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有若
孔子的弟子來自四面八方,也都非常出名。下面由學(xué)習啦小編為你介紹孔子的弟子有若,希望你喜歡。
有若
有若:(前505或518~?)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有,后被尊稱為有子。他勤奮好學(xué),能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xué)說。尤其重視“孝”道。主張藏富于民,稱“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因他品學(xué)兼優(yōu),且“狀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門弟子推舉為“師”。有說《論語》即為有若的學(xué)生編輯而成。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陰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有子”。
他刻苦學(xué)習孔子的思想,發(fā)揚“學(xué)而不厭”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讀。對孔子的思想往往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釋和理解,根據(jù)孔子關(guān)于在上位的人能用濃厚感情對待親族、老百姓就會走向仁德的教導(dǎo),成為有道德孝悌的人,不會犯上做亂,孝悌是人修養(yǎng)的根本,孝悌是“仁”之本。因而主張以“禮”為準繩,以“和”為原則處理事情。他認為人要守信義,一切盟約符合“仁”、“禮”都要兌現(xiàn)。他主張治理國家要“無為而治”宓子賤為單父宰,日夜操勞,事必躬親。他對宓子賤說,要學(xué)習“舜鼓王弦,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的思想。他的孝悌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漢朝設(shè)“孝悌力田”、“舉孝廉”時多以他的話為依據(jù)他主張減輕剝削、寓富于民的思想,成為后世賢臥規(guī)勸帝王的名言。有若為人的易篤行,是孔子晚年的晚年弟子。他強記好古,在與魯哀公論政時,提出“百姓富足了,國君怎么會不夠?百姓貧窮,用度不夠,國君又怎么會夠”的“貴民”觀點。他還提出“善事父母和兄長是仁的根本”,“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等主張。豐富了儒家的學(xué)說。因為有若的相貌和孔子長得非常相像,所以當孔子去世以后,弟子們思念老師,就把有若當作老師一樣的對待。東漢明帝十五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739年)封“汴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陰侯”;度宗咸諄三年(1267年)以“平陰侯”從祀孔子。清乾隆三年(1738年)升為十二哲。
有若被刻意遺忘
有若曾經(jīng)做過孔門第一代掌門人,并且被弟子們實即師兄弟們陰謀奪權(quán)的事兒,大約只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進行過記載,這件事兒看來一定并不簡單,一個反面的例證就是,無論《論語》還是《孔子家語》中,對有若言行的記載都非常少,《禮記》中也只有那么三兩條記載,我在前面說了,這些記載的也幾乎都是有若與曾參、子游們意見相左的記錄。是否可以猜想一下:正是因為有若的看法與后儒們不相一致,所以有若的許多言行就被儒們有意地遺忘掉了。如果不是因為有若的弟子參與了編纂《論語》的話,有若剩下的那么三五條言論恐怕也會被刻意遺忘的了!正是有若的弟子們不忘先師“有子”,所以才會在《論語》開卷第一篇第二條緊接第一條“子曰”之后記錄下了“有子曰”,讓后人能夠看到一點兒有若的言論。這種編排方式也確實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去冥想年究竟在孔門弟子中發(fā)生過什么樣的紛爭?為什么在有若之后,再沒有記錄過誰做了孔門第二任掌門人?為什么后來孔教會一分為八?從正面來講,大約就是因為孔門弟子們對“禮”的解釋各執(zhí)其是,誰也無法定于一尊,所以后來墨派才會從孔教中分立了出去;從反面來講的話,大約就是因為在“禮教”意識的工荼毒下,孔門弟子中,口是而心非的陰謀家太多了,打著“禮教”的旗幟反“ 禮教”,這才釀成了千百來中國歷史舞臺上政治斗爭的無數(shù)悲喜劇!