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問孝的故事
子夏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是一位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而頗具有異端傾向的思想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子夏問孝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子夏問孝的故事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去問孔子,老師啊,你說什么是孝順嫩,孔子就說啊,和父母相處的時候能保持和顏悅色的狀態(tài)是最難的了,我們都說父母有事情我們替他們做,在吃飯的時候讓長輩先吃,難道孝順就只是這樣嗎?
孔子的回答就非常值得推敲了,他采取發(fā)問的方式兩個反問句說明了當下很多人對孝都存在誤會,很多人認為的幫父母勞動,有好吃的先給父母吃這樣就是孝順了。其實不然,有好吃好喝的這種事情連一般的家畜都能做到,而我們?nèi)?,僅僅做到動物那樣就足夠了嗎?
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動物,我們有著高級的思維,所以我們不能和動物相提并論,我們要做到的應該是更多的對父母精神方面的滿足。讓父母衣食無憂,安享晚年這是最基本的標準,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讓父母有快樂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社會也是如此,孩子對父母,沒有了先前的那份愛,雖然我們會定期寄錢給父母,我們會一個月抽一次回家陪陪父母,回家品嘗父母為我們做的飯菜,我們認為這就是盡了孝道了。但是你知道嗎,當父母知道你要來家里的消息后,提前一周就開始準備了,他們回憶你小時候最愛吃的菜,他們?nèi)ゲ藞鰷蕚湟粯佑忠粯拥牡?a href='http://www.yishupeixun.net/jiankang/shicai/' target='_blank'>食材,雖然他們拿著你給的大把鈔票,但還是要和小攤的店主討價還價,為的是什么,為的是找回過去那熟悉的感覺。
但是一切都隨著你的離家,你的長大,在外工作變得模糊,變得需要滿滿回憶,不是父母把我們淡忘了,而是他們老了,他們需要我們給他們的寧靜,需要我們一起來重塑記憶的美好。
子夏之晉的故事
據(jù)說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夏在訪問晉國的路上,經(jīng)過魏國的時候,就聽到有人在讀史書,子夏聽出此人念錯一個字就上前糾正,那人回到國內(nèi)一查,果然是自己讀錯了。
這也成為一個典故,子夏在聽到有人誤會了史書中的意思,為什么晉國會有三只小豬過河呢,心中不解的子夏努力回想,知道了是念課文的人的錯誤,他上前指出錯誤,告訴這個念書的人,不是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這人回去一查,發(fā)現(xiàn)果然是自己錯了。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誤呢,我們說晉師己亥涉河,是晉國在己亥年過的河,因為己亥和三豕的寫法很想,所以念書的人才鬧了笑話,后來人們也用這個典故,來笑話那些在寫文章中出錯別字,而且錯誤很離譜的人。
其實要是我們熟悉古代文字就不難理解,當時人們會念錯了,在甲骨文中,因為是寫在獸骨上的,所以有時候,一豎很可能就因為寫的太開,而被歸到旁邊的子上去了,這三和己應該就是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故。
那么豕和亥字就相對復雜了,小篆里寫的豕和金文里的亥,兩者看起來就十分相似,這也可以解釋十二生肖的豬為什么和亥配了。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夏的學識很高,對于歷史對于文字都有一定的研究,這也是他敢于只身前往各大國,勸君王推行仁政的重要表現(xiàn),試想要是自己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一定的道德修養(yǎng),在面對君王的時候,如何做到以禮服人。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的故事
子夏說,一個人要是能博覽群書,然后學習的范圍廣泛,能做到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新奇的東西他都喜歡研究,世界上優(yōu)秀的作品,他都喜歡研讀,而且他又能夠堅持自己所堅信的志向,并且遇到不懂的善于提問,那么這個人還缺少所謂的仁德嗎?
那么對于廣泛的博覽群書的定義是什么,究竟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合格呢,我們知道,一個人積累的越多,他所可以施展的就越多,所以要問究竟要學習到什么程度才才算合格子夏給出的答案是學無止境,我們在用知識武裝自己的時候,會遇到各種情況,讓我們覺得自己還能再做得好一點,那么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為學術(shù)還不夠精。
所以我們大可以泛濫的廣泛去讀書,去積累知識,還有在每天學習之后,千萬不要忘記的是思考,死讀書是沒有用的,思考如何將書中言論應用到輔佐君王統(tǒng)治,運用到如何讓儒家學說更廣泛的傳播,如何說服統(tǒng)治者采用我們的思想,如何推廣仁政。
很多學者到最后被歷史淘汰,從學術(shù)舞臺中退出,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懂思考,他們不知道原來優(yōu)秀的學說如果不創(chuàng)新,就會被新思潮所取代,青出于藍勝于藍,老的經(jīng)典的東西,要想更好的傳承,需要的除了博采眾長外,要做的還有很多。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讓自己的言論流傳千年,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這點。誠懇的提問,說出自己不明白的并不丟臉,而是在尋群更好的幫助,問題解決不了才是最糟糕的情況,多多考慮當下的事,這樣的人還擔心沒有仁德嗎?
子夏問孝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1.子夏有哪些故事
3.子夏的故事有哪些
6.龍之九子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