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三圣孔子傳說故事
孔子是國學三圣之一,關(guān)于他的傳說,有哪些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三圣孔子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國學三圣孔子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也有很大影響,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國學三圣孔子傳說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啟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后乃定居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武士,以勇力聞于諸侯,晚年與顏氏女徵在結(jié)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shè)禮容為戲。3歲喪父,受教于賢母徵在。15歲立志于學。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相傳,他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34歲時魯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宮敬叔來學禮,從此,孔子開始授徒講學。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魯國內(nèi)亂,孔子不滿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quán),離魯至齊。齊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嬰等人的阻撓。不久孔子返回魯國,開始整理詩、書、禮、樂,并擴大教育事業(yè),弟子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大。
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為中都宰,頗有政績,“一年,四方皆則之”。于是,由中都宰遷為司空,后又遷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臨事兵禮并用,魯國取得了勝利,收回了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后攝行相事,“墮三都”、抑三桓??鬃佑媱澥『螅私杩?ldquo;燔肉不至”,帶領(lǐng)弟子離開魯國。時孔子55歲。自此,孔子開始了14年的周游列國的漂泊生涯。其間雖“干七十余君”,終無所遇。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
孔子回到魯國,時年已68歲,魯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鬃油砟昙芯氖陆逃?,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孔子的思想學說主要匯集在《論語》中?!蹲髠鳌泛汀妒酚?middot;孔子世家》中有關(guān)孔子言行的記載,也較可靠。
在孔子哲學中,最高范疇是天,天是人事的最高決定者?!墩撜Z》中有不少有關(guān)的記載。《子罕》記載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據(jù)《述而》記載,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時,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不僅認為他的生死由天決定,而且還認為,他的“德”,他擔負的復興文化的使命,也是天賦予的。孔子承認天是主宰,認為有天命存在,認為天命決定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興衰治亂。孔子在相信天命的同時,對周時盛行的通過卜筮探求上天意向的作法持否定態(tài)度,并且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人們應(yīng)該順應(yīng)天命而積極努力,不應(yīng)該消極服從天命,放棄自己的努力。因而他特別強調(diào)“為仁由己”。這些思想與傳統(tǒng)的天命觀是矛盾的。它構(gòu)成了西周天命觀向戰(zhàn)國唯物主義自然觀轉(zhuǎn)變的過渡環(huán)節(jié)。
孔子沒有明確否定鬼神,但對鬼神采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對于人死后是否為鬼,他采取回避態(tài)度。他的這些思想對后世無神論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孔子一生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仁”這個概念在春秋時期已廣泛使用,孔子卻賦予“仁”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據(jù)《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他又對子貢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所以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表現(xiàn)于現(xiàn)實生活之各種關(guān)系的具體準則,就是“禮”??鬃影讯Y視為維護舊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認為它是區(qū)別華、夷的標志。對于周禮的完美,他贊嘆不止。但孔子重視周禮著眼于大節(jié),細小之處也有所損益。他認為維護周禮,須從“正名”入手,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政治上孔子提出實行德政。所謂德政,包括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即在經(jīng)濟上實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對民寬刑罰而重教化。他反對統(tǒng)治者無節(jié)制地剝削人民,認為過分的剝削會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國有家者”的大患。他反對“不教而殺”的純?nèi)涡塘P的苛政,主張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了實行德政,孔子還提出“舉賢才”的政治主張,這就突破了奴隸制度的“禮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親親”原則,在當時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孔子很重視道德修養(yǎng),他要求人們“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認為必要時可以犧牲一切,直至自己的生命。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為此他主張對性格過于進取的人加以遏制,對性格謙退的人加以促進。他提出“自訟”等修養(yǎng)方法,主張在博學多聞的基礎(chǔ)上進行反省,學與思結(jié)合,言與行一致。他總結(jié)自己的修養(yǎng)過程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創(chuàng)私人辦學的教育家。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他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不管一個人的出身如何,只要交上束修,都可以做他的學生。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出身于“0”、“鄙家”??鬃咏逃康氖桥囵B(yǎng)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的知識分子,他說:“學也,祿在其中矣。”認為學生學習是為了“干祿”。他把“文行忠信”作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把生產(chǎn)知識和勞動技能排斥在教學之外。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主張治學先要立人。他重視溫習的作用,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實態(tài)度。在教學中注重啟發(fā)、誘導、有的放矢,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注意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的對象確定不同的教育內(nèi)容,在言教的同時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是春秋時代淵博的學問家。我國古代文獻的整理,亦開始于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刪《詩》,定《書》,“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他又據(jù)魯史而撰《春秋》。儒家《六經(jīng)》都在不同程度上經(jīng)過了孔子的加工整理。對于孔子的歷史評價,歷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貶各異,但對孔子的歷史影響之大,卻是一致贊同的。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孔子的名聲大著,被尊為“至圣先師”,自此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至尊地位被正式確立起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雖有一些人對孔子持批評態(tài)度,但其地位并未因此而動搖。
國學三圣具體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也有很大影響,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啟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為姓。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聃是謚號,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人,生卒年不詳。他曾擔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為柱下史,通曉上下古今之變,晚年隱居于沛,躬耕授徒,講德論道,后西入關(guān)中,客死于秦。入戰(zhàn)國后,他的語錄流傳浙廣,經(jīng)環(huán)淵最后整理,成《道德經(jīng)》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書中,把宇宙萬物的本看作道或樸,有時稱無。
墨子(約公元前476—前390年),戰(zhàn)國初期思想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姓墨,名翟,魯國人,曾為宋之大夫。墨子出身于社會下層,生活接近“農(nóng)與工肆之人”。他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nóng)之難”,似屬當時“士”階層。但他又承認自己是“0”。他可能當過工匠或小工業(yè)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chǎn)工藝技能。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
看了國學三圣孔子傳說故事的人還看
國學三圣孔子傳說故事
上一篇:國學三圣具體指哪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