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樊噲的典故
樊噲,漢初將領(lǐng),屬漢軍,開國功臣,封武陽侯。西漢開國元勛,大,左丞相,著名軍事統(tǒng)帥。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名將樊噲的典故,希望對你有幫助。
名將樊噲的典故:勇闖虎穴
鴻門宴上,“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顯然要置劉邦于死地,而項羽因為在宴會前聽信了項伯的“中肯”勸說,即“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和相信了劉邦在宴會中降貴紆尊的“誠懇”表白,對范增的再三舉玦作出了“默然不應(yīng)”的決定。決心已下的范增又豈肯善罷甘休,他即刻召來項莊,假以舞劍為名,實則企圖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此時,因曾經(jīng)受恩于張良,與劉邦“約為婚姻”的項伯為了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一時間,宴會上刀光劍影,頓時殺機暗藏。劉邦的謀士張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按捺不住急忙尋求外援,于是便有了關(guān)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樊噲的出場。
樊噲與劉邦既有君臣之誼,又有親戚之情。鴻門宴上,樊噲是劉邦的參乘,他的責任是保護沛公,但沒有與會的資格。當他從張良處得知“項莊拔劍起舞,其意實在沛公”,便不假思索請命:“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緊急形勢下的奮不顧身顯出他的耿耿忠心。樊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不顧戒備森嚴、刀劍如林的危險,義無返顧,勇往直前,側(cè)盾沖撞,“衛(wèi)士仆地”,直闖宴會。完全是一副“拼命三郎”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只見他“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這幾句運用夸張的筆法,描繪出了樊噲的咄咄逼人、怒發(fā)沖冠之勢,粗豪威猛、凜然無畏之神,霸氣十足,威震全場。樊噲的充沛氣勢不僅震懾了“力能拔山、氣可蓋世”自詡為西楚霸王的項羽,使他不禁“按劍而跽”,而且轉(zhuǎn)移了全場的注意力,中止了項莊舞劍。殺機四伏的緊張氣氛驟然扭轉(zhuǎn)。
可見樊噲的勇猛闖宴,使在鴻門宴上命懸一線的劉邦適時取得外援,既幫助劉邦增得聲勢,又幫助劉邦壯得膽色。
名將樊噲的典故:慷慨陳詞
樊噲帶劍擁盾,直闖軍帳,雖是護主心切、赤膽忠心的表現(xiàn),但在當時殺氣騰騰的情況下,他莽撞無禮的舉動可說是有尋釁滋事的嫌疑。項羽對無與會資格的樊噲不僅不怒,反而被他的勇猛剛烈、霸氣逼人之勢所震懾,一再稱贊其為“壯士”,還兩次賜卮酒,一次賞彘肩。樊噲喝酒壯膽,吃肉壯志,把握時機,借酒發(fā)揮,慷慨陳詞。他先盡數(shù)列舉暴秦的罪狀,“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致使“天下苦秦久矣”。秦的虎狼之心已激起天下共憤,民心所背終至滅亡。實則暗項羽推向了審判臺,今日你若殺沛公,與暴秦亦無區(qū)別。接著援引楚懷王之語“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點明“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的事實,暗指項羽你不能因為自己的無能而背棄當時楚懷王定下的盟約。繼而標榜沛公的功德,“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灞上,以待大王來”,極盡夸張之能事來渲染劉邦的功勞與德行,不僅勞苦功高,而且自律律人,知恩圖報。此中“大王”一詞,把項羽的地位抬得比楚懷王還要高,滿足項王虛榮心的同時又借機諷刺項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然后又適時給項王臺階下,指出項王之所以“欲誅有功之人”,其本人實無此意,責任全在于小人的離間之言。才讓英明的項王混淆了視聽,要做出背信棄義的事來,這里既滿足了項羽沽名釣譽之心,又合乎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最后,樊噲設(shè)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曉以其中利害關(guān)系,“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推心置腹之語贏得了項王的徹底信任,也終于澆滅了他“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那份正越燒越旺的心中怒火。
樊噲的一番慷慨陳詞,說得理直氣壯、豪壯威嚴。時而旁敲側(cè)擊、時而暗含譏諷、時而攻人心肺、時而推心置腹,欲揚先抑,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乍一聽句句在理,字字中的,實則是幫著劉邦圓了一個彌天大謊,雖然他的一番高談闊論格調(diào)與劉邦的言語相差無幾,但要比劉邦尖銳得多。只因樊噲發(fā)揮了他高超的論辯技巧,機敏的反應(yīng)能力,與劉邦一前一后各唱了一出主旨相同、配合默契、欺騙項羽的獨角戲,最終使項王“未有以應(yīng)”,并對他優(yōu)禮有加,賜樊噲坐。
至此,鴻門宴上劍拔弩張的氣氛進一步緩和,項羽心中的怒火已滅,繼而放松了警惕。劉邦也趁機大松了一口氣。但此時殺機仍未徹底解除,劉邦果斷地假以托辭離開了宴席,樊噲、張良亦會意跟出。
名將樊噲的典故:審時度勢
劉邦離席之后,與群臣緊急謀劃脫身的計策,而作為項王的“座上賓”,劉邦如果私自離去,既不符合主客之禮,又有再次激怒項王的可能,故猶豫不決,“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審時度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危機只是暫時解除,指出沛公還身處“魚肉”地位,趁項王未改變主意前抓住機會脫逃,此時不走,更待何時。在權(quán)衡利弊的情況下,他向沛公建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完全符合他出身鄉(xiāng)野的個性與處事風格。于是劉邦對他言聽計從,決定離去,留下了張良辭謝。此時,項王軍營之外,劉邦舍棄車騎,脫身獨騎,帶領(lǐng)隨從抄小路回到了自己的軍營,沛公盡快地脫離了性命之憂的險境,安全地回到了灞上。項王軍營之內(nèi),張良獻禮,項王“受璧”并“置之座上”;而范增因為自己精心策劃的暗殺陰謀付之東流,不免惱羞成怒,當即把“玉斗”放置地上,“拔劍撞而破之”,暗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并預(yù)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一場險象環(huán)生、起伏跌宕的斗爭至此也就暫告一段落了。
驚心動魄的鴻門宴以項王放虎歸山,而劉邦化險為夷為結(jié)局。這一切與樊噲的心急如焚闖軍帳,舍生忘死救沛公,機智巧妙對項王密切相關(guān)。樊噲雖是一介武夫,但在鴻門宴上充分發(fā)揮了他有勇有謀、彪悍機智的一面,在救駕沛公時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關(guān)鍵時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太史公在《鴻門宴》上酣暢淋漓、繪聲繪色地描摹了“樊噲闖帳”之一精彩情節(jié),具體生動、形象逼真地描繪了武將樊噲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有勇有謀、有膽有識的英雄形象,更是突顯了樊噲在鴻門宴上的巨大作用。無怪乎太史公在《樊酈滕灌列傳》中不僅直言不諱這種作用,凸顯了樊噲闖帳的重要作用,“是日微樊噲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指出鴻門宴當天要不是樊噲闖進營帳譴責項羽,沛公可就危險了。
名將樊噲的典故相關(guān)文章:
1.漢初名將樊噲
4.初中成語典故大全
名將樊噲的典故
上一篇:西漢武將李廣是怎樣的人
下一篇:歷史上孫武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