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的原理是什么
張衡,中國東漢時期非常杰出的天文學家,發(fā)明過地動儀和渾天儀,那么張衡地動儀原理是什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搜集張衡地動儀原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衡地動儀原理
張衡生在東漢時期,據記載當時竟然出現連續(xù)20年無年不震,地震災害十分猖獗??上氘敃r的朝堂和民眾受此影響之大,嚴重的年份可謂是民不聊生。太史令張衡更是深受其擾,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探究,經過年復一年的努力,于公元132年有所成,成功創(chuàng)造了地動儀。世界其他國家類似地震測量類儀器的發(fā)明均是1800年以后的事情了。
張衡地動儀全身精銅打造,直徑有2.7米,外形神似酒樽,中有都柱。八龍八蟾馀,精準對應。地震發(fā)生前或者說地震發(fā)生時,總有異于平時的波動,而不同的聲波傳播的時間不同。張衡地動儀可以先于人類其他感知提前接受到這樣的波動,從而觸動內懸都柱,引發(fā)銅球掉進蟾馀的口中,發(fā)出聲音引起人們的警覺。
張衡地動儀最著名的檢查成效為——監(jiān)測隴西地震。雖然京師的人們還未感知到,但是張衡地動儀的銅珠已落。儀器測量第一次在自然災害監(jiān)測中起到了作用,這一刻不僅是張衡的輝煌,也是全人類的輝煌。從張衡的詩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對這一輝煌時刻的驕傲以及對時事變化的無可奈何。
張衡地動儀因為多種因素并沒有實物留存。而史料能夠追溯到的相關記載也就200多字,學者們對這200多字進行全方位抽絲剝繭,模擬還原出張衡地動儀。歷史雖無法徹底還原,但人類追求科學真相的腳步從不會停止。
張衡的地動儀有幾條龍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精通天文、歷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fā)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張衡是渾天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杰出的改進了渾天儀,利用了齒輪的系統(tǒng)把渾象與計時漏壺之間很好的把握了起來,聯系在一起,從而能夠在以我們從室內的角度去有效測看和計量恒星的位置。
張衡創(chuàng)造出來的的地動儀,發(fā)明于元嘉元年,也就是在公元132年,相傳這是他在太史令任上所作的的一件撼動的大貢獻,如圖可以看出,這個地動儀是用銅鑄造而成的,從外觀上來看非常像一個酒樽,它的中間是有一個都柱,也就是所說的震擺,在都柱的周圍,排列著八個方向的機械,而外面則鑄造了八條銅龍。
這個地動儀外面的八條銅龍,是有著系統(tǒng)科學的排列的,它是按照了八個方向來進行排列,我們從順時針方向來看,分別是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并且是與地動儀內部相銜接而成的,并不是獨立得,在每一條龍嘴里都銜著一枚銅球,而銅球幣則是根據所在方向來動,會落在它下面排列的銅蟾嘴中,憑聲音就可以去判斷地震的方向。就是說,在地震時,“都柱”在撥動著小球,而小球去碰撞控制龍口的那些機關,這樣使得龍口張開。
由此看來,張衡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地動儀是有八條龍的,這八條龍不僅讓內部與外部構造上有一個非常巧妙的銜接,而且可以比較準確的預測地震。張衡的這項創(chuàng)造震動了古今,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
張衡渾天儀介紹
渾天儀是由中國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所創(chuàng)制改進而成的,是古代用來演示天體運行的儀表。我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在明朝制造完成,現陳放在南京市紫金山天文臺。
渾天儀是依據我國古代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渾天說——而制造,它是反映“渾天說”的一種儀器。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其實早在公元前4世紀,周朝就有人制造出了渾天儀,南北朝時期,太史令錢樂之也鑄造過一座渾天銅儀,宋朝以后的梁代基于種種原因也制造過渾天儀。那時的渾天儀相當于形象化的星圖,但是其功能與作用顯然都是強于星圖,而且從制作上來講也比星圖困難。但是當時的技術使得渾天儀的不夠準確。
張衡發(fā)展和完善了古代的天文學說:渾天說,并且更加勤奮的專研于天文。最終,元初四年,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制造并改進出了前無古人的銅鑄渾天儀,最外層周長長達一丈四尺六寸,并增加了二十四節(jié)氣等等天象。
張衡制造的渾天儀的偉大之處在于,渾天儀上有兩個漏壺,滴水可以推動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可以比較精確地呈現出各種天文現象,所以當人們從室內觀測渾天儀呈現的現象是,驚人地發(fā)現竟然與外面觀測到的一致。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比較準確地觀測天體的渾天儀。
國際天文學界已經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huán)形山命名為“張衡環(huán)形山”,以便紀念張衡的杰出貢獻。 渾天儀的發(fā)明讓中國科技史又劃下了光輝的一筆。張衡的偉大貢獻讓人敬佩。
猜你喜歡:
張衡地動儀的原理是什么
上一篇:張衡是我國著名的什么家
下一篇:道家莊子一生的成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