深,而城外地勢多平坦開闊,易守難攻。三千多守敵據(jù)城固守,等待外援解圍。東征軍遠道而來,必須趕在敵方援軍來到之前攻克城池。指揮部決定次日清早發(fā)起總攻,并限在當日破城。為了完成任務,團部連夜進行戰(zhàn)斗動員,組織攻城敢死隊。鄭洞國身先士卒,帶頭報了名。
翌晨,攻城的號角吹響了,一場攻堅的惡戰(zhàn)在淡水城上城下展開了。時任右路軍參謀長的蔣介石親臨城垣前的炮兵陣地指揮督戰(zhàn),團里唯一的一門蘇式大炮怒吼起來。霎時,硝煙炮火掩沒了高高的城墻。十分鐘后,敢死隊員們在炮火的掩護下分成幾隊,扛著一架架云梯,直向城墻腳下推進??沙巧系臄耻娋痈吲R下,憑借著堞垛負隅頑抗,瘋狂地用機槍、步槍組成火網(wǎng)。打頭的戰(zhàn)士倒下了,面對如此大規(guī)模的惡戰(zhàn)、如此密集的槍彈,帶著敢死隊沖鋒在前且很少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鄭洞國不禁心中一悸。但他馬上想到了黃埔軍校大門上的那副對聯(lián),想到“敢死隊”三字的份量,想到自己身為黨代表的表率作用與責任,立馬鎮(zhèn)定下來,機警地利用炮擊的時機,指揮部下時而躍起,時而臥下,終于沖過了開闊地帶,逼近城垣。經(jīng)過幾番浴血奮戰(zhàn),鄭洞國和敢死隊的戰(zhàn)友們終于把勝利的戰(zhàn)旗插上淡水城頭。
戰(zhàn)后不久,鄭洞國便被升調(diào)教導2團第3營任黨代表。
銀元救性命
隨著東征、北伐、抗戰(zhàn),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鄭洞國沿著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的階梯一步步的上升。歷史上的抗日戰(zhàn)爭,是以1937年“七.七”事變?yōu)槭迹嵍磭目谷諝v程,卻是從1933年的古北口之戰(zhàn)開始。此役,他率部前后奮戰(zhàn)兩個多月,重創(chuàng)日寇;“七七”事變后,他又率國民黨第2師參加保定會戰(zhàn),固城數(shù)日,于敵重重包圍中神奇突圍;1938年在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捷中,他率部迂回作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1939年,他以第5軍副軍長兼率榮譽1師師長之職,率部正面主攻昆侖關,與全軍官兵一道譜寫了鐵血昆侖的英雄史詩;1941年他率第8軍轉戰(zhàn)鄂西,固守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長江一線,不教胡馬渡天塹。鄭洞國雖身經(jīng)百戰(zhàn),后卻未負過一次傷,有人稱他是福將。其實時,他也屢歷險情:就在臺兒莊外圍的那場戰(zhàn)斗中,死神的陰影亦曾降臨在他頭上。當時,他率國民黨第2師攻打位于臺棗支線上的重鎮(zhèn)嶧縣。那天,他親自到前線指揮部隊攻城,激戰(zhàn)中,由于身邊一名參謀手中的望遠鏡不慎在陽光下反光,立即招致日軍炮火猛擊。一發(fā)炮彈呼嘯而來,就近炸開。鄭洞國猝然無防,只覺得左胸被重重一擊,幾乎跌倒,幸虧兩名衛(wèi)兵將其撲倒,并以身相護,方才未讓紛飛的彈片相繼擊中。鄭洞國滿以為身上掛了彩,過后才發(fā)現(xiàn)左胸衣袋上僅劃了一個破口,除袋內(nèi)一枚銀元被彈片擊彎外,自己居然毛發(fā)無損。沒想到一枚銀幣竟救了他,讓他與死神擦肩而過!
鄭洞國1946年—1949年擔任“湖南私立九澧中學”校長,該校為現(xiàn)今“湖南省石門縣第一中學”。
鄭洞國印緬生涯
1943年初,鄭洞國受命擔任中國駐印軍新1軍軍長。該軍最初是由1942年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38師、新22師組成的,以后又由國內(nèi)空運補充了大批兵員,當時均駐在位于印度加爾各答西北的蘭姆珈營地,接受美軍的裝備和訓練,為爾后反攻緬北,打通滇緬國際交通線做準備。
根據(jù)重慶軍委會的指示,鄭洞國赴印的主要使命是,協(xié)調(diào)盟軍人員同中國官兵的關系,團結部屬,維系部隊士氣,確保緬北反攻戰(zhàn)役的勝利。當時中國軍隊與盟國之間關系甚為緊張,美國人傲慢的做法和對中國的無禮令中國軍隊很是不滿。
鄭洞國到任后,從抗戰(zhàn)大局出發(fā),一方面安撫軍心,積極增進中美官兵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另一方面則注意維護國家尊嚴,對于盟方某些損害中國民族利益的過分要求和做法,進行堅決而策略的抵制。由于盟方有識之士和鄭洞國等中國將領的共同努力,不僅使駐印官兵與美軍人員之間一度比較緊張的關系緩和了下來,還使雙方的合作氛圍日益融洽。重慶軍委會對于鄭洞國在駐印軍期間發(fā)揮的良好作用曾深表滿意,一再給予褒獎,史迪威將軍也多次稱贊鄭洞國等中國將領的愛國精神和溫文爾雅的道德修養(yǎng)。
1943年11月底,蔣介石在參加完開羅會議的歸國途中,攜夫人宋美齡曾于蘭姆珈作短暫停留,視察了訓練營地。在看到受檢部隊裝備精良、隊伍嚴整、官兵精神飽滿、士氣旺盛之后,蔣介石深表滿意。
1943年10月,緬甸地區(qū)雨季結束。中國駐印軍由列多前進基地出發(fā),在美國空軍和工兵部隊的配合下,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在被世界上一些軍事學家認為根本不適宜作戰(zhàn)的亞熱帶崇山密林中,一面筑路,一面攻擊前進,由此拉開了緬北反攻戰(zhàn)役的序幕。至次年8月,駐印軍和部分盟軍部隊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浴血鏖戰(zhàn),取得了胡康河谷戰(zhàn)役、孟拱河谷戰(zhàn)役和密支那圍攻戰(zhàn)役的重大勝利,消滅了慣于在亞熱帶森林中作戰(zhàn)的、曾在東南亞諸役中連連獲勝、有“亞熱帶叢林之王”之稱的日軍第18師團。自此,印度經(jīng)卡盟、孟拱至密支那之間的公路、鐵路暢通無阻。盟國運往中國的戰(zhàn)爭物資也可以在密支那中轉,不必再飛越駝峰,大大提高了運輸量。
在作戰(zhàn)期間,鄭洞國經(jīng)常親臨前線,鼓舞士氣,視察督戰(zhàn),并參與了一些重要的指揮與決策,為取得這些戰(zhàn)役的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
1944年8月,中國駐印軍的新38師、新22師,與反攻戰(zhàn)役開始后陸續(xù)空運到印緬地區(qū)的新30師、第14師、第50師,奉命編為新1軍和新6軍,美國將領史迪威仍任駐印軍總指揮(10月以后由索爾登將軍接任),并成立副總指揮部,鄭洞國升任副總指揮。數(shù)月后,因國內(nèi)戰(zhàn)局吃緊,新6軍奉調(diào)回國,新1軍則繼續(xù)前進,先后攻克了敵重兵防守的重鎮(zhèn)八莫、南坎、芒友,于1945年1月下旬與中國滇西遠征軍會師于中國邊境城市畹町。至此,中印公路全線打通。3月底,新1軍又相繼占領貴街、新維、臘戍、細包等要點,全部肅清了中印公路沿線及周圍地區(qū)的日軍,歷時一年半的緬北反攻戰(zhàn)役乃告結束。緬北反攻戰(zhàn)役的勝利不僅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取得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5年2月20日 晉升陸軍中將。
當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進入最后階段時期,國民黨決定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鄭洞國奉命回國參加會議。在昆明轉機時,鄭洞國一行受到了昆明各界的熱情款待;到達重慶時,馮玉祥將軍親自主持了有重慶各界出席的盛大儀式,慶祝緬北反攻戰(zhàn)役取得的偉大勝利,歡迎鄭洞國回到重慶。蔣介石、何應欽等也分別召見鄭并設宴款待,對他的工作和駐印將士的英勇作戰(zhàn)給予高度評價,并授予鄭洞國青天白日勛章。在5月5日至21日召開的國民黨六大上,鄭洞國還被選為中央候補執(zhí)行委員。
1945年7月,中國駐印軍班師回國,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部分別撤銷,鄭洞國留在昆明待命。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被任命為第3方面軍副司令長官。
9月初,鄭洞國隨第3方面軍司令官湯恩伯等抵滬,接收上海、南京。不久又赴南京,參加了由何應欽將軍主持的受降儀式,親眼目睹日本侵華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了字。此后,鄭洞國兼任京滬警備副總司令,經(jīng)常往返京滬兩地。
猜你喜歡:
4.戴笠個人簡介
國民黨陸軍中將鄭洞國生平簡介
上一篇:民國陸軍上將鄭介民生平簡介
下一篇:國民黨少將趙志華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