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屈原之死的真實原因是什么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辭賦家,我們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用來紀念屈原的,這樣一個人物最后卻投江而死了。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guān)于屈原之死的真實原因,歡迎閱讀!
屈原之死的真實原因
屈原在我國絕對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歲毛童,上至耄耋老人,無一不曉他,畢竟我國還特別設(shè)立了一個節(jié)日——端午節(jié)來紀念他。
話說楚懷王執(zhí)政前期屈原也是很受器重的,他的一攬子計劃都在領(lǐng)導的授權(quán)下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不想這新官上任的火燒的太旺,引起了朝中親貴大臣的嫉妒和不滿。于是,這些勢力便聯(lián)合起來把屈原擠走了。也有人提出要毒死屈原,剛提出來就遭到了反對,不是這發(fā)出反對之聲的人們多么有正義感,而是他們想到了一個更壞的方法——逼迫屈原自盡。
這些人也是算準了屈原的脾氣,越是忠貞愛國越不能看到國家衰亡,親眼見到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結(jié)果遭到踐踏,想必屈原也就會被氣個半死了。這些人腦筋轉(zhuǎn)的可是快,楚國滅亡了又跟自己有什么想干呢,接著做秦國的朝臣不就得了,生活還得繼續(xù)。果不其然,屈原看著國家日漸衰敗,他滿腔怒火,積怨良久,絲毫看不到國家的出路和希望,心一橫抱著大石頭就跳了江。
想必屈原在死的時候怎么也不會想到,他的縱身一跳,對若干年以后的今天產(chǎn)生了這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國家還將端午節(jié)列為法定小長假,這也算是對屈原愛國情懷的一種安慰吧。
屈原多少歲死的
有學者曾研究屈原的生辰應(yīng)該在公元340年,雖然有些書籍收錄這個說法,但是這個結(jié)論未必正確。還有其它史學者提出了公元353,公元343等時間。屈原是世界上知名歷史人物,民間端午節(jié)習俗傳說就是因他而產(chǎn)生。他的生平細節(jié)都非常值得研究。
屈原在《離騷》中敘述自己的生平事跡,有一句詩句提到“庚寅以降”交代了自己的生日。庚寅以降的意思應(yīng)該是指“寅年、寅月、寅日”出生,還有寫到“老將至”,說快要老了,但還沒到老。幾年后,屈原在投江自殺前所寫的《涉江》中的“年既老而不衰”。我們可以從老字的解釋下手,老字在古代注解里有明確的指是七十歲稱老。有文獻可查。按此來推算,寫離騷時屈原并不年輕,但絕對沒有七十歲,到投江的時候應(yīng)該是七十歲左右了。
我們再來看涉江中有提到的楚國被攻破的歷史事件。 屈原生前的詩歌里沒有提到楚國割地的事,也沒有提到楚國被秦國滅亡的情節(jié),只有提到秦國進犯,楚國逃跑遷都的事,以他悲憤愛國的情懷,如果他死前這些慘痛滅國事件發(fā)生,他肯定會寫詩詞傷懷,說明他是在楚國遷移都城不久就自殺了。所以之后的王國事件應(yīng)該發(fā)生在屈原去世后。
公元前281年初春,秦兵進攻,楚國逃亡遷都;不久五月初五日屈原悲憤投江;過一年,楚國獻出封地,再過了四年,楚國國都被攻占,楚滅亡。
屈原自殺的日期予以確定,是在前281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他出生的那個“寅年、寅月、寅日”,便只能是前352年,農(nóng)歷正月二十七日(庚寅)。這是根據(jù)歷史日歷星辰記載精密演算出來的。
關(guān)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取名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關(guān)于自己名字的來歷,屈原在《離騷》中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视[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這段文字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后代,我的父親叫伯庸。我降生在寅卯年孟春月的庚寅日,父親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正則”,字叫做“靈均”。這八句話是自敘身世。從原始祖先說到父親,說到自己的生日,與父為之命名、又為之起字。”高陽“,是楚人傳說中的始祖,又稱顓頊,可能是某個圖騰的專名。屈原的父親伯庸很有學識,伯庸為兒子取名“平”,又起名“正則”,正則是平的引申義,所以《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屈原者名平“之說取字“原”又用字“靈均”這一對名和字相結(jié)合的含意是“言正平可法則者,莫過于天,養(yǎng)物均調(diào)者,莫神于地。”而高平曰“原”這里正含有了屈原的一對名和字,其中名“正則”與“平”相結(jié)合,則意法天,字“靈均”與“原”相結(jié)合,則意法地。法天和法地。屈原的生辰名字被解釋為符合《史記》中所說“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統(tǒng)。
宋玉悼詞
屈原死后,當時社會不少人都不認可他,就像司馬遷說的“不容于世”,直到宋玉,他是第一個為屈原寫悼詞的人。“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眾,時來則應(yīng),物來則濟。應(yīng)時而不謀己,濟物而不務(wù)功,是以惠無所歸,怨無所集”從悼詞中宋玉表達了對屈原的理解和惋惜。宋玉在辭賦上學習屈原,并且在屈原的基礎(chǔ)上對楚辭進行了發(fā)展,所以在當時人們將宋玉稱作是繼屈原以后最偉大的辭賦家。
屈原投江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狎?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江以死。
屈原的詩
屈原的作品,根據(jù)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jù)《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jù)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屈原離騷
《離騷》是戰(zhàn)國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guān)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shù)?。主?ldquo;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xiàn)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有深遠影響。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南宋朱熹《楚辭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賦注》等注本。
屈原祠堂
屈原祠最早建于唐朝元和15年(公元820年),與重慶的張飛廟、白鶴梁、石寶寨一起成為三峽庫區(qū)文物搬遷復建的四大單體建筑。屈原祠占地2萬多平方米,投資5000多萬元,是三峽湖北庫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地面文物復建工程。新屈原祠采用石木結(jié)構(gòu),繼承了老屈原祠的地域特色和傳統(tǒng)工藝。
屈原祠內(nèi)共分12個展覽陳列廳,分別為前殿、南北陳列室(其中包含屈原作品及歷代詩人贊頌屈原作品碑廊)、大殿(祭祀廳)。秭歸屈原祠,記錄了一代又一代屈鄉(xiāng)兒女緬懷先賢的動人事跡,也保存了屈原祠風雨滄桑的歷史過程及其古風遺韻。
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鳳凰山景區(qū)定名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規(guī)劃占地面積500畝,建筑內(nèi)容包括以屈原祠和屈原文化廣場為主的屈原紀念景區(qū),以巨型屈原雕塑為主的主題雕塑景區(qū),屈原文化藝術(shù)中心,同時建設(shè)以三峽民居集錦園、三峽瀕危植物園、濱水景觀帶等。
端午節(jié)屈原的故事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身。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龍蝦蟹吃,人們紛紛往江里扔飯團、倒雄黃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紀念屈原說在所有民間傳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譚紹兵學者對這一說法進行了一系列論證。 黃榴丹也認為雖說法眾多,但紀念屈原說仍占主流地位。
猜你喜歡:
關(guān)于屈原之死的真實原因是什么
上一篇:三國演義中陸遜之死的原因
下一篇:論屈原之死600字左右精選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