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靈魂。那你知道關于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關于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真卿勁節(jié)
詩曰:真卿討賊,倡義誓師,惟知守節(jié),希烈謝之。
顏真卿,字清臣,謚號文忠,是唐玄宗時代的一位忠臣,他是北齊顏之推的第五代子孫。顏之推所寫的《顏氏家訓》①,成為后人教育子女、立身處世的著名箴②規(guī)。
由于父親很早就過世了,顏真卿照顧母親格外孝順。他非常喜歡讀書,從小的志節(jié)與追求就不同凡俗,可謂深明大義、志節(jié)凜然,是一位非常愛國的忠貞之士,被封為魯郡開國公,史稱“顏魯公”。他的楷書遒③勁有力、圓潤厚重,表現(xiàn)了大義凜然的志節(jié),更表現(xiàn)著大唐獨有的風骨和氣韻。
顏真卿曾經在五原作官,由于先前官吏不清廉,造成了許多冤獄,使得當地持續(xù)干旱,很久都沒有下雨。他到任之后,就開始審理這些冤案,為許多無辜的人平反,終于感得上天降下了甘霖,這被當地人稱之為“御史雨”。
當時,正值開元盛世的末年,唐玄宗晚年寵愛楊貴妃,疏忽了國政。他聽信胡人安祿山的讒言,把許多兵權都交給了他,后來造成安祿山在邊疆的勢力日益壯大,并有了謀反的意圖。
顏真卿在平原郡(今山西德州)當太守的時候,看出了安祿山有叛變的跡象,所以在暗地里就招兵買馬、修筑城墻、屯積糧食,以防止突然的變故。不出所料,早就蠢蠢欲動的安祿山開始起兵謀反,一把火燒遍了中原,河北各郡相繼淪陷。而只有城墻堅固的平原城,在顏真卿率兵頑強的抵抗之下,守護得非常成功,河朔各郡都把平原縣看成像長城那樣重要。
當兵書傳到河北的時候,除了顏真卿兄弟等人之外,居然沒有人起兵抵抗叛賊,唐玄宗感到十分痛心,他嘆息道:“河北二十四個郡,難道連一個忠臣都沒有嗎?”等到得知顏真卿的義行之后,玄宗非常地感慨,后悔當時因為一時失察,聽信了楊國忠的讒言,而將他貶官到平原。玄宗說:“朕沒有眼力看清顏真卿是怎樣的人,想不到他是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義士!”
安祿山之亂,唐朝一個泱泱大國卻無力抵抗,玄宗不得已之下逃離了京城。“多行不義必自斃”,安祿山最后雖然攻進京城,圓了他稱王的夢,可是不久還是慘死在他的兒子手中。
后來,節(jié)度使李希烈造反,顏真卿由于得罪了權臣,而被派去執(zhí)行一項非常危險的任務———勸李希烈投降。希望能感化他早日回頭,避免軍事上的沖突。當時顏真卿已經七十多歲了,他毅然接受了這一任命,朝廷中所有的人都大驚失色,替他擔心不已。
到了叛軍那里,顏真卿正準備宣讀詔書,就遭受到李希烈手下之人的謾罵與恐嚇。顏真卿氣宇軒昂,毫無懼色,那鎮(zhèn)定而又勇敢的氣度,反而讓李希烈對他敬畏不已。后來有人勸李希烈說:“顏真卿是唐朝德高望重的太師,相公您想要自立為王,而太師他自己就來了,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宰相的人選,除了顏真卿,還有誰會比他更合適?”
顏真卿聽到這番話之后,威怒不已,大聲喝斥他們不知廉恥,他說:“你知道我的兄長顏杲卿嗎?難道你們不曉得,我們顏家都是如此地忠烈嗎?顏家的子弟只知道要守節(jié),就是犧牲生命也決不變節(jié),我怎么可能接受你們的利誘!
原來,當年安祿山帶兵橫掃中原,氣焰十分地囂張。顏家兄弟號召天下的志士仁人,一起出兵討伐。顏杲卿率領義兵奮勇抵抗,在常山郡(今河北正定)進行了悲壯的最后一戰(zhàn),最終還是寡不敵眾,被叛軍將領史思明俘虜了。暴跳如雷的安祿山,厚顏無恥地質問顏杲卿說:“當年就是因為我的提拔,你才當上了常山太守,而今你憑什么背叛我?”
顏杲卿生性剛直,正氣浩然,他義正辭嚴地說:“我們顏家是大唐的臣子,世世代代都忠于國家。難道受過你的提拔,就要跟你一樣忘恩負義、背叛君國嗎?而今你受盡國家的恩寵,皇上哪一點對不起你?你憑什么要背叛朝廷?憑什么要擁軍自立,起兵叛亂?天底下最沒有天良的事,都被你這種人干盡了。真是一只不知羞恥的‘營州牧羊奴’!”
安祿山被氣得上躥下跳,卻又無言以對。他惱羞成怒,暴跳如雷,于是派人把顏杲卿綁起來,將其舌割掉,又用刀將他的身體一節(jié)一節(jié)地割掉,最后顏杲卿壯烈成仁。
李希烈聽了顏真卿的表白之后,內心非常慚愧,就向顏真卿謝罪,手下的這些叛賊看到這番情景,都低下頭來,誰也不敢再說話了。后來李希烈以死相威脅,而顏真卿不為所動,他事先寫好了遺書,作了必死的準備。最后叛賊痛下毒手,殺害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顏真卿仍在大罵他們是“逆賊”,當時,他已經七十七歲了。
惡耗傳到朝廷,德宗悔恨交加,非常地傷心,五天都沒有辦法上朝。所有的將士都痛哭流涕,深切悼念這位壯烈成仁的大唐柱石與忠臣———顏魯公。
仁愛的人,正是最勇敢的人,這在危難的關頭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曾子曾經說過:“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就是說,把仁愛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多么地重大。把這個責任堅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是多么地深遠。所謂“一門雙忠,流芳千古”,顏家兄弟沿承了以“忠孝”傳家的庭訓,以凜然的氣節(jié),讓后世的子孫永遠地緬懷與追念。
【注釋】①顏氏家訓:“父子之嚴,不可以狎(xiá,親近而態(tài)度不莊重),骨肉之愛,不可以簡”:這就是說,身為父親,以其之嚴,不該對孩子過分親昵,要和子女保持一定距離,以至親的相愛也不該不拘禮節(jié)。否則,孩子不懂得敬上,對父親沒有了敬畏之心,父親的話又怎能聽得進去呢?②箴:zhēn,勸告,勸誡。③遒:qiú,強健。
關于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李沆不阿
詩曰:李沆不阿,直奏殿陛②,公事公言,深惡密啟。
王旦,字子明,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宰相。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曾是當朝重臣。父親王祜,為宋太祖、太宗兩朝名臣,官至兵部侍郎,道德隆重,學識淵博,為天下百姓效命,曾經解救因冤獄被連坐的人多達近千人,人們都說他為后代子孫積了許多陰德。王祜曾親手在他家亭前種植了三株槐蔭樹,并說道:“我們家后世為官者,必定有可以當到三公位置之人,此樹可以作為見證。”
王旦出生在這樣一個德范高超的仕宦之家,從小自然受到父親的嚴格教導,古圣先賢的德行令他敬慕,長輩的風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幼年時他就顯得沉穩(wěn)靜默、氣宇非凡。他勤奮好學,并具博大深遠的胸襟。因此,王祜十分器重這個兒子,說道:“此兒定當位至公相。”人們見到少年王旦氣度不凡,稱他頗有其父之風。
宋真宗時期,王旦擔任朝廷宰相之職,位高權重,但他朝夕惕勵,處理任何一件事都十分謹慎小心、細致周到?;噬鲜制髦剡@樣一位盡職盡責的大臣,因此長期讓他擔任宰相,國家大小事情都特別放心交給他辦理。有一次王旦奏事完畢退下,皇上目送他離去,情不自禁地說:“能為朕致太平者,必是此人。”
當時朝廷還有一位大臣———寇準,剛直忠正,也是皇帝身邊的左右手。但寇準見王旦官職在自己之上,心里有點不服氣,隱隱約約感到自己屈才。所以他在見到皇上的時候,言語之間不知不覺就會提到王旦,而且不由自主地對王旦的言行有所詆毀。在朝廷之上,寇準也曾公開指責王旦的缺點,當然這缺點可能只是寇準自己認為的,但王旦全都虛心領納,可謂從善如流。
反過來,因為寇準作為國家重臣,兢兢業(yè)業(y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王旦認為寇準忠心耿耿,足以堪當重責大任。因此,每次在皇上面前,王旦都專門稱贊寇準的優(yōu)點,認為他是一個值得眾人學習的榜樣,真宗覺得非常驚訝。有一次,他和王旦私人交談的時候,就問:“你經常稱贊寇準,寇準他卻數次說你的短處,你為什么能這樣做呢?”王旦聽了,微微一笑,說:“我在相位已經這么久了,缺失一定很多,但因職位較高,一般大臣都不敢指出我的缺點,而寇準能夠直陳我的不足,可見他是如何的忠貞直率,這也是臣下看重他的原因。有這樣的大臣,既是國家之福,也是我的良師益友啊!”皇上聽了,不禁開懷大笑,說道:“人們都說宰相肚里能撐船,我看你就是這樣一個宰相啊!”
做宰相的,說話分量比較重,因此有很多人輾轉拜托王旦薦舉人才或提拔新秀,王旦從來不接受任何私人形式的求情。有一次,寇準私下來找王旦,希望他能向皇上推薦自己當宰相。王旦很是震驚,義正辭嚴地對他說:“和宰相這樣的職位,怎么可以去求得來?”寇準聽到王旦這樣回答,感到非常慚愧,遺憾地告退了,同時也擔心自己或許再也無法當上相位了。后來寇準被朝廷委任為武勝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寇準萬分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他入朝拜謝皇上,眼眶涌出淚水激動地說:“如果不是陛下了解微臣,怎會有臣下的今天?”皇上特意把事實真相告訴寇準,他說:“你能當節(jié)度使,又能當同平章事,都是王旦為你推薦的。”寇準聽說了這樣的內情,不禁非常羞愧,對王旦的正直和寬宏大量自嘆不如。
王旦就是這樣一位稱職的大臣,雖然表面上不說什么,但是私底下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良才,就絕對不放過,一定會推薦給皇上,而且他施恩從不求回報,總是默默地做。后來朝廷整理宋真宗的遺稿與修訂史料時,他們無意發(fā)覺原來朝廷當中,有許多大臣及眾多建功立業(yè)的棟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薦。
后來,王旦病重之際,真宗憂心忡忡地問他:“將來朕該把天下大事托付給誰啊?”王旦勉強舉起奏事的板笏①,一字一句地說:“以微臣的愚見,莫若寇準最為合適。”(當時寇準已被貶為陜州知州。)王旦病逝之后不久,真宗果然再度啟用寇準為相。
王旦一生忠正清廉,而且度量之大,實在少見。在他的傳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平常在家,家人從來沒有見過他發(fā)怒。有一次家人要來考驗他是不是真正有涵養(yǎng),就在他的肉羹湯里撒了一些臟的東西,王旦看了也不生氣,他就只吃飯不講一句話。旁人問他為什么不喝湯,他說:“我偶然有點不喜歡吃肉。”后來家人又在他飯里頭弄了一些臟東西,王旦就說:“我今天不喜歡吃飯,是不是可以另外做點粥?”家里人無不為他的修持、涵養(yǎng)包容而佩服得五體投地。
后人評價說:“魏國公(王旦封號)德量恢弘,從容大度,為國家舉薦賢才,真誠地為國為民,是一個真正的忠臣。但他卻經常稱贊別人忠正,而且自己卻不露痕跡地做,讓對方沒有感覺,也不會跟對方邀功,他的心胸、度量何其寬廣!”
王旦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廉潔之人,在他晚年的時候,有人問他:“你為什么不置田宅家產?為什么不留給你的兒孫?”王旦當時就講道:“兒孫當要自立自強,如果父母留下這些田宅財產給他們,無非就是要讓他們造成不義之爭而已。”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八德”,事實上,如果其中一德真正做到了,“八德”也做到了。王旦是一個忠臣,也是一個“八德”具足非常完美之人。的確,古圣先賢的點點滴滴,無不垂范于后世,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努力效仿啊!
【注釋】①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
關于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孟容制強
詩曰:孟容執(zhí)昱①,貸債令償,不奉詔旨,抑制豪強。
唐朝許孟容,在當京兆尹的時候,遇到了保護皇宮的神策軍軍官李昱。這些軍吏,自己憑借特權,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借錢不還。這個李昱跟當地的富人借了八百萬銅錢,三年來從來不提還錢的事,富人就到衙門告狀。
過去許孟容還沒有到任時,這些神策軍我行我素,沒有章紀,為非作歹。孟容到任時,不怕權勢把李昱抓了起來,收押在獄中,沒收身上的武器,并立下契約,讓李昱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償還欠債,否則要處死刑。當時軍隊里的同僚非常害怕,從來沒有一個官吏敢查辦他們,只有這位許孟容不怕權勢。同僚向朝廷反映這件事,皇上派一位使者,讓孟容將李昱送回軍隊里,孟容說:“我不能接受這個詔令,因為臣管轄的區(qū)域是陛下的相鄰,如果不能抑制他們,如何能治理這個鄉(xiāng)鎮(zhèn)、這個都市,使這些地區(qū)得到安寧呢?李昱借的錢一日不還,就不可能送他到軍中。”于是皇上體貼到孟容的一片苦心,就贊嘆孟容,也肯定了他的做法。
富有的人經常放高利貸,固然危害社會很大,而借債不還會失去誠信,社會風氣將會大亂。如果你袒護富有的人,是不對的;如果你矯枉過正,袒護貧民,也是不對的,如佃戶抗租,欠錢賴債,使信用喪失,風俗敗壞,這種現(xiàn)象跟掠奪沒有什么區(qū)別。孟容剛直不阿,心地無私,皇上獎賞了他。
【注釋】①昱:yù。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