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發(fā)生的歷史故事
宋朝是一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均比較發(fā)達的朝代。那你知道宋朝發(fā)生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宋朝發(fā)生的歷史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宋朝發(fā)生的歷史故事:宋仁宗立儲風波
宋仁宗是兩宋時期乃至歷史上都獲評價很高的皇帝,他寬恕仁厚,節(jié)儉愛民,然而,宋仁宗的一生卻充滿著悲情色彩。他一出生,就被從生母懷里抱走,成為與自己并無血緣關(guān)系的劉皇后的養(yǎng)子,直至生母死后數(shù)年,才得以相認。他的身世,也被后人改編成為著名的戲劇故事《貍貓換太子》,在民間廣為傳唱。
做了皇帝后,妃嬪眾多的仁宗生有三子,卻都不幸早夭,一直面臨著無人承續(xù)皇位的窘境。雖然在他親政的第三年,皇后曹氏就早有預見地把濮安懿王趙允讓的第十三子、四歲的趙宗實接到宮里撫養(yǎng),但仁宗一直未冊立養(yǎng)子為太子,心有不甘的他仍想生個兒子,讓親生兒子來接掌皇權(quán)。仁宗的后半生就是在這種盼子心切的焦灼中度過,而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他也很清楚,這種可能性已經(jīng)微乎其微,可他依然不肯放棄最后的一絲希望。
《宋人軼事匯編》載,仁宗與御史張升敘家常,仁宗說:“卿孤寒,凡言照管。”意為體恤張升身歷兩朝,卻寒微無依的處境。張升說話行事素以耿直著稱,答曰:“臣非孤寒,陛下乃孤寒。”仁宗不解,張升說:“臣家里有妻子兒女,外面有親戚可以走動,可是陛下卻只有曹皇后和貴妃二人而已,這難道不是孤寒嗎?”張升的本意,是提醒仁宗不要再抱不切實際的希望,趕緊冊立養(yǎng)子為太子,作為儲君。可這番話卻觸動了仁宗的傷心事,他悶悶不樂地回到內(nèi)宮休息,曹皇后見他的神色不悅,問原因,仁宗將剛才張升的話復述了一遍。曹皇后當即傷心落淚,仁宗也是淚盈于睫,不勝感喟。由此也可以想見,仁宗對于子嗣的渴望,是何等殷切。
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仁宗皇祐二年(1050),有個叫冷青的人面見開封知府錢明逸,自稱是仁宗的兒子。冷青自述,其母王氏本為宮女,曾獲仁宗寵幸,已經(jīng)懷有身孕,因?qū)m中失火,逃亡失散到了宮外,無以為生,只得嫁給一個叫冷緒的老百姓,生下兒子取名冷青。實際上冷青是龍種帝子,仁宗的血脈。如今長大成人的冷青依據(jù)母訓,前來認父,并有當初仁宗賜予王氏的繡花兜肚為證。
開封知府錢明逸是個頭腦糊涂的庸人,見冷青說的故事有板有眼,又有證物,心中早信了幾分。冷青察言觀色,知道自己編造的故事已經(jīng)起到了效果,遂將戲演得愈發(fā)逼真。他對著公堂上端坐的錢明逸喝道:“明逸安得不起?”錢明逸見他氣勢迫人,更是吃驚,心想冷青若真是仁宗的兒子,也就是太子,將來是要嗣承大統(tǒng)的,哪里還敢得罪,只得乖乖地站起來,在冷青面前表現(xiàn)得很恭敬。事情傳開之后,御史中丞韓絳上報朝廷,仁宗也不知真?zhèn)?,就讓開封府推官趙概、諫官包拯共同審理此案。
然而,冷青畢竟是江湖草野之人,在審理的過程中,幾個回合后就露出了馬腳,最后供出他本是一家藥鋪的雜役,因其面相不凡,氣質(zhì)秀美,又有很好的心理素質(zhì),舉止若定,有個叫高繼安的人便為之策劃,讓他自稱是仁宗流落在外的兒子,企圖利用仁宗望子若渴的心理,蒙混過關(guān)。
南宋王明清的《揮麈余話》載,當時的名僧全大也參與了此案。全大在廬山圓通寺修行的時候,某日見一個進山采藥的男子,肌骨不凡,自稱是仁宗的兒子,全大覺得這是一個可資利用的機會,遂資助了冷青一大筆錢,讓他到京城去認親,企望日后能獲得豐厚的回報。沒承想,冷青被審出是假冒的騙子,把策劃人高繼安、資助人全大都供了出來。冷青和高繼安俱被處死,全大也被發(fā)配到郴州郡內(nèi)做一個挑土筑城的苦役,于盛夏中暑而死。
可是事情并沒有就此完結(jié),民間的百姓當時都認為冷青確為帝子,是仁宗的寵妃、后來被追授溫成皇后的張貴妃私下授命宰相陳執(zhí)中,讓他處死冷青,以免張貴妃日后生下皇子,也無法繼承帝位。百姓還根據(jù)冷青被處死這天霧霾沉沉的天象,大做文章,認為這是大冤案的體現(xiàn)。一時間謠言滿天飛。實際上,當時陳執(zhí)中已出任地方官,宰相是由文彥博和富弼擔任,民間完全是根據(jù)自己的想象而橫生枝節(jié)。這些紛擾離奇的故事插曲,也讓一直渴盼有子的宋仁宗更覺心頭悲苦。
嘉祐七年(1062),身體已經(jīng)很衰弱的宋仁宗終于明白,他不可能再有子了,只得冊立已經(jīng)31歲的養(yǎng)子趙宗實為太子,賜名趙曙。第二年,懷著深深的失望與頹喪,宋仁宗離開了人世。
宋朝發(fā)生的歷史故事:喜怒無常的宋高宗
宋高宗喜歡養(yǎng)鴿子,經(jīng)常親手侍弄。有個儒生聽說這事后,寫了首詩:“鵓鴿飛騰繞帝都,暮收朝放費工夫。何如養(yǎng)個南飛雁,沙漠能傳二帝書。”意思是皇帝天天侍弄的鴿子,只能在京城附近繞繞圈子而已,倒不如養(yǎng)大雁,因為大雁善飛,南歸之時,說不定還能帶回被金人囚禁在北方的徽、欽二帝的音訊呢。詩歌諷刺了趙構(gòu)不理國事、偏安享樂的態(tài)度,無異于在他頭上敲了一記悶棍。這首詩輾轉(zhuǎn)到趙構(gòu)手里,大家都以為這位酸書生的人頭岌岌可危了,誰知趙構(gòu)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召見了他,封了個不大不小的官職。
皇宮里有個廚師,一次給皇帝煮餛飩,思想開了小差,結(jié)果沒煮熟,趙構(gòu)吃了半生不熟的餛飩,哇的吐了出來,盛怒之下讓人把廚師拿到大理寺問罪。幾個以逗樂為業(yè)的宮中藝人,以這件事為題材,編了一段相聲。一上臺互問年庚,一個說甲子生,一個答丙子生,旁邊一人插話說:“你二位皆合下大理寺問罪。”二人問其故,對方說:“餃子生、餅子生,與餛飩不熟同罪。”趙構(gòu)聽到這里,先一愣,接著便哈哈大笑起來,馬上命令手下將廚師放了出來。
書生以詩諷刺皇帝不思進取,反被封官;宮廷藝人旁敲側(cè)擊,諷諫皇帝不要濫用職權(quán),結(jié)果救了廚師。從這兩件小事看來,趙構(gòu)似乎是位寬厚仁慈的明君??扇绻孢@樣以為,那就讓人譏笑為幼稚了。當時,一位名叫沈才之的人,因為棋下得好,深得趙構(gòu)的寵愛,被封官做了御前侍臣。一天,沈才之與另一侍臣在皇宮里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趙構(gòu)踱步過來看棋,見一著對沈不利的險棋,隨口對他說:“你可仔細了。”沈才之引用一句古文回答說:“念茲在茲。”趙構(gòu)一聽,立刻火冒三丈道:“技藝之徒竟敢在朕面前弄經(jīng)語!”立馬叫人拿來 “批頭棍”(用竹片扎成的刑具),鋪天蓋地打了沈二十幾棍,最后還把皮開肉綻的他趕出皇宮,貶為庶民。
僅僅因為一句話,而且還談不上沖撞、犯上的話,就把寵臣亂棍打倒,掃地出門,這是先前那個善于納諫的皇帝嗎?這不是前后判若兩人嗎?其實,一點也別奇怪,因為皇帝是靠不住的,權(quán)力的至高無上,造就了他們蒼黃反復、喜怒無常的性格,千萬別指望他們做人講感情、做事講原則,他們既沒感情也沒原則,只有自己的心情。心情好時,片刻對坐,整日春風,什么意見都聽得進,什么出格的事情都容忍得下;心情不好時,再親近的人都可能成為“出氣筒”、“替罪羊”,以致許多人身首異處,還不明白犯了什么過失。
宋朝發(fā)生的歷史故事:蘇軾與王弗的愛情故事
與中國封建社會其他時期、其他家族一樣,眉山蘇家的女人向來都是有姓無名的,蘇洵十分鐘愛自己的女兒,也不過取名八娘,顯然在按排行順序而定;而蘇軾的母親程夫人、祖母史夫人,甚至是蘇轍的夫人史氏,全都有姓無名,至多被稱為蘇史氏、蘇程氏??墒桥惆樘K軾一生的三個女人全有名字:王弗、王閏之、王朝云,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而奇跡的出現(xiàn),首先要從王弗開始。
王弗與蘇軾結(jié)識之后,就成了終日不去的伴讀。出身小戶人家的王弗不僅知書達理,出乎蘇軾意料之處的是,她對詩書非常熟悉,而且記性極佳,有時連蘇軾都趕不上。蘇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中說:
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
細心的讀者應能看出,蘇軾這里并沒有說王弗陪他讀書是在新婚之后。“其始”應為剛認識時,“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也不知是在蘇家還是王家,抑或是在蘇軾讀書的山寺之中?小戶人家的女兒,可沒有那么多的講究!
如果說伴讀、提示在年輕的恩愛夫妻之間時常出現(xiàn),那么蘇軾為官之后,王弗的“相夫”之功早就超越了“賤內(nèi)”的范疇。蘇軾還記載:
從軾官于鳳翔,軾有所為于外,君未嘗不問知其詳。曰:“子去親遠,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軾者相語也。軾與客言于外,君立屏間聽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有來求與軾親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將死之歲,其言多可聽,類有識者。
蘇軾性情率真,口無遮攔,滿眼沒有一個壞人,這一點是蘇洵所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終日掛牽的。然而她對蘇軾在外面所作所為,達到“未嘗不問知其詳”的地步,這顯然有違“女戒”。王弗不僅為此,她還在屏幕之后“竊聽”客人與蘇軾的談話,提醒蘇軾要對那些首鼠兩端、見風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備。蘇軾在這里無法指名道姓說那些人是誰,但像張、章惇兩個后來對蘇軾嚴加迫害的惡人,當初在鳳翔都是與蘇軾往來頻繁的“朋友”。后來的事實證明,王弗確實有先見之明??梢钥闯?,王弗對蘇軾有勸誡,有時達到了可以針砭的地步。“有識”二字,乃是古代對讀書人的莫高評價,蘇軾用這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夫人,可見他對王弗是多么敬重。
王弗對蘇軾的不良行為,經(jīng)常予以制止。蘇軾曾回憶道: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積;雪晴,地墳起數(shù)寸。軾疑是古人藏丹藥處,欲發(fā)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發(fā)也。”軾愧而止。
——《蘇軾文集》卷七十三《先夫人不發(fā)宿藏》
猜你感興趣:
1.宋朝歷史事件
2.宋朝的歷史故事
3.宋朝著名歷史事件
4.宋朝的歷史典故
宋朝發(fā)生的歷史故事
上一篇:關(guān)于宋朝的歷史故事
下一篇:西周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