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張良的故事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那個動蕩年代的歷史。那你知道史記中張良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史記中張良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中張良的故事:垓下決戰(zhàn)
隨著漢軍勢力逐漸強大,楚軍實力日益下降。項羽害怕了,擔心打不過劉邦,就跟劉邦約定,平分天下,鴻溝以西的地方劃歸漢,鴻溝以東的地方劃歸楚。項羽也送回了劉邦的家屬。
項羽罷兵返回東方,劉邦也想率軍回西方。張良、陳平勸劉邦說:“現在楚軍兵疲糧盡,何不索性將他們一網打盡,等他們元氣恢復以后,再想戰(zhàn)勝他們就很難了。”劉邦于是再次進兵追趕項羽,和韓信、彭越約定日期會合,共同攻擊楚軍。等劉邦到達會師地點,韓信、彭越卻沒有來會合。楚軍迎擊劉邦率領的漢軍,把漢軍打得大敗。劉邦又逃回營壘,深挖壕塹固守。劉邦采用張良的計策派使者封給韓信、彭越土地,使他們各自為戰(zhàn),韓信、彭越這才前來會合。
公元前202年,劉邦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zhàn)。項羽最終戰(zhàn)敗自刎,漢軍平定了楚地。因為楚懷王當初封項羽為魯公,魯人對項羽非常忠心,還為項羽堅守,不肯降服。劉邦就率領諸侯軍北上,把項羽的頭給魯縣的父老們看,魯人這才投降。劉邦見魯人對項羽如此忠誠,就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羽葬在穀城。然后回師定陶,驅馬馳入齊王韓信的軍營,奪取了他的兵權。
史記中張良的故事:張良八問
張良由于身體體弱多病,所以未曾單獨掛帥出征,他一直作為出謀劃策的臣子,跟隨在劉邦左右。
漢三年,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對眼前的局勢是既害怕又擔心,便和謀士酈食其謀劃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說:“從前,商湯攻打夏桀,把夏朝的后代封在杞國。周武王攻打商紂王,把商朝的后代封在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道義,侵伐諸侯的國家、滅亡了六國的后代,使得他們沒有安身立命之處。陛下如果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后代,那么,六國的君臣百姓必定會對您感恩戴德,甘愿做您的臣民。隨著德義推行,陛下就可以最終稱霸天下,到那時,項羽也一定會整齊衣冠,畢恭畢敬地前來朝拜您。”劉邦聽后,對他樹起大拇指說:“好。您馬上去刻好印綬,帶著它們出發(fā)吧。”
酈食其還沒有啟程,張良從外地辦事回來,向劉邦復命。當時,劉邦正在吃飯,見到張良,他得意地說:“您來以前,有位客人為我謀劃了一個削弱楚國勢力的辦法。”接著,劉邦原原本本的把酈食其的話告訴給了張良,并問道:“您認為此計如何?”張良急忙回答說:“是誰為陛下謀劃的這個計策?陛下的千秋大業(yè)危險了。”劉邦很是疑惑,他趕緊向張良詢問原因。張良解釋說:“臣請求借用陛下面前的筷子來為您分析一下天下的大勢。從前,商湯攻打夏桀,把夏朝的后代封在杞國,那是因為他能制夏桀于死地。如今,陛下能制項羽于死地嗎?”劉邦回答說不能。于是,張良說到:“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周武王攻打商紂王,把商朝的后代封在宋國,那是因為他有能力得到紂王的頭顱。如今,陛下能夠得到項羽的頭顱嗎?”劉邦回答說不能。張良接著說:“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周武王攻入商朝的都城,在商容的里門表彰他的德行,釋放被囚禁的箕子,修整王子比干的墳墓。如今,陛下能夠修整圣人的墳墓,在賢人的里門表彰他們的德行,在智者的門前向他們致敬嗎?”劉邦回答說不能。張良便繼續(xù)說:“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周武王曾經發(fā)放巨橋的積粟、散發(fā)鹿臺的存錢,以此救濟貧苦的百姓。如今,陛下能夠散發(fā)府庫的糧食錢財,來救濟貧苦的百姓嗎?”劉邦回答說不能。于是,張良說道:“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商朝滅亡以后,周武王廢棄了兵車,將其改為乘車,把武器倒置并且包上虎皮,向天下表示自己不再動用武力。如今,陛下能夠停止征戰(zhàn)、推行文治,不再用兵打仗嗎?”劉邦回答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周武王把戰(zhàn)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邊,以此表示它不再有用處了。如今,陛下能夠讓戰(zhàn)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嗎?”劉邦回答說不能。張良說到:“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邊,以此表示不再運輸輜重。如今,陛下能夠放牧牛群、不再運輸輜重嗎?”劉邦回答說不能。張良最后說:“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況且,天下的游士離開他們的親人,舍棄他們的祖墳,告別他們的老朋友,跟隨陛下征戰(zhàn)四方,他們都日夜盼望著能夠得到一塊兒小的封地。如今,陛下打算恢復六國并且封立他們的后代,那么,您身邊的游士們就會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君主、伴隨他們的親人、守護他們的祖墳并且與老友們重逢。這樣的話,陛下和誰一同去打天下呢?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而且,目前我們只有使楚國不再強大,否則,您重新封立六國的后代,他們又會很快地屈服于楚國,到時候,您又如何使他們臣服呢?如果您采納這位客人的計謀,那么,您的大業(yè)就危險了。”聽到這里,劉邦還怎么能夠吃得下飯?他立即吐出了口中的食物,大罵道:“這個愚笨的儒生,幾乎把老子的大事給敗壞了!”于是,劉邦立即下令將那些印綬銷毀,從此不再提及這件事情。
史記中張良的故事:冊封遷都
漢六年正月,劉邦封賞功臣。張良長期以來一直是在幕后出謀劃策,沒有直接參加戰(zhàn)斗,因此也就沒有戰(zhàn)功,但劉邦卻不這么認為,他對各位大臣說:“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這就是子房(張良的字)的功勞啊!所以,他可以自主的選擇齊國地區(qū)三萬戶作為自己的封邑。”面對這樣厚重的賞賜,要是別人早就高興地接受了,但是張良卻推辭不就,他對劉邦說:“陛下,臣當年為了反抗秦朝殘暴統治,率領各位義士在下邳起義,后來有幸在留縣與陛下相會,這是上天將我授給陛下的啊!陛下英明神武,深謀遠略,在作戰(zhàn)時經常采用臣的計策,僥幸的是我這些小計謀還能時常奏效,所以,臣認為自己也沒什么出眾才能,被封在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齊地三萬戶封邑。”劉邦心想,別人都在這里爭功,而你卻在發(fā)揚風格,值得嘉獎。于是劉邦對張良更加器重,將他與蕭何等大功臣一同冊封,封張良為留侯。
劉邦開始分封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那些未能及時分封的人日夜爭功,他們不僅上朝時候爭,私下里也在到處為自己活動。由于你爭我奪,議論紛紛,搞得劉邦也不知道該封誰合適。因此,相關封賞遲遲不能最終敲定下來。一次,劉邦登上洛陽南宮中的空中閣道,參觀風景,從那里望見諸位將領坐在沙地上,在相互間議論著什么,一會兒竊竊私語,一會兒又談笑風生。劉邦心里很納悶,就問他的隨從。其他的人都支支吾吾說不清楚,留侯張良走到劉邦身邊小聲說:“陛下難道還不知道嗎?他們在商議謀反的事情。”劉邦一聽心里大驚,感到更不明白了,就問張良:“天下都已經安定了,他們?yōu)槭裁催€要謀反呢?”張良解釋說:“陛下當初以平民的身份起兵,勢力單薄,依靠這些人奪取了天下;如今,您貴為天子,封賞的又都是您所親近的蕭何、曹參等人,誅殺的都是您平生所怨恨的人?,F今,軍吏計算功勞,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您封賞所有功臣。這些人擔心自己受不到封賞,又害怕平日里有可能得罪過您而遭到誅殺,所以便聚在一起圖謀造反。”劉邦這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沒有心情再觀賞身邊的閣樓美景,擔憂的向張良詢問對策。張良問劉邦:“陛下平日里憎恨的人中間,而群臣又都知道的,誰最突出呢?”劉邦皺著眉頭沉思了一下說:“雍齒與我有宿有怨恨,曾經多次使我窘迫、受辱。我早就想殺了他,但是因為他的功勞多,一直沒有忍心下手。”張良便勸劉邦說:“現在,您應當趕快封賞雍齒給群臣看。群臣看見雍齒都被封賞了,那么,他們對自己的封賞就會堅信不疑了。這樣,他們也就不會再有謀反之心了。”劉邦聽完之后,趕緊擺駕回宮,把群臣都召集在一起,大擺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同時催促丞相、御史等人趕快評定功勞、進行封賞。酒宴結束以后,群臣個個都高興地說:“雍齒都被封為侯了,我等就沒有必要再擔心了。”
劉敬曾經勸諫劉邦定都關中。關中是當初劉邦重要的根據地,對于劉邦后來奪得天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和人力支援,劉邦對它有很深的感情。對此,劉邦當年就是頗為贊同,但是他還心有疑慮。因為朝中大臣絕大多數都是山東地區(qū)的人,他們大多建議劉邦定都洛陽。這些人說:“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堅固無比,發(fā)生戰(zhàn)事的時候足可以倚仗它來防御敵軍。”為此,劉邦左右搖擺不定,就專門詢問了張良的意見。張良拿出地圖,放在地上一邊比畫一邊對他說:“陛下請看,洛陽雖然有險可守,但是它的中心地區(qū)狹小,方圓不過幾百里,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里不是用武之地。關中地區(qū),左有崤山、函谷關,右有隴山以及蜀地的岷山,其間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饒資源,北部又有適宜放牧的草原。依靠三面的險阻而固守此地,只用東方一面來控制諸侯。如果諸侯安定,朝廷可以用黃河、渭水來轉運天下的糧食,西上來供給京都;如果諸侯敢叛亂,朝廷又可以順流而下,渭水、黃河又足以運送軍隊和糧草??梢?,關中地區(qū)就是人們常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啊。劉敬的建議是正確的。”劉邦聽完之后大腿一拍,拍案叫好,隨即就下定了決心,于當日起駕,率領著臣民們向西行進,定都關中。
猜你感興趣:
2.張良的故事有哪些
4.史記中的出名故事
史記中張良的故事
上一篇:史記中戰(zhàn)國的故事
下一篇:史記中趙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