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之死因真相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了武則天之死因真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武則天怎么死的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shù)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后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圣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托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shè)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于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圣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后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臺碑)于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jīng)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jīng)歷。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shè)武舉選拔將領(lǐng),使許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臥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并)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于李顯。二十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jiān)國。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于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二十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fù)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fù)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于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后、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于乾陵,謚號“則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稱“天后”,后又改稱“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后”;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圣皇后”。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了家族天下的傳統(tǒng),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dāng)了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tǒng)治者指責(zé)為“狠毒、淫蕩、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輝煌政績。
武則天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后,武則天已經(jīng)沒有什么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她志得意滿,加上年齡增長,開始耽于享樂。
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后。二人常傅朱粉、穿著華麗的衣服。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zhí)鞭牽馬。當(dāng)時武則天已經(jīng)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dāng)做耳目,二張兄弟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jié)怨,也使得武則天回歸李唐、傳位太子的形勢發(fā)生逆轉(zhuǎn),引起了政局的復(fù)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guān)系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據(jù)史料記載,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因與丈夫武延基和皇兄、時為邵王的李重潤一起議論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處死。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cè)。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jié)禁軍統(tǒng)領(lǐng)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于是發(fā)動兵變,率禁軍五百余人,沖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李顯上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結(jié)束,唐朝復(fù)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fù)舊制,恢復(fù)以神都為東都。
神龍元年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病死去世,享年82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武則天人物評價
對于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并且儒家正統(tǒng)觀念還沒完全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所以當(dāng)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xué)在中國思想上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chuàng)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wěn)當(dāng)、兵略妥善、文化復(fù)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fēng)”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chǔ),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于大興告密之風(fēng),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學(xué)家不齒于她違反傳統(tǒng)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nèi)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quán)術(shù),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猜你感興趣:
1.薛丁山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