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往臺灣的故宮文物
現(xiàn)在北京故宮余存文物,與臺北故宮藏品簡直不能相比,可以說包括北京故宮藏品在內的中國好東西,都讓蔣介石運到臺灣去了。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運往臺灣的故宮文物,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哪些文物被帶到臺灣
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故宮文物已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的流失。最初是八國聯(lián)軍占領北京,進駐紫禁城,這是最早的一次文物流失。接著是溥儀時期,為了擺譜的賞賜,以及有預謀的以賞賜為名的偷盜,溥儀前后使一千多幅當時紫禁城內最珍貴的書畫流出,后來這些書畫大部分被收回故宮,一部分留在遼寧博物館等地方博物館,還有一些流入民間或流出海外。同時溥儀時期故宮中發(fā)生了很多太監(jiān)偷盜文物的事件,導致大量文物流失民間,后來故宮整修時還在多處地點發(fā)現(xiàn)了當時未來得及夾帶出宮的珍貴字畫。后來故宮中富藏寶物的建福宮發(fā)生大火,大量珍貴文物付之一炬,據(jù)傳就是當時的太監(jiān)為掩蓋罪行所為。這些文物最終都沒有南遷。
1933年局勢惡化后,故宮和當時政府的工作人員將一些文物裝箱進行南遷,共19,557箱,其中包括故宮文物13,491箱,古物陳列所5,415箱,頤和園640箱,國子監(jiān)11箱。這里的古物陳列所就是早于故宮博物院11年,在前廷文華殿武英殿成立的一所保管陳列清廷遼寧、熱河兩行宮文物的機構,由當時的政府管理,后在1948年與故宮博物院合并。這批文物只是當時故宮藏品的一部分,北平故宮本院所留文物依舊相當多,也有不少珍品,淪陷期間還在繼續(xù)清點未曾登記的文物,并征集了一批珍貴文物。這批南遷文物分北、中、南三路遷移到西南大后方,途中未有一件文物損壞遺失。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國內局勢劇變,兩黨關系惡化,西遷文物在1947年全部運回南京,1948年底,國民黨著手將當時南京收藏的文物裝箱運走。南京政府曾下令馬衡院長選擇留平文物精華裝箱,分批空運南京,馬院長雖將珍品編目造冊報南京,但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后來一箱也未運走。由于情勢急轉直下,當時的南京文物最終只有三批被運走,第三次擬搬運1700箱,由于運輸艦艙位余地有限,加之僅有24小時裝船時間,結果只運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內地。三次運出文物共5,522箱,其中包括故宮文物2,972箱,占故宮南遷文物的22%左右。同時河南博物館戰(zhàn)時存放于重慶的38箱文物也被空運至臺灣,連同日軍戰(zhàn)敗后歸還的105箱文物中的51箱,都被劃歸后來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
當時留存在故宮的有明清檔案800萬件,善本特藏50多萬冊,器物書畫100萬件,總計達960萬件。1980年明清檔案劃出,成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又將包括部分宋元版書在內的14萬冊宮廷藏書撥交國家圖書館及一些省市和大學圖書館。截至2010年,故宮共有藏品1807558余萬件,其中1949年后征集24萬多件,80%以上仍為清宮舊藏。這是數(shù)字是鄭欣淼先生在擔任院長期間耗費大量精力完成的統(tǒng)計結果,目前仍在變動之中。
而最后收藏在臺北“故宮”的這批文物,約60萬件,其中清宮檔案文獻38萬件冊,善本書籍21萬冊,器物書畫5萬余件;加上抵臺后征集的文物,總計69萬余件。善本書籍中包括整個《清史稿》,文淵閣版的《四庫全書》以及《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原本印制七套,現(xiàn)存世三套半,國家圖書館四大專藏中的那部《四庫全書》是文津閣版。國民黨還專門挑選帶走了《南京條約》、《璦琿條約》、《馬關條約》等近代史上著名不平等條約的正本,他們認為這些非常重要,代表了“繼承大統(tǒng)”。
臺北“故宮”現(xiàn)藏繪畫6,529件,書法5,030件,據(jù)介紹其中一半為優(yōu)等和次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元以前書法155件(具體數(shù)據(jù)可能有所變動)。繪畫主要集中在宋代的山水畫,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書法名品包括唐人摹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懷素《自敘帖》,顏真卿《祭侄文稿》,米芾《蜀素帖》等。臺北人物畫和宋代之前的唐五代繪畫則較為匱乏,不及故宮。另外臺北有舊藏于故宮南熏殿歷朝帝王像159幅、皇后像59幅和先圣名臣像202幅,但其中不包括清代帝后像,因為民國革命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后來臺北故宮辦雍正展覽,雍正像是從故宮借過去的。
臺北故宮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收藏均優(yōu)勢,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大多數(shù)都藏在臺北故宮。還有著名的汝窯瓷器,臺北“故宮”收藏有超過二十件,其中的無紋水仙盆是唯一無裂紋紋飾的孤品。但是這些收藏不成體系,缺乏宋代之前的各類陶瓷以及元、清兩代的其他陶瓷品種。
臺北有銅器5,615件,先秦有銘文的約500件,以傳世品為主,藏品的總量和精品數(shù)量都較少,但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比較有名氣。
臺北有玉器13,476件,多是小件,比較有名的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漆器、琺瑯、玻璃、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筆墨紙硯等“雜項”,臺北故宮總計7605件(數(shù)據(jù)可能有變動),漆器總體上臺北故宮精品較少,金屬琺瑯器,兩岸所藏特點相近,如意、文玩等其工藝水平明顯遜于故宮藏品。
另外,盆景、匏器、宗教類文物、代表皇權的典制文物和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臺北基本上沒有見到此類收藏。
臺灣文物的保存狀況
國民黨撤退到臺灣早期,由于沒有計劃,前途未卜,文物沒有專門的固定存放地點,條件簡陋。有一部分四庫全書由于庫房滲水而被損壞。直到1965年現(xiàn)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展館建成,這批文物才有了一個完善的現(xiàn)代化保管場所。具體的保管情況作為非內部人士,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作為專門建設的現(xiàn)代展館,其保管條件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題外話,不過個人覺得臺北“故宮”外觀著實太丑,甚至不如北京西站)
今天的故宮的經(jīng)常被人誤解,其中極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作為文保單位,北京故宮的古建筑沒有條件為文物保存和展覽提供足夠的保障,所以現(xiàn)在故宮博物院已經(jīng)開始在北京西北郊建設北院區(qū),以期為180萬件文物提供更好的保管展覽條件。
但是個人認為,故宮文物的價值,有很大一方面就來自于它們與故宮這座城的淵源,所以能繼續(xù)留存在這座城里,延續(xù)他們之間的緣分,才是對其價值的最大成全。所以我相當贊同現(xiàn)任院長單霽翔先生在臺北“故宮”的一次與當?shù)赝械慕涣靼l(fā)言中說到的,“文物只有存放在他們原本歸屬的地方,才是最有尊嚴的。”
臺灣與大陸文化交流的狀況
兩岸恢復交流后,兩座博物院的聯(lián)系就沒有中斷過,專業(yè)人員一直是有交流的,但都是私人非正式的,在領導、高管級別沒有交流,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是部級內閣成員,沒法來大陸,馬政府上臺后,放寬了政策,2009年兩岸故宮隔絕了60年之后,又重新走到一起,有了官方交流,北京的展覽可以過去,雙方可以有視頻、各種層級的學術研討會。兩岸學者經(jīng)常互訪,因為臺北的器物非常零散,大多不成體系,研究起來困難多多,所以他們也愿意進行學術交流。也有過共同辦展的經(jīng)歷,包括上文提到的雍正大展,以及富春山居圖的合璧。但是只有故宮的文物借到臺北去展覽,從沒有臺北文物借到北京來展覽, 這里的原因兩個:一個是所謂“名稱展示”,臺北叫“國立故宮博物院”,而大陸當然不承認它是國,希望能把“國”拿掉,一方叫“北京故宮”,一方叫“臺北故宮”,但是臺北方面沒有答應,雙方開學術研討會,為了回避這個問題,就叫“兩岸故宮”學術研討會;另一個原因是“司法免扣押”,因為兩岸現(xiàn)在還沒簽和平條約,理論上戰(zhàn)爭狀態(tài)還沒結束,所以文物不適合過來。 事實上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時,院名是由第一任代院長李煜瀛先生書寫的,名稱上并沒有國立兩個字而且成立初期一段時間內,故宮博物院都要自負盈虧,靠門票收入勉力維持,與前廷國家撥款的古物陳列所形成鮮明對比。這塊匾后來在兩岸都被更換,故宮在北京保留了院名,但改由郭沫若題寫,而臺北則直接更換了名字。
事實上,故宮博物院在建國后并不像公眾認知中那樣只是征集文物,它也多次向地方調撥文物以充實地方博物館的建設。還有那些在溥儀時期、在動蕩年代流散出宮,并最終收藏于其他博物館的故宮文物,他們在展示時總會被標注著”故宮舊藏“或者”清宮舊藏“,很多時候,這行小字遠比文物本身更吸引觀眾眼球,因為他們與故宮的聯(lián)系,早已成為其所承載的歷史信息的一部分,永遠銘刻在人們對他們的記憶中。不論收藏在哪里,這種聯(lián)系始終都無法被割斷,即便他們再也難以回到這座城中。這一點,連海峽另一邊的故宮人,也不得不承認。據(jù)說開篇提到的那本書的作者,日本記者野島剛曾向時任的兩岸故宮院長鄭欣淼和周功鑫拋出同一個問題 : “兩岸統(tǒng)一之前,兩個故宮統(tǒng)一的日子是否會先到來?”故宮院長鄭欣淼回答,“讓歷史來決定”,而對岸的周功鑫則表示,故宮的收藏品對臺灣民眾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這兩個回答頗耐人尋味。鄭欣淼的瀟灑地拋出一個開放式的答案,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大家,而周功鑫的回答則相對明確,她的意思是,”我們不會放手這批文物回到故宮的“,因為他們自己不舍得,而島內的民眾更不會答應。但是這句話卻有一個意味深長的忽略,忽略了另一種可能——說的是故宮的統(tǒng)一,為什么不能是北京的文物來臺灣,或者共同找一個新地點呢?當然不能,因為他們也清楚,真正的故宮就在北京,這些文物的根在那里,他們對這一點心知肚明,只是,他們不能放手。事實上大家都清楚,要讓故宮里那些曾經(jīng)的居民重聚在一起,是何等的困難,這不僅是個文化問題,更是個政治問題,也許那一天,我們都等不到。但是,不管這些文物身在何處,他們對故宮的記憶是永不改變的,也只有這座城和這些物件之間的相互印證,才能真正呈現(xiàn)一個文明的完整記憶。所以,不管在未來還有多少個故宮博物院,這世界上都永遠只有一個故宮,唯一的,真正的故宮。
猜你感興趣:
運往臺灣的故宮文物
上一篇:1991年故宮文物失竊
下一篇:64件禁止出國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